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涌村:广州深受文化甘泉浸润的历史记忆

甘涌村:广州深受文化甘泉浸润的历史记忆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里的每一条河涌,每一口池塘,每一处坊约,都有一段历史的记忆,都有一个遥远的故事。古代,甘涌是东江口上的河湾。甘涌村范围内有很多河涌。新塘旧镇区即新塘墟未形成时,甘涌不是坊名而是一条水质甘甜清澈的河涌名。甘涌也从河涌名变成了地名,后来甘涌又成了沙贝村十三坊中的其中一个坊名。甘涌村的地名,不仅记录着大自然留下的历史记忆;而且烙着耐人寻味的人文印记,彰显甘涌是个深受文化甘泉浸润的村庄。

甘涌村:广州深受文化甘泉浸润的历史记忆

湛汝松

读岗公园

增城区新塘镇有个行政村叫甘涌。甘涌的名字和村庄一样美,它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甘泉萦绕的村庄。村里的每一条河涌,每一口池塘,每一处坊约,都有一段历史的记忆,都有一个遥远的故事。

甘涌,紧连新塘旧镇区之东北。古代,甘涌是东江口上的河湾。河湾上有一座单独露出于水面的大礁石。从江西滚滚而来的东江水,受到礁石的阻挡,便把从崇山峻岭带来的沙泥沉积在礁石周围,然后轻轻松松流进南海。因此,礁石周围逐渐变成东江边上一块沙滩湿地;原来露出于水面的大礁石也就成了一座石岭。从北边山岭流下来的山泉,只能从滩涂低处注入东江。年深岁久,流水的坑沟越来越深,变成河涌;水面的沙滩越积越高,成了陆地;积水的洼凼越来越深,变成池塘。后来,人们在沙滩上建房,河涌萦绕的地方就成了村庄。这个村庄就是甘涌。

甘涌村范围内有很多河涌。新塘旧镇区即新塘墟未形成时,甘涌不是坊名而是一条水质甘甜清澈的河涌名。日积月累,从东江带下来的泥沙逐渐把甘涌淤塞了。从北边山岭流下来的水一部分储在洼凼里,一部分东西两边流入东江。后来,人们在洼凼里筑了新塘,塘边建了店铺。从新塘东西两边流入东江的分别叫东涌与西涌。甘涌也从河涌名变成了地名,后来甘涌又成了沙贝村十三坊中的其中一个坊名。

今天的甘涌行政村还有一个园岗坊。园岗坊以那个独立的山岗石岭为中心,西边甘泉浸润过的沙滩上建成的聚居点称“沙园”,南边建成的村场命名为“独岗”;那些在原来长水松、生蒌箕、种韭菜的地方建起来的街道就分别冠名水松坣路、蒌基街和韭菜地;那些储水的池塘,也按其所在的地方和方位,分别称为墟大塘、沙园塘、甘涌塘、蒌基塘和东头塘、西头塘……

甘涌村的地名,不仅记录着大自然留下的历史记忆;而且烙着耐人寻味的人文印记,彰显甘涌是个深受文化甘泉浸润的村庄。

元代大德年间,广东道德庆路总管、授奉训大夫湛露从水路回家乡福建莆田,途经沙贝(新塘)。当他登上石岭独岗时,发现前面的东江竟是一条十分罕见、从东往西流的河流。岭下的独岗是一块由金沙银贝积聚成的土地,后边郁郁蓊蓊的四望岗充满灵气,连绵起伏的凤凰岭散发异光。他断定,这是一方玉带环身的风水宝地。数年后,湛露退休,便举家迁到甘涌定居,成了沙贝湛氏的始祖。明代嘉靖年间,湛露的七世孙,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的湛若水为了纪念先祖,在当年湛露登陆的石岭东麓建了“湛氏宗祠”,让宗祠前边的池塘打上“始祖塘”的烙印。数百年来“湛氏宗祠”几经重修,近代又成了学校幼儿园的场所,但湛若水嘉靖辛亥(1551)年二月题写“奉训大夫湛公祠”的石牌匾仍镶嵌在门堂上。(www.xing528.com)

石岭西对的沙园路,是甘涌人引以为荣的街道。今天,曾作为新塘镇中心小学的那座五间三进的宏伟祠堂,就是明代中叶诰封骠骑将军湛敬所兴建的“忠信堂”。明代武进士湛耀之、武举人湛跃之,清代潮州总兵湛恩荣均出于此。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增城县主簿署(副县级衙门)设在沙园街以后,沙园就一直是新塘的政治文化中心。上世纪末,新塘镇政府迁往新址以后,沙园街恢复宁静环境

“读岗”,原来因石岭独立于江边而称“独岗”。后来,湛若水在独岗上修建了书院,村人就用读书的“读”代替单独的“独”,以此激励后人继承湛若水遗志,好好读书。

读岗有两个约,一是“中和约”,二是“乐善约”。两个约得名都与人文有关。

湛露迁居甘涌以后,人丁兴旺,尤其是第七代出了思想家、教育家湛若水,后来又出了湛敬所、湛耀之、湛跃之、湛恩荣等显赫人物,有人以为甘涌村一定是湛家的天下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湛氏到甘涌以后,与原先在此定居的姚姓、莫姓等乡亲和睦相处,还有不少人羡慕这种安定和谐的村居生活,纷纷往甘涌聚居。尤其是读岗,五百米长的村街,就有湛、区、胡、史等不同姓氏的祠堂五六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众多姓氏和睦相处的地方命名为“中和约”,希望后人传承“中和”文化,互助互爱,和睦共处。

“乐善约”位于面朝东江的读岗南街。街中有一座精巧古朴的洪圣古庙。传说有天清晨,一个村妇到洪圣古庙前的河埠头挑水,发现浅滩上有一个大木盆,盆中装着一个裹着衣被的婴儿。已生了两个女孩的村妇以为是个男婴便把婴儿抱回家里。但当她打开衣被一看,发现是个女婴,而且已奄奄一息,就赶紧把女婴抱到洪圣古庙里,对着洪圣王烧了一炷香,祈求有人把她领回去抚养。然而,当她跨出庙门时,善良的心却驱使她回过头来,重新把女婴抱回家。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女婴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且后来还为她们家带来了两个男丁。

村妇抱婴之事很快在村中传开了,乡亲都说这是好心有好报的结果。从此,扶贫助弱、积德行善在村中蔚然成风。读岗的东头也因此被命名为“乐善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