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陈明光塔路怀圣寺:历史悠久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广州陈明光塔路怀圣寺:历史悠久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明光塔路上的怀圣寺光塔路的怀圣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建于唐初,元至正三年曾毁于水,至正十年重建,其后明成化、万历,清康熙、道光、同治间先后重修。光塔路因怀圣寺的光塔而名。由于一千多年来光塔路地面抬升,塔根已低于四周地面近2米,亦可见证当时靠近珠江岸边。据考证,怀圣寺光塔可以说得上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建成的清真寺唤礼塔。

广州陈明光塔路怀圣寺:历史悠久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陈 明

光塔路上的怀圣寺

光塔路的怀圣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建于唐初,元至正三年(1343)曾毁于水,至正十年(1350)重建,其后明成化、万历,清康熙道光同治间先后重修。她清晰地铭刻着羊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印痕。光塔路因怀圣寺的光塔而名。

光塔曾是珠江上的航标塔。建于唐初,位于怀圣寺西南角,塔体完全是西亚阿拉伯风采的圆柱形砖砌石基结构,塔高36.3米,青砖砌筑,塔身圆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层涂抹灰沙。塔身开十个长方形采光小孔。塔内不分层,中树以实心圆柱形塔芯,塔芯与塔体内壁均有右旋梯级通向塔顶。塔体上部有一个平台,平台周边建有墙栏。塔底南北各有一门,门内有螺旋形蹬道,相对绕塔芯盘旋至顶。南门梯158级,北门梯153级,两梯互不相交。塔顶曾多次修葺。由于一千多年来光塔路地面抬升,塔根已低于四周地面近2米,亦可见证当时靠近珠江岸边。塔顶端旧有金鸡随风向转南北,成为广州最早的风信仪——风向观测站。

光塔是伊斯兰教的“唤礼塔”(又称唤醒楼、密那楼、邦克楼),因为每次礼拜前均有人登上塔顶高喊“呼唤词”,叫穆斯林快来礼拜。古时候的珠江河北岸离光塔不远,光塔白天悬旗,晚上挂灯,兼有为船舶引航的航标塔功能。

据清人屈大均称,当时光塔“上有小榕一株,白鹤栖之,与花塔(六榕寺内)为一城之标……会城(即广州)状如大舶,二塔其樯,五层楼其舵楼云”。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怀圣寺之记》碑云:“则千年之间,寺之废兴不知凡几!而此塔则岿然独存,固其形势峻峭,风火所不能侵,而创造者功力心力之精坚深远,固百后世所得而及也”。据考证,怀圣寺光塔可以说得上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建成的清真寺唤礼塔。

怀圣寺的由来与海外贸易攸关。西晋、南北朝时期,今光塔路一带临海,来中国贸易的蕃商多聚于此,主要是阿拉伯、波斯(今伊朗)商人;蕃商中多有伊斯兰教信徒。传说怀圣寺原是唐贞观年间(627—649)(一说是始于唐永徽二年即651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舅父——大贤苏哈巴·艾比·宛葛素率众徒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广州传教而建的一座中国传统古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清真古寺。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于632年归真(去世),为怀念穆圣,将该寺命名为“怀圣寺”。由于伊斯兰教有“围寺而居”的习惯,怀圣寺一带逐渐发展成为广州伊斯兰教徒的聚居区。

唐朝盛世,广州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中心,外国使节和商民鱼贯而来。他们来广州既要卖出带来的货物,又要买回他们非常喜欢的丝绸、茶、陶瓷和铁器。古时候,蒸汽机内燃机尚未发明,海上航行得凭季候风到来才能扬帆出海,一般是冬春之间靠东北信风扬帆而去,夏秋间借西南信风鼓帆而来,因此这些外国使节和商人在广州往往一待就是几个月。这期间,他们需要食、宿,需要贮存货物。广州官府为他们在城外专门开辟了居住区。从此,部分外商干脆定居下来,成为广州早期的侨民,称作“番客”。至今广州老人说起外国人还称为“番鬼”。番客在广州的人口越来越多,广州当局便在城西,今光塔街一带,划定一外侨居住区,名“番坊”(一作“蕃坊”)。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条老外街。

“番坊”是唐开元二十年(732)设立的。居住在坊内的外国商民选举产生番长,上报朝廷后正式任命。番坊的日常事务由番长负责。番长有管理外籍侨民的权力,侨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风俗习惯的自由,可以在广州置购田地和住宅。(www.xing528.com)

番坊侨民的子女在广州学习中国文化,其中阿拉伯人李彦升还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宋代是番坊最繁盛的时期,光塔路一带已有“汉番万家”。番坊管理制度也有所加强。选出的番长,身穿中国官服,无异于市舶使属下的一名官员。宋朝还通过广州的番长邀约外商来华贸易,收到显著效果。对于邀约有功的侨民,宋朝还授予官爵奖励,如阿拉伯商人辛押陀罗,被宋神宗封为怀化将军。

宋徽宗时正式设立专门培养外侨子弟的“番学”,让其子弟学习中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更为开明的是,宋朝还允许中外通婚,但有规定,外国人三代中必有一代是官,才准中国女子与之通婚。

居住在番坊的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最多,因此,伊斯兰教也传入广州。教民在“番坊”做礼拜,所以,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清真寺,就是如今的怀圣寺,又称光塔寺。怀圣寺院坐落于今光塔路56号,坐北朝南,占地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平方米。整体布局采用中国轴体对称、层层深入的传统手法。中轴线建门三重,第一道是寺门,上方有一阿拉伯文碑额,为1935年重修怀圣寺时重刻,其文意为:“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为先贤宛葛素所建(求真主慈悯他),当其奉圣命来中国传教时(求真主赐福他,给他平安),后经不断重修至现在(求真主看守它)。当时为中国伊斯兰教学府,中国穆斯林应充实内部,创立穆斯林学校,明人自省。”第二道门上方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怀圣寺”三个金色繁体字。字体端庄雄劲有力,落款是“同治辛未仲秋重修”“邓廷枏书”。邓廷枏是当年的广东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曾在国子监任教;这或可见皇朝对怀圣寺的重视。第三道门上书“教崇西域”。过三道门依次为看月楼、礼拜殿、经厅。看月楼建筑风格融入中国特色:重檐碧瓦,下以红砂筑墙,还有斗栱和精致的雕刻。礼拜殿前月台围栏的石板雕刻暗八仙和如意图案。看月楼四面有券门,南北通庭院,东西接廊庑,廊内镶寺院历代碑文;据说看月楼是伊斯兰教阿訇观察月亮出没时间,用以确定每年斋月入斋、开斋时间的重要场所。大殿庄严肃穆,正门两侧悬挂一副七字对联,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但却是由一段阿拉伯语的圣训巧妙地用方块字形体组成的。经厅是阅读、收藏伊斯兰教经籍的地方,现保存印尼总统赠送的当今世界最大的印刷体古兰经。怀圣寺历经岁月沧桑,元代、明代、清代共四次重修。民国24年(1935)重修时,原来木结构的宫殿式大殿因蚁患严重改为混凝土结构。新中国成立后亦进行过几次按原状维修。

民国初年的怀圣寺

千百年来,怀圣寺已成为中国的名胜古迹,也是广州伊斯兰教主要活动场所,重大节庆日全市穆斯林都在这里集中志庆。怀圣寺礼拜殿可容纳300人,逢伊斯兰教聚礼日,礼拜者达二三千人。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两大节日,来寺参加宗教活动者尤为踊跃,还有港澳地区的一些穆斯林专程到广州偕亲友到寺共庆节日,举行“会礼”,纷纷摄影留念,场面十分热闹。

怀圣寺还开办了经学堂,始教阿拉伯文,后加入汉文;办起了清真小学(1955年迁出寺外);寺办塔光国术社时,族胞尚武之风盛极一时。怀圣光塔寺获“全国模范清真寺”“广州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