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防疫工作成果及经费

陇西县防疫工作成果及经费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1年底恢复县防疫站,有站长1人,职工8人。1967年始,每年对易感儿童进行一定数量的预防接种,基本控制了疫情流行。省拨专项防疫经费5000元,县组织力量及时治疗,病患者痊愈。

陇西县防疫工作成果及经费

一、机构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巩昌府设立牛痘局,始种牛痘,预防天花。此后,再未设过专司防疫机构。1951年5月成立县防疫委员会。翌年8月区、乡设防疫委员会,村(街道)设卫生小组,车站设检疫站,形成疫情通讯网,开始上报疫情。1956年12月成立县防疫站(地址西街雪山庙),有职工6人,其中,医士2人,其他4人。1958年并入县医院。1971年底恢复县防疫站,有站长1人,职工8人。1985年,全站有职工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人。内设流行病、卫生、地方病、防痨、检验、放射线、总务7科。县一院、县二院、西北铝加工厂、陇西有色冶金机械厂医院均设防保科,24个乡所在地卫生院均设防保组,配有专职人员。县防疫站占地面积1258平方米,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有救护车1辆。

二、防病治病

解放前,传染病不断发生和流行,鼠疫、天花、麻疹、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百日咳、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猩红热等疫病,每遇发生,人民死亡不少。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防疫工作,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和业务技术队伍,建立健全县、乡(公社)、村(大队)三级卫生防疫网,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用多种疫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注射,实行计划免疫,控制流行病的发生。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无发生,天花已消灭;乙类传染病得到控制,地方病得到了医治,常见流行病也逐年减少,发病基本控制在低指标内。传染病防治主要为:

鼠疫 民国20年8月(1931年9月),陇西北乡康家湾(现高塄乡康家湾社)鼠疫流行,至10月初天降大雪,疫病遂止。全村28户153人,死亡80人,绝户9户;并波及东西约60里、南北约40里地区的19个村庄,感染78人,死亡77人。康家湾村内外共死亡157人,死亡率达99.37%。1963年甘肃省二零一所、定西地区防疫站列该地为疫源检索点,当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专业队进行疫源地检索。1979年4~9月,定西地区鼠防队8人及灭鼠民工15人,又在以康家湾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约1400公顷的面积内(21个自然村)进行啮齿类动物及体外寄生昆虫细菌学检验、血凝测定、动物流行病学和自然概况等的调查和灭鼠,均未发现目的菌,但该疫源地仍被认为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天花 1952年春季全县免费普种牛痘,先由县中西医药联合会组织中西医生进行业务技术训练,县卫生院抽调医生4人,负责指导各区种痘,三区六乡的张文明医生完成一个乡1508人的接种任务,全县种痘者达5.66万人。1953~1964年累计种痘19.83万人。从1955年起,春秋两季对初生儿和未接种者进行补种。每隔6年(1966、1972、1978年),全县进行普种。

麻疹 1953年共发病320人(其中通安景罗村发病49人),死亡10人。1956年全县发病500人,死亡6人。当年用中草药紫草根内服防治麻疹者920人。1968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1975年发病6284人,死亡42人。1977年后扩大接种面,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控制在较低水平,1985年无1例发生。

白喉 为较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1951年11月渭阳乡杨家湾村发生白喉,省卫生厅发来白喉类毒素20支、抗菌素30瓶,县医院派医生到疫区防治。对12岁以下的37名儿童远行预防接种,发病4人,死亡2人,治愈2人,再未流行。1954年接种白喉类毒素者31人。1957年接种百日咳、白喉菌苗加强1.04万人,白喉类毒素接种2038人。1963年发生白喉5人,同年用百日咳、白喉混合菌苗注射1次7989人,2次6080人,3次4932人,加强1.01万人。1964年白喉由渭源莲峰传入本县首阳、菜子、双泉等地流行。省、地、县组成15人联防小组,县防疫、医疗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在陇、渭接壤的董家堡组织专人进行交通隔离,来往车辆用来苏尔消毒。收容住院290人,治愈274人,死亡16人。同年,对全县16岁以下的5.22万名儿童进行百日咳、白喉菌苗预防接种。1965年,双泉公社酸刺湾、崖里生产队发病74人(1966年,崖里尚有发生),当年全县共发病76人,死亡19人。1967年始,每年对易感儿童进行一定数量的预防接种,基本控制了疫情流行。1969~1978年未发生。1979年通安公社发病13人,全部治愈。是年在陇西师范附属小学900名学生中进行锡克氏试验,阴性反应占67%,青少年对白喉的免疫力仍不高。据1980年以来疫情统计,白喉病再无发生。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1950~1985年共发病97人,无死亡。1963年陇西开始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984年发病10人,县政府成立临时防治小组,防疫站、县一、二院紧密配合治疗,疫情迅速得到控制。这次发病经化验属I型,8人痊愈,2人留有后遗症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55年8月在文峰发现乙型脑炎9人,死亡7人,经防治,9月中止。1956年4~9月,组织专人对乙型脑炎的传递媒介蚊虫进行调查,发现沤大麻水池是蚊虫的主要滋生地,采用药物进行了灭杀。到1985年底乙型脑炎全县共发病33人。流脑,1966年发病117人,死亡27人。1967年发病129人,死亡19人,为发病率较高的一年。1974年开始流脑疫苗接种,共接种3.9万人份。1977年全县发生流脑51人,死亡31人,通安、首阳、和平等地尤重。后每年发放流脑菌苗,在易感人群进行接种。1980年在首阳中、小学校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流脑多糖体A的预防接种。1984年全县发病247人,发病率为0.62%。省拨专项防疫经费5000元,县组织力量及时治疗,病患者痊愈。同年在流脑流行区作了多糖体应急接种,对密切接触者和易感者购置大安片和苏打片发放投服3320人,中草药投服98人,流脑流行基本控制。1985年发病46人,全部治愈。

百日咳 1950年始每年接种百日咳菌苗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制剂,1963、1972、1974、1975年发病最高,1977年以后仅为散在性发病,基本控制了大流行。

菌痢 每年发生,1972~1977年6年中共发病4.93万人,死亡623人。

伤寒 1950年以来,散在发病。1952年开始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1960~1965年发病最高。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治愈较易。1978年后伤寒发病较低,每年只发2~3人。

病毒性肝炎 历年散在发生,1962、1972、1981年发病最高,3年共565人。肝炎发病,较解放初增加。县第一医院专设肝炎病房2间。各医疗单位推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的制度以控制传染。(www.xing528.com)

猩红热 散在发生,1952年云田乡殷家山、渭阳乡小安川一带发现猩红热疫情,病死小儿53人。县医院派医生前往防治,疫遂止。1980年发病最高达151人,无死亡。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磺 类的广泛应用,该病趋于绝迹。

黑热病 解放初时有发生,县设黑热病门诊,免费治疗,后随狗及白蛉子(媒介)的减少,70年代后,该病已绝迹。

布鲁氏病 1971年6月,开始布病调查、重点公社普查,共调查17.38万人,检查率为82.6%,发现可疑病人347人。1981年5月调查,发病为2人。1985年地区防疫站复查,布病根除。

地方病的防治,1963年10月9日,成立县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兼任组长,副县长、宣传部长兼任副组长。1984年由政协主席兼任组长,卫生局副局长兼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县防疫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陇西发生的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肿大、克汀病大骨节病、氟斑牙4种。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1950年陇西开始用含碘食盐片免费治疗。据1953年二、三、九区统计,有患者623人,1956年全县统计患者2800人。1976年定西地区卫校师生配合陇西县医务工作人员普查,患者达2.59万人。1977年5月,在永吉公社河口召开防治地方病现场会议,推广用碘化钾局部注射疗法。1978年省人民政府拨款5000元,用于县蔬菜公司加工碘盐,日产5吨,可供8个公社人口食用,1979年全县食用。1980年对高发病区昌谷、菜子等公社的2711名患者始用碘油腺内注射治疗,同年使用碘油胶囊口服治疗。1981年全县患者1.35万人,主要分布在永吉、雪山、碧岩、宝凤、菜子、昌谷、文峰、首阳8个公社66个生产队,以南山地区发病较高,年龄以青少年居多,性别以女性居多,分型以弥漫性最多,混合型次之。自80年代开始,采用碘盐、碘丸、碘油等各种措施,至1984年普查时患者1891人,较70年代初下降92.7%。

克汀病 个别乡村发病,以雪山乡阳雾川最多。1979年全县普查发现有42人,均分布在地甲病发病较高的乡村。1984年共查出患者24人,其中男13人,女11人;14岁以下儿童8人,占33.3%;14岁以上成人16人,占66.7%。该病系甲状腺机能不全,无特效疗法,重点是对现有甲状腺病的防治。

大骨节病 分布在菜子乡侯家门村颉家山社和雪山乡四店村罗家庵社,患者121人,占两社人口的52.1%。1972年,在颉家山进行改水和泉水中加草木灰、卤干治疗,效果欠佳。1984年改用碘盐和维生素E治疗,疗效不显。1985年全县有大骨节病人117人。

氟斑牙 1984年分别对柯寨乡桥子沟大庄子社、上曳山社及云田乡咀头村新庄社进行了氟斑牙线索调查,查出患者415人,防治尚待研究。

麻风病 俗称癞子,解放前患者受人歧视,个别自杀。陇西为麻风病低流地区,分布为雪山乡(塄干村)5人、首阳乡6人、菜子乡1人、宝凤乡1人、双泉乡1人,昌谷乡3人、碧岩乡3人、城关乡1人、德兴乡3人、陇西酒精厂1人。历年统计25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8人,按病型分Ca型15人,T型10人。1976年普查,解放后新发病8人。县防疫部门有专职人员管理麻风病人,给患者资助被褥、衣服,送和政疗养院免费治疗。至1985年,已治愈12人,死亡9人,外迁2人,仍在院内外治疗各1人。

三、饮水卫生

饮用水源,县城为自来水,农村为窖水、河水、泉水、井水,以饮窖水者居多,文峰部分地区也饮用自来水。1952年改良水井57眼,1958年给水井加盖。1976年以防疫站为主,抽调卫生人员8人,组成水源水质调查组,用半年时间查清了陇西6062个饮用水源的分布、种类、结构、水量、卫生状况及使用情况,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水样666份,进行了20个理化项目的检查,分析掌握各地饮用水源的主要理化成分、可饮程度,对某些含稀有元素、水源污染致肠道传染病、地方病的饮用水采用药物投放等多种改水措施。县城的26个供水点,文峰镇市民用水,均经漂白粉消毒。饮用水质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经西北铝加工厂环保监测站化验分析,感官状、化学毒理学三指标均在规定标准范围内,细菌学指标间断超过规定标准。

四、食品卫生

1952年始,建立食品卫生组织,制订卫生公约,整顿饮食业摊贩,进行健康检查,审查填发卫生证,并培训各单位炊事员24人。1957年3月,防疫站配合商业局对饮食业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后,颁发245份卫生许可证。1973年9月,云田公社安家咀大队万崖 生队发生山厘豆中毒180人,12月又在渭河公社滩儿大队颉家咀、梁家营、范家湾、大湾等生产队发生中毒23人。12月11日县防疫站紧急通知,停止食用。1982年5月18日,十冶五公司工人黄金山在陇西有色冶金机械厂、西北铝加工厂分厂个体经营熟肉,引起分厂111人柠檬色葡萄球菌中毒,47人住院治疗。同年,贯彻《食品卫生法》,对92个单位的881名从事饮食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查出肺结核、肝炎、皮肤病患者113人,先后调离饮食工作岗位。1983年防疫站和城关、文峰工商所给城关、文峰两镇的食品个体户制作工作服160套,“三防”(防蝇、防虫、防鼠)设备1163个。防疫站对893名集体、个体饮食、冷饮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对48个单位和101个个体食品户发给卫生许可证。对查出的肺结核患者6人、肝炎患者31人、痢疾患者1人、皮肤病患者1人,经和患病者单位研究决定调离食品生产和经营岗位,个体户责令停业。1984年,防疫站出动宣传车20余次,办板报重点宣传《食品卫生法》。1985年,全县有食品卫生监督员6人,畜牧兽医检疫员24人,负责食品卫生监督和畜禽检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