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十三行研究结果-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

广州十三行研究结果-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行富商群体个案研究——以卢观恒为考察对象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丽英清代的广州曾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操纵在十三行商人的手里,由此缔造了一个富商群体,成就了一批传奇人物,其中以广利行的卢观恒最为神奇,他创造了一个从农民到商总的神话和奇迹,令人向往,引人深思。但广州行商往往压价收售,外商因为受损而不肯贱卖。卢观恒为人诚实,注重信誉,事前承诺,事后兑现。

广州十三行研究结果-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

十三行富商群体个案研究

——以卢观恒为考察对象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王丽英

清代的广州曾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操纵在十三行商人的手里,由此缔造了一个富商群体,成就了一批传奇人物,其中以广利行的卢观恒最为神奇,他创造了一个从农民到商总的神话和奇迹,令人向往,引人深思。究竟卢观恒是如何发家致富?就过往的研究看,似乎论述不多,本文试就所得材料,对其发迹作一考略,窥其成功之道,以期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一、抓住商机

卢观恒(1746—1812年),字熙茂,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棠下乡石头村蓬莱里(今属江门市蓬江区)一个农民家庭。“少时甚寒微”,自幼丧父,与母相依,年过40岁,仍是光棍一条,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为了摆脱贫困,乾隆年间,他只身离乡背井,远走广州打拼谋生,从此改写了他平凡的一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撤销闽(彰州)、浙(宁波)、江(云台山)三处口岸,仅剩广州一口岸通商,“中华帝国与西方各国的全部贸易都聚汇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各省的商贾货栈在此经营着赚钱的买卖。东京、交趾支那、柬埔寨、缅甸、马六甲或马来半岛、东印度群岛、印度各口岸、欧洲各国、南北美各国和太平洋诸岛的商货,也都汇集到此城”。每年5月至10月为贸易期,广州华洋商人云集,热闹非常,“广州城廓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繁华无比。然而,清朝有规定:“番船贸易完日,外国人员一并遣返,不得久留内地。”故通商期一过,外商不管货物是否卖完必须离广。其时,对外贸易由广州十三行商垄断,不肖行商压价,外商又不愿以低价出售货品,致使外商在离广时都会有许多未卖完的货物,带回去显然不可能,只好在广州十三行附近觅地寄存,待来年再来售卖。闭关锁国的王朝、一口通商的广州和待价而沽的商品,成为滋生权力寻租的土壤,也为敢于冒险之人提供了发迹和暴富的商机,卢观恒正是认准和抓住了这个经商致富的绝好机会,敢为天下先,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二、敢为天下先(www.xing528.com)

敢为天下先是卢观恒走向成功的关键和奥秘。敢,就是敢做,做别人不敢或未敢做之事;先,即是抢先,抢在别人前面做第一。从乡下出来的卢观恒,尽管见识不广,文化不高,但眼光独到,敢作敢为,他抓住了天朝特权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际遇,当机立断,果断行事。

第一,做无本生意,无本生利。自实行一口通商贸易政策以后,清朝一切进出口业务掌握在广州十三行商手上,即由行商包揽经营,对外商购销货物,清廷有明确规定:“外番各国夷人载货来广,各投各行贸易。惟带货物,令各行商公司照时定价销售,所置回国货物,亦令行商公司照时定价代买。”但广州行商往往压价收售,外商因为受损而不肯贱卖。卢观恒独辟蹊径,想到一个不需本钱,而自己既能赚钱,又不令外商受损的两全其美的办法——代人存货兼售货,实施“借鸡生蛋”策略。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手中代人看管的歇业闲置房屋租赁给洋商储货,一方面收取租金,同时又按其开列的价目代为销售,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快,往往能将外商的存货出售清光,从中获取了利润,也赢得了信任,外商欣喜若狂之余,不断运来洋货委托他出售。这么一来,卢观恒变成了商人,走上了从商致富之路。长期合作,无本生利,自然给卢观恒带来滚滚财源,生意越做越大,动辄十数万元,声名鹊起。

第二,先做贸易,后承行商。据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卢观恒在未得到清廷允许做行商之前,就已经私底下与英印度公司进行贸易,“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时,卢观恒尚未承充行商,但彼愿出十三万与英公司订立卖茶合同,因此,英公司邀蔡世文(万和行)出面与卢观恒共承该项买卖。……其后卢氏屡与公司订立良好契约,与万和行关系亦愈密”。由于当时卢观恒还不是行商,只是“行外”商人,或叫“小商铺”,与外商贸易当属非法,“从中国各地来的商人与外人贸易者,本行应与他协定价格,使卖者获得合理的利润;如任何人自定货价或暗中买入者,必予严惩”,又“凡无官方许可之铺户,不得与欧洲人买卖或交换货物,各种货物必须由行商发售。如该铺户等身家殷实,信用可靠,而又有切实担保者,可申请准许开设行号,与欧洲人贸易”,于是,他请万和行商蔡世文出面做担保,蒙混过关。茶叶贸易获利不薄,据闻就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时期,茶商以平均每担20.2两的价格出卖茶叶给行商,行商则以27两的价格转售给东印度公司,从中有30%的利润。此后二年,即1786—1787年和1787—1788年间,卢观恒又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做成大笔且大量的印度棉花交易,为后来成为与英公司进行该项贸易的主要商人奠定坚实基础,并结成密切关系,如英公司宣称:“多年来委员会和茂官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甚至在他未做行商之前都是如此。”卢观恒既做国外贸易,同时亦做国内生意,据英国驻广州大班讲:“卢观恒是广东最引人注目的商人,他不仅承销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货物,也大量地从内地商人处购货,因货物太多,以致很难找到贮藏货物的仓库。”通过转手买卖,赚取利润,他成了内地商人和外商的中介。卢观恒不但与英公司贸易,而且还与世界其他公司有生意往来,据荷兰公司的档案记载:“1790年左右(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就集中垄断在几家大的行号手中,其中潘启官和石琼官占了所有进出口货物的三分之二,茂官(卢观恒)和沛官占了九分之二,剩余的行商占了九分之一。”这说明当时卢观恒的生意已经做大,其贸易额仅在潘氏和叶氏之后,与伍氏平分秋色。这些无疑为卢观恒后来得以承充行商以及发家致富打下良好基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海关监督正式发给卢观恒行商执照,“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遂正式承商”,按照当时广东官府法令规定:承充行商的必须是“身家殷实”之人,可见此时的卢观恒已经致富起来了。细算一下,卢观恒从他私下与英公司贸易到正式获清朝廷特许经商权利,成为合法的经纪人,相距足足5年时间,由于他抢在时间的前面,走在别人的前面,在未获准行商身份前,先行一步,又或叫偷步,从而赢得了商机,赚取了财富

第三,先承诺,后履约。卢观恒为人诚实,注重信誉,事前承诺,事后兑现。嘉庆八年(1803年)冬,在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买卖合约前,卢观恒因有事要回新会老家。眼见合约签不成,生意就泡汤,他灵机一动,做出大胆决定,请大班先行代劳,他亲诣大班,预先承诺,“凡大班与他商缔订之契约,彼即可照样应允,一俟其自新会返省,即可补签该项目字据”。敢于应允,事后履约,亦使卢观恒赢得了商机,避免了因客观原因而耽误公司生意。

卢观恒创办的广利行成为当时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行商之一,由于早前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有着密切联系,形成长期合作的利益关系,它独占了棉花交易市场和大部分茶叶贸易,据马士统计:1793年,广利行占毛织品份额2份(总份数是16份),武夷茶1000箱,功夫茶1.2万箱,贡熙茶1000箱;1800年占毛织品份额3份(总份数是18份),武夷茶1300箱,其它茶叶共2.4万小箱;1808年占有毛织品份额4份(总份数是17份),武夷茶600大箱,其它茶叶1.8万小箱,是拥有进出口份额最多的行商之一。行务蒸蒸日上,贸易额直线上升,“嘉庆元年(1796年)卢广利行列居行商第三,翌年列居第二”,故有外商认为:“其生意规模颇大”,“和沛官现已是行商的中坚”,由是跻身富豪行列,“年四十余,以举充洋行买办致富,道光初年,洋行十三家,而卢广利居其一”。嘉庆五年(1800年),卢观恒与当时“天下第一大富翁”伍氏家族中的伍秉鉴共同坐上了十三行商总的位置,总理外贸事务,“于各商中择身家最殷实者数人,立为商总,……总领散商”。商总,又称“首名商人”,为行商领袖,督办洋行事务,通常由资本雄厚的殷商承担,卢观恒能够出任商总,表明他有实力,且有威望。至于卢观恒有多富有,他从未向外界宣称,但据《潮连乡志》记载:他死后,尽管家道中落,但四个儿子仍分得家产每人100万银元,“观恒四子文举、文锦、文蔚、文翰分异时,各得百万”。百万富翁在当时没有几个,据估算,卢观恒最盛时其总资产应在2000万两白银左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富翁之一,国际级顶端富豪。

综言之,卢观恒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抓住了天赐商机,敢为天下先,上演了一部从农民到商总的神话,他不仅创造了商界奇迹,而且留下了致富之道,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他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敢冒风险,善于应变,注重信誉,务实肯干。当然,与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亦不无关系。探讨卢观恒发财致富的成功之道,对我们当今的经济文化建设不无裨益,对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亦可提供历史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