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医生数量统计及人员情况

陇西县医生数量统计及人员情况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民国28年警佐统计,第一区有医生40人,药剂31人;第二区医生23人,药剂6人;第三区医生38人,药剂38人;第四区医生33人,药剂10人,共219人。全县8个医疗卫生单位中有职工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人。“赤脚医生”789人。从1983年开始,对“赤脚医生”进行业务考试,合格者发给乡村医生行医证。至1985年,全县先后选派67人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定西地区医院离职进修,还有3人函授成医。

陇西县医生数量统计及人员情况

一、医疗队伍的发展

清末,名中医有张凌云、李寅、赵绪业、董珍,民国时有张南曲、董圣阶、马栋臣、王辅、成鸿九(秦安人)、杨杞、黎和卿、李含华等。民国18年(1929年)后,始有西医吴宝绮、赵义侠两三人来陇行医。据民国28年(1939年)警佐统计,第一区有医生40人,药剂31人;第二区医生23人,药剂6人;第三区医生38人,药剂38人;第四区医生33人,药剂10人,共219人。民国32年(1943年)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6人。至民国38年(1949年),西医除县卫生院、公教医院人员外,尚有安仁诊所龙道仁(江西人)、福音诊所周锡章(湖北人)、义寿诊所赵义侠(山西人)等。

1949年10月,陇西保健药社有技术人员2人,全县有个体开业的中医113人,担负着全县防病治病的任务。1950年县卫生院有职工5人(卫生技术人员4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1951年卫生工作者协会统计,有个体医务人员176人。1951~1956年,经过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停止了个体行医,个体和联合诊所的绝大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了卫生院(所)工作。全县8个医疗卫生单位中有职工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人。到1957年底,有农村保健员246人,1958年按照社社办医疗室的方针,保健员发展到500人,接生员435人。1966年有职工25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1人(中医师2人,西医师18人),行政工勤人员3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大办农村合作医疗,大力发展亦农亦医的“赤脚医生”,1970年达416人。同年,北京东四儿童医院为主的80多名医务人员迁来本县。1976年有职工654人,其中卫技人员587人,行政工勤人员67人。“赤脚医生”789人。基本上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1983年,由省命题对全县507名“赤脚医生”进行统一考试,200名被录取为乡村医生。

1985年,有职工909人(各厂、校属医院25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82人(厂、校属230人);全民所有制661人,大集体所有制59人,小集体所有制116人,个体行医73人。大专毕业生占7.8%,中专毕业生占30%,医士级以上的占49%。行政村医疗站卫生人员435人。(www.xing528.com)

1980年6月~1981年7月,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田浦乡参加甘肃省援外医疗队赴马达加斯加,为异国人民治病,治愈了多例宫外孕难产、子宫肌瘤等妇科病,受到该国人民的好评,回国前夕该国总统接见,并赠给布制留念画2幅。1985年护士刘淑芳被评为省级优秀护士,获甘肃省优秀护士“光荣证书”。

陇西县卫生技术队伍发展一览表

二、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

解放前,民间医生亦称“草药先生”,走村串户为人治病。医术或祖传,或拜师,秘不外传。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府治东建立医学,置正科1人、制科3人。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医学内分方脉、针灸、疡3科,为府属州、县培训医药人才。民国30年(1941年)3月办针灸传习所,聘孟子英传讲十四经传变手法、药状灸等,参加人员10余名。解放后,采取短期培训、以师代徒、边干边学、自学、中西医相结合及在职进修等方法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1964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2期中西医训练班,每期3个月,共培训医务人员74人。1969年后,农村“赤脚医生”大都经县“五•七”红专学校医务班培训,能治常见病、多发病。从1983年开始,对“赤脚医生”进行业务考试,合格者发给乡村医生行医证。各中心医院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医生在院学习、实习,中心医院派人在县医院实习进修,多渠道培训。至1985年,全县先后选派67人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定西地区医院离职进修,还有3人函授成医。1980年开展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工作。有208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了考试和考核。经考试考核合格,准予晋升为“士”级79人,“师”级27人,主治医师7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