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大学经历:浙江大学新闻教育回顾

我的大学经历:浙江大学新闻教育回顾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岩老师说,大家现在刚入学不久,互相都不是很熟悉,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自我介绍一下吧。大三、大四的时候,同学们上课就不如大一、大二乖了,经常迟到或缺勤。但让男同学愤愤不平的是,其实不少女同学也是找人代替的!贺平,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2003级本科生,现供职于浙江靖霖律师事务所。

我的大学经历:浙江大学新闻教育回顾

贺平

我是从北方山乡考到浙江大学来的。在上大学之前,我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从乡下去县城高中的路。要上大学了,我从北方乡下出发,先坐拖拉机,再坐大巴车,再坐绿皮火车,一路南下到了杭州,然后直接被学校安排接站的大巴车接到了紫金港校区。在杭州最初的两年,大部分时间我都窝在紫金港校区,很少去西湖,主要是到西湖边玉泉校区的89路公交车又绕又远,很不方便。

有一次新闻摄影课,徐忠民老师带我们外出采风,我只记得目的地是茅家埠一带。同学们都挤上了在杨公堤上穿行的公交车,大部分同学都是站着的。班上女同学特别多,上车之后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结果过桥的时候,失重的感觉特别强烈,一车的女同学们“哇”地叫出来,本来并不紧张的男同学们也被吓得不轻。随后大家都笑起来,整个公交车里气氛更加热闹了。

到了目的地后,大家散开,各自拍摄。我记得大家的拍摄地点是在一片满布大石头和小鹅卵石的湖畔,夕阳落山之前,阳光穿过树丛,铺在湖面上、石头上,金灿灿的,有一种特别的暖意。今天回想起来,仿佛仍在梦境当中。这堂课上,很多同学都拍摄了特别美的照片,我因为摄影技术不好,没有拍出好照片来。可是那天的景色,却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此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天更美的西湖。

大三、大四搬到西溪校区后,我曾经数次环绕西湖行走,苏堤、白堤、宝石山、孤山,都慢慢熟悉起来,但始终没有机会再去那片湖畔。

再后来,毕业后又过了好几年,我曾经在紧靠着杭州花圃的一家单位上班,离茅家埠不远,饭后还经常在茅家埠散步。有时候我想,那一片湖畔哪里去了呢?西湖一年一年变得更美,但那一块铺满大石头和小鹅卵石的湖畔,是再也没有见过了。(www.xing528.com)

大一刚入学不久,我记得有一堂是李岩老师的课。李岩老师说,大家现在刚入学不久,互相都不是很熟悉,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自我介绍一下吧。其他同学的自我介绍,我全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我的自我介绍:“贺龙的贺,邓小平的平”和洪林平的自我介绍:“洪林平的洪,洪林平的林,洪林平的平”。同学们听了我们的介绍,哄堂大笑。我是“高攀亲戚”的典型,洪林平同学则称得上是“自信心爆棚”的典型了。

大三、大四的时候,同学们上课就不如大一、大二乖了,经常迟到或缺勤。有一位H老师很执着,一定要逐个点名,而且出勤情况要和期末成绩挂钩。他的课排在早上第一节,不管他如何执着地点名,还是有很多同学会迟到,不少人就托别人帮忙喊到。有一次,有几个男同学没到,到了的几个男同学低着头,用书挡着脸,听到点名就冒名应一声。我们大课上有一百多人,要想冒名也容易办到,但新闻系男少女多,总共来的男生就不多,答到的声音却不少。H老师是绝对不肯放过任何漏网之鱼的,就让点到的男同学站起来,冒名的同学不敢站起来两次,终于没有放过任何缺勤的男同学。但让男同学愤愤不平的是,其实不少女同学也是找人代替的!在这个问题上,这位执著的H老师没有严格贯彻“男女平等”的方针。

有人说,将读书时代老师教授的知识全部忘记,最终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毕业之后,我虽然没有从事和新闻直接相关的职业,但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在快节奏的今天,学校传授的那些“新闻意识”和“传播理念”,虽然我当时并不在意,但在此后的岁月里却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当然,老师们教授的具体知识,我确确实实是近乎全部地还给老师了,只有一条新闻标题,怎么也忘不掉。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 华莱士来华》的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我依然记得沈爱国老师当时对这个新闻标题妙处的讲解:运用回文的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而且将核心信息都表达出来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觉十分生动。这个唯一幸存的知识点,也成了我曾经是新闻系学生的唯一“证据”了。

贺平,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2003级本科生,现供职于浙江靖霖律师事务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