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学中的文化概念解析

艺术学中的文化概念解析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平时讲话,都非常乐于说文化这个概念,可是,文化是什么呢?虽然人们关于文化这个概念不可能达成一致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达成一种共识:所谓文化,就是人的活法,代表了人的生活方式。“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这时在人们的心里,以文教化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丛结体。谈文化,就必须谈各个文化因素间的联系。

艺术学中的文化概念解析

大家平时讲话,都非常乐于说文化这个概念,可是,文化是什么呢?现在既然是要讲艺术文化系统,那就必须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A.劳伦斯·罗威尔说:“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的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1]的确,文化确实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说清楚的概念,尽管我们平时张口闭口都会用到它。美国代表性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罗孔在他们的著作《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罗列了从1871年到1951年间人们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共有164种。应该说,在这80年间,实际出现的定义还远不止这些。虽然人们关于文化这个概念不可能达成一致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达成一种共识:所谓文化,就是人的活法,代表了人的生活方式。离开了人谈文化,就是无稽之谈。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乃至于世界上其他文化圈的人们,应该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异议。

英文中,文化——culture源自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所以,园艺学在英语中就是horticulture,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中文里,文化这个词在出发点上与英文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易·系辞下》中言:“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也说:“文,错画也,象交叉。”可见,在我国的语言文字系统中,文的本意就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归纳一下,主要有如下三种:其一,如《尚书·序》所言:“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在这里,“文”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又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的“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就是一个实例。其二,如《尚书·舜典》中所解释的:“经纬天地曰文。”这里,“文”是装饰、人为之意,与“质”或“实”相对。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所使用的文,就是这个意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礼减而进,以进为文”,《尚书·大禹谟》所谓的“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对于这些话里讲的“文”,郑玄的注释是:“文犹美也,善也。”

“化”在中文里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联使用,见于战国时期儒生编撰的文献《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段话里,天文主要指的是自然时序,而人文主要指的是人伦纲常。“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这时在人们的心里,以文教化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是在西汉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中,我们看到,“文化”要么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应,要么与无教养的“质朴”、“野蛮”对举,它已经完全变成了“以文教化”的同义词,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以及品德的教养。(www.xing528.com)

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也不尽相同,但在文化的基本功能,即让人脱离自然的属性,成为一个有理性、有教养、具有社会性的人上却是一致的。

英国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从人类学的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至今仍然广为流传。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丛结体。谈文化,就必须谈各个文化因素间的联系。不站在文化生态的立场上看待文化及文化发展问题,不认识到一定时代的各文化要素间相互关联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就不是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待和解读现实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待文化,是我们今天认识文化问题的主要方式。在这种眼光的指导下,不仅在同一文化系统内部,各个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积极互动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它们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它们在各自的文化发展上也是相辅相成的。按照这样一种思想观点,艺术文化的发展,不仅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的影响,更是无法脱离上层建筑中各个文化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一切,在人们没有清楚地加以认识之前,是难以产生积极效果的。人类文化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时,其特征不是包容和兼收并蓄,而是排斥和封闭。这种现象在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了体现。对于其他文化形态,艺术家通常都不愿意多加关心,更不想花时间去学习、理解。同样,从事非艺术行业的其他文化领域中的人士,通常也不大会愿意去关心和理解艺术,这样就难免会造成彼此间的隔阂,甚至是对抗。这无论是对艺术文化的发展还是对其他文化的发展来讲,都无疑制造了障碍,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通过加强各个文化表现形式间的相互认识、理解和欣赏,打破人为制造的各种文化壁垒,促进各种文化形式间的交流和对话,让它们在这种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让文化事业真正地走向繁荣,同时也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下面,我们将重点谈谈艺术与科学、艺术与道德、艺术与宗教以及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