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漱珠涌与潘氏大院的历史

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漱珠涌与潘氏大院的历史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漱珠涌及潘氏大院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潘刚儿清代中叶,十三行行商首领潘振承,致力于开辟海外市场、所经营的商行在国际市场丝、茶叶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声名显赫,名扬海外。面向涌水桥中央护栏两旁顶部,各刻有“漱珠”两字石块,漱珠涌桥改作渠箱下水道时,其中一块刻石被弃置于路旁,漱珠桥畔居民捡回,保存在原桥位置侧的楼房的大院内,近日已主动送交海珠区博物馆收藏。

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漱珠涌与潘氏大院的历史

漱珠涌及潘氏大院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潘刚儿

清代中叶,十三行行商首领潘振承,致力于开辟海外市场、所经营的商行在国际市场丝、茶叶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声名显赫,名扬海外。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经过三十多年在商场的拼搏,潘家财雄势大,1776年购置十三行对面河南沿乌龙岗下运粮河(又称南溪,后改称漱珠涌)西岸的大片土地,北至珠江边,南北长600米,东西宽300米的狭长地带,占地约20公顷田地和水塘,并兴建龙溪首约、二约,及栖栅卷等,遂籍番禺,创建龙溪乡,成为今南华西街的创建人。现广州南华西街有一大串以“龙”命名的街巷,如龙溪系列、龙庆系列、聚龙系列、福龙系列、龙华系列、龙光里、龙祥里、龙武里、兆龙里等,据传这些街巷的命名与此相关。

图1 十九世纪初广州河南十三行鳌洲仓库

乾隆年间,广州十三行对面的珠江南岸鳌州岛(旧名石鳌村,又名游鱼洲),原为渔村,随着外贸的发展,被辟为进出口商品仓库区,运输十分频繁。(图1)鳌州是泥沙冲积形成的小岛,北面是流经广州珠江的前航道,东侧为北南流向的运粮河,西邻大基头,南有与运粮河成丁字形、东西流向的鳌溪。1780年前,鳌州岛与河南其他地方无陆路连接,只有水路运输,对行人及货物运输造成极大不便,因此桥路建设十分必要。1780年,潘振承出资兴建漱珠桥、跃龙桥、环珠桥等三道石桥。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先生曾多次走访漱珠涌流域,搜集了不少古桥及古庭园建筑图片,刊载于《莫伯治文集·行商的庭园》及《艺术史研究》刊物,其中有在1813年俄罗斯彼得堡杂志登载的漱珠桥和环珠桥的画作,画家根据两石桥原画改作成版画。(图2、图3)

图2 漱珠桥

图3 环珠桥

漱珠石桥 靠近珠江流经广州前航道南岸,为运粮河第一桥。运粮河河涌口较宽,渐收窄,涌口如同游龙张腔,吐出对着靠近珠江北岸的水中明珠——海珠石,运粮河因此得名漱珠涌。这一横跨漱珠涌河道宽20多米涌口的石桥,自然得名为漱珠桥。漱珠石桥的东侧直达旧日的海幢寺门,而石桥西侧位于鳌州岛东岸,即今南华西路东端以北30米左右。漱珠石桥为三拱桥,中间桥孔较宽,可通较大的船通过,桥中上部为平坦的桥面,长度为7米,漱珠桥桥面宽度为3.34米。面向涌水桥中央护栏两旁顶部,各刻有“漱珠”两字石块,漱珠涌桥改作渠箱下水道时,其中一块刻石被弃置于路旁,漱珠桥畔居民捡回,保存在原桥位置侧的楼房的大院内,近日已主动送交海珠区博物馆收藏。(图4)另一块刻石尚未寻回。漱珠桥全桥采用长条形青麻石筑砌设。(图5)铺设桥面和梯级面石用同样尺寸的青麻石,石块的长度为3.05米,宽度达50厘米。桥两侧通道为平缓上升的宽阔梯级。《番禺县志》记载建漱珠桥耗千金。

图4 漱珠桥桥名刻石

图5 铺设漱珠桥面用的石板

笔者曾陪同广州电视台记者采访原住于桥畔的老街坊,街坊们均对漱珠桥怀抱深厚的感情,桥的古朴典雅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走访从小就住于漱珠桥畔,年过花甲退休原广州建筑机施公司施工队长称颂漱珠桥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石桥,缅怀青少年时(19世纪60年代)他和朋友一起曾在漱珠涌里游泳、抓蟛蜞,当时溪水仍是碧绿的。该石桥在1928年建南华路时已为马路桥所取代,但石桥尚存,1966年漱珠涌改造成渠箱,成为下水道暗渠,石桥遂被拆卸。

漱珠桥建桥后两侧土地分设漱珠东市、漱珠西市,今漱珠东市街铭牌尚存,漱珠西市街铭牌因旧房改造而消失。收殓黄花岗烈士尸骨的潘达微先生先祖,曾经在市集开设酒坊。撰写《番禺河南小志》的古文献学家黄任恒的先生谓:“余家南海,九代书香,故改儒从商,自先考始。咸丰十年(1860年)设酒米肆于河南漱珠桥。”漱珠桥附近一带,是河南闹市,当时称为河南街市,至此今南华西街一带发展为河南最早的城区。(www.xing528.com)

清代漱珠桥畔酒楼临溪而建。何定涛《漱珠桥》诗说,桥畔有酒垆三五家。何仁镜《城西泛春词》自注中说:“珠江花月之盛,至嘉庆末年(庚辰1820年)极矣。酒楼之敞,有宽至六十筵者。”光绪年间、有名酒楼有醉月楼、及稍后开设的虫月楼,以醉月楼宴会最盛。还有在海幢寺前侧、珠江南岸处的约云楼。酒楼以烹制海鲜驰名。黄钊《石窟一徵》曰:“广州海鲜以漱珠桥为第一。”《白云越秀二山合志》(十五)记载了桥畔酒楼的写照:“红窗四照,花船近泊,珍错杂陈,鲜薨并进,携酒以往,无日无之。初夏则三鯬、比目、马鱼膏、鲟龙;当秋则石榴、米蚧、禾花(雀)、海鲤。泛瓜皮小艇,与二三情好薄醉而回,即秦淮水榭未为专美矣!”潘飞声妻、诗人梁霭《漱珠桥竹枝词》曰“海鲜风味爱家乡,冰裂磁盘爱嫩姜。新绿矮瓜红苋菜,桥楼春馔荐鲟鳇。”酒楼供应的鲟鳇鱼产自漱珠涌。除了岸上酒楼,漱珠桥畔停靠有珠江花船(紫洞艇)。李文泰《海山诗屋诗话》(三)称“珠江花船之最巨丽者,每夕宴费动百金。诸伎坌集,灯火熏蒸。”黄玉阶《珠江秋泛》:“海幢钟断碧天寥,欵乃渔腔两岸潮。一夜西风花似雪,香魂吹上漱珠桥。勤酒朱娘金叵罗,看花人比卖花多。花开花落直须酌,昨夜微霜人过河。”漱珠涌还有酒船供应河鲜。潘飞声《渔家傲·与人述河南村居之乐》词曰:“一个渔庵天占水,新蒲细柳摇苍翠。摇得月明花满地。深竹里,酒船一笛吹刚起。出网鲟鳇鱼几尾,厨嬢商略添盐豉。恰好夜凉供薄醉。拼睡美,携尊人到门开来。”

漱珠桥东南不远处、海幢寺侧有个成珠馆(后更名为成珠楼),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1855年研制出驰名的小凤鸡仔饼,据传为漱珠涌溪峡梅园之女婢小凤创制,故得名。1909年起小凤鸡仔饼行销港澳、东南亚各地,1911年创建自己的商标品牌。民国二十年获广州国货展览会饮食工业一等奖。今成珠楼已毁,仅留下售小凤饼的小店。

跃龙桥 横跨在鳌溪上,近鳌溪与运粮河相接处,紧邻漱珠桥。两桥交角近九十度。跃龙桥南岸直通今龙溪二约,进入龙溪乡中心部位。杨永衍《重九过鳌洲登高》诗曰:“石跨鳌洲两道桥,芙蓉秋柳两飘萧。题糕佳节仍乡国,日泝珠江早晚潮。”1928年辟建马路时,鳌溪被填平,成为南华西路的一部分,跃龙桥随之消失。

图6 漱珠涌及沿岸风光

昔日的漱珠涌,是广州较宽的河涌,两岸风光秀丽,沿龙溪漱珠涌边种有不少水松。画艇如鲫,可以龙舟。张锡康《自题泛棹图》诗把漱珠涌风光比媲扬州,诗曰:“杨柳阴阴起暮潮,漱珠桥畔泛轻桡。广州风景扬州似,只少吹箫廿四桥。”清代漱珠涌一带居住了许多富商显贵和隐士,沿岸建有不少亭台。(图6)谭国恩《舟经河南》诗曰:“楼台金碧水沼沼,红雨春中荡画桡。多少明花争献媚,环珠桥外漱珠桥。”漱珠涌漱珠桥附近一带名园麋集,如潘有为建六松园,潘有度建南墅,潘正衡筑菜根园,潘正享(伯临)筑万松山房,潘正炜兴建清华池馆、秋江池馆等,这都是当时的名园。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赞美诗,黄培芳(1779—1859年)《河南访伯临比部园林》诗曰:“河洲卜筑园林胜,一路松阴到画堂。花筑微云清自媚,古帖闲评重汉唐。琴樽小雨淡生凉,高朋偶聚盟鸥鹭。十亩芙蓉尘隔断,不知身在水云乡。”张维屏之女张秀瑞《再游龙溪菜根园》诗曰:“芳园风日倍精神,屈曲高低妙出新。傍水楼台都入画,引雏莺燕故随人。隔堤松色参天秀,压槛花香满座春。正是艳阳时节好,兰桡重过不嫌频。”涌西岸多种松、竹。潘仕光《六松园偶咏》诗句:“乱叶下庭阶,风喧丛竹林。松光浮日次,潮气日秋深。”潘飞声《吟虬径》诗有句:“吾家旧南墅,松径锁烟雨。”除了潘氏园林,较早兴建的有18世纪20—40年代建的陈园,陈园有数百年大树。19世纪20年代,十三行富商伍氏家族于河涌东岸隔一水的溪峡,筑“安海万松园”第宅,成为名盛一时的伍家花园,内有南溪别墅、清晖池馆、听涛楼、粤雅堂等著名建筑,“池广数亩,曲通溪涧,架以长短石桥。傍倚楼阁,倒影如画。”其后漱珠涌流域又出现在溪峡乡的何园、梅园,龙溪乡张锡麟的张园,邻近漱珠涌的沿马涌建有白鹤洲,有杨永衍的鹤州草堂,高永显的东园等园林别墅。

环珠石桥 是入漱珠涌的第二桥,石桥横跨龙溪首约与环珠直街,距今同福路环珠马路桥以南数十公尺,亦为三孔桥。此处漱珠涌江面变窄,宽度十公尺左右,故石桥长度比漱珠桥略短,梯级亦较陡。该处环境清幽,该段漱珠涌是垂钓好去处。黄培芳《河南踏春词》曰:“落英芳草似桃源,春水乘潮绿到门。打桨环珠桥畔过,莫愁居处半成村。”环珠石桥与漱珠石桥同时拆毁,桥龄同为187年。

邻近环珠石桥有近日显名一时的潘家大院。其主人是潘振承之孙、有度之子,十三行行商潘正炜(1791—1850年)。正炜开设的商行“同孚行”在丝茶叶出口贸易中,名扬海外。潘正炜还是清代知名的有著作流世的书画鉴藏家和书法家鸦片战争中他捐资、购炮、购战船支持抗英侵略。在1847年,潘正炜更举旗联合河南四十八乡百姓,抵抗外国欲强占洲头咀斗争,出资抵御强敌。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记入鸦片战争史册。潘家大院是这一运动的策源地。

1826年前,潘正炜始建潘家大院,再由其子孙续扩建。道光初年建的秋江池馆、清华池馆等是十九世纪广州的著名园林建筑。秋江池馆内建有听帆楼,听帆楼形体高峻,站在高点眺望珠江,星帆片片,仿佛主人等待远方的商贸客人到来。听帆楼的命名,展示主人朝向大海开阔的胸襟。秋江池馆有莲塘、花架水池接通漱珠涌,园林月榭风廊,曲折重叠,风光十分迷人。(图7,该画现存美国国会山图书馆)听帆楼与清华池馆有丰富的书画艺术藏品,是道光年间广州文人墨客雅集、吟咏消闲之会所,潘正炜《春游次张南山太守韵》:“小筑清华傍茂林(余新筑清华池馆遨同宴集),笙簧隔水奏佳音。敢夸墨妙供幽赏(南山索观宋元诗画),赖有松涛惬素心。文字留题钗股折,水天同话酒杯深。古风今雨情无限,不尽高谈意可寻(原唱有“忧乐满怀谈不尽”句)。”可惜今天池馆已不存。

图7 听帆楼

图8 潘氏家庙屋椽木雕

潘家大院正门位于海珠区同福西路龙庆北街2号,整座房子周围建有3—4米高墙以防盗。大院分为三开间(三边过)、五进深,其中四进已毁,第五进于19世纪90年代左右建成。中轴(正间)由前至后依次为头门(入门官厅)、二门(轿厅,钓鱼台)、庙堂(正厅,称为“潘氏家庙”,因邻近已有潘振承所建的潘能敬堂祖祠,不宜用祠堂名)、老太太厅、神厅、纵深各进之间都有天井相隔。正门以花岗岩石作框,以厚硬木作门,有“趟栊”,头门与二门间的天井两侧有小庭园。轿厅与庙堂为敝开式,建筑物中,庙堂面积最大,庙堂两侧还各有青云巷(冷巷),隔开厅堂与住房。青云巷与天井一起起着防火、采光、通风、排水、晒晾的作用。屋宇宏丽,庙堂以琉璃瓦作瓦檐,选用约8米长的圆柱实木作屋柱。屋椽处还保留着2米长的坤甸木清代雕花装饰。(图8)住房原装彩色刻花玻璃的满州窗,金碧辉煌。室内装饰讲究,依旧可以看见当年精妙的手工,显得华贵而典雅。庙堂后面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庙堂两侧开间基本对称布置,分别为卧室、偏厅(客厅)、祖先厅、厨房等。遗憾的是,大屋西侧住房区域已于上世纪被征用,改建成中学,现今只存中轴和东侧两部分。潘氏大院的屋顶高,屋内高旷清凉,适合天气炎热居住。大院主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砖、木、石雕融为一体,用料高尚,所用木材经180多年考验,不受虫咬。广州大学岭南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认为,潘家大院中保留着非常传统的清代西关大屋格局,但又掺杂了更多“十三行特色”——融会西方元素。“潘家大屋的第五进的二楼,安装了极具西洋风味的木制百叶窗,而不是满洲窗。屋子里的人通过一根拉杆就可以轻松地控制窗户的开闭,体现了中西融合的风格。”汤国华还提到,潘家大院东边厢房安装了“改进版”西方天花吊顶,与尖顶的岭南建筑内部瓦面“叠级而上”,别具一格。建筑结构体验了道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

龙珠桥 是进入漱珠涌的第三桥,横跨龙庆南首约和龙尾导(龙导尾)。民国十七年(1928年)桥建成,今已拆去。乾隆至咸丰年代,龙尾导涌边种有水松树,自清同治、光绪间,将附近田地如十八亩,白鹤洲等田地开基建宅,已没有水松。再往前走,到达聚龙涌边,聚龙新街是端午节后掩藏保存龙舟的宝地,故得名。此地旧称柳树脚,岸边遍种杨柳,柳影摇波,景色宜人。

漱珠涌边及其附近街巷,建街时大多以具有岭南风味、古典雅致的麻石铺路面。1968年,漱珠涌改建成下水道暗渠时,沿漱珠涌边的龙溪首约、二约及龙溪南约连接龙溪首约一小段的街巷,原铺街的麻石板块被掀起,移作了铺设下水道暗渠的路面用,未能保持龙溪首约、二约古街原貌。下水道暗渠出口处在原漱珠涌与鸡鸭滘涌、马涌三涌交接处,漱珠涌水通过鸡鸭滘涌流入广州珠江的西航道。鸡鸭滘涌即今凤安桥下、永兴街旁处的水道,这里曾经是鸡鸭市场、鱼栏。后又先后成为山货、土货市场,建筑材料(木材、沙石等)的仓库,再后,北岸又辟为销售妇女用品的“女人街”。解放前与解放初期,这里住有不少的水上居民。1954—1958年间,由政府拨出专款,兴建水上居民新村,艇户陆续分批安置到新村定居,过上了新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