首页 理论教育 不多说话,慎言之戒-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不多说话,慎言之戒-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缄”,封闭的意思,“三”泛指多,多次、多重。如果将“三缄其口”直译的话,就是在嘴上贴了三重封条,其深层的含义是,不多说话,也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慎于言”。“三缄其口”一语首见于汉刘向的《说苑·敬慎》。奇怪的是,好端端的一尊金人的口上,严严实实地贴着三通封条。其意思是说,这一金人是“古之慎言人”的象征,应该有所警戒啊!从此,“慎言”之戒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多说话,慎言之戒-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缄”,封闭的意思,“三”泛指多,多次、多重。如果将“三缄其口”直译的话,就是在嘴上贴了三重封条,其深层的含义是,不多说话,也就是孔子一再强调的“慎于言”。“三缄其口”一语首见于汉刘向的《说苑·敬慎》。

这里道出了与孔子有关的一则故事:孔子30岁开始创办私学,招收门徒。不久,带着一些门生西行入周,一个重要的节目是“观于太庙”,也就是参观他崇敬的先圣周公的庙宇。在太庙的正殿的右边,看到了肃立在那里的一尊金人(“金”是铜的意思,“金人”即为铜铸的人)。奇怪的是,好端端的一尊金人的口上,严严实实地贴着三通封条。孔子想:“金人的嘴上贴了三通封条,那还哪能说话呢?”孔子正疑惑间,来到了金人的背面,只见金人的背上镌刻着这样一行铭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其意思是说,这一金人是“古之慎言人”的象征,应该有所警戒啊!应该有所警戒啊!要知道,言多必失也必败啊!

这是对孔子终生有着深刻影响的一次西行入周之旅。从此,“慎言”之戒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要求弟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慎而信”(《论语·学而》),也就是说话谨慎,说话算数(“信”是算数)。他告诫弟子们,所谓好学,最关键的一条是“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也就是行动上扎扎实实,说话时谨慎从事。在回答子张的“学干禄”(即如何求仕)时,孔子告诉弟子们,除了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外,更要学会“慎言其余”(《论语·为政》),也就是不要自以为是,胡说八道。孔子始终是把“慎言”看作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治国的重要一环的。(www.xing528.com)

楚国地处南国,屈原在《离骚》中有“帝高阳之苗裔”的说法,可见楚族本是五帝之一的颛顼氏的后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春秋中期政权的接力棒传到了雄心勃勃的楚庄王手里。他为了测试朝臣的忠奸,表面上日夜享乐,不理政事,实则雄图在胸,所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