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一百讲》第一讲:黄帝、颛顼、帝喾

《史记一百讲》第一讲:黄帝、颛顼、帝喾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帝本纪》记述什么?这五位帝王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帝王的关系是这样的:黄帝—孙颛顼—曾孙帝喾—玄孙尧—七世孙舜。帝喾名叫高辛,是蟜极之子,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堂侄。祭祀黄帝已成为国家盛典,黄帝陵也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祭祖地。今天讲了五帝中的三帝:黄帝、颛顼、帝喾,下一讲讲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尧和舜。

《史记一百讲》第一讲:黄帝、颛顼、帝喾

各位观众,大家好!《史记大讲堂》今天开讲。首先给大家讲《五帝本纪》。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之作,是司马迁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起点。

《五帝本纪》记述什么?顾名思义,讲述中华民族夏以前的五位帝王。这五位帝王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这五位帝王的关系是这样的:黄帝—孙颛顼—曾孙帝喾—玄孙尧—七世孙舜。

黄帝娶西陵之女,名为嫘祖,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曰玄嚣,次曰昌意。帝颛顼系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帝喾系玄嚣之孙,黄帝曾孙。舜系颛顼七世孙。司马迁列出这个世系,意在说明五帝皆为黄帝一脉。

下面,我们就五帝分别作以讲解,首先说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所以也称轩辕黄帝。司马迁是这样描写黄帝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黄帝生下来就神奇灵异,在襁褓中就能说话,幼小时伶俐懂礼,稍大即纯朴敏慧,成年后睿智而练达。

关于黄帝一生,司马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擒杀蚩尤,二是统一华夏,三是设官,四是定历。

先说擒杀蚩尤。在神农氏的后期,诸侯互相侵伐,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便操练士卒,征讨诸侯,四方诸侯全都俯首称臣。这时南方有个诸侯叫蚩尤,残暴无比,没人能征服他。轩辕实行德政,整治军队,种植五谷,安抚百姓,训练出像熊罴猛虎一样的军队。军队训练好以后,与蚩尤进行了涿鹿之战,最终擒杀蚩尤。轩辕打败蚩尤后,诸侯便尊轩辕为天子,代替神农氏,是为黄帝。

再说统一华夏。黄帝向东到达大海,并登上了泰山;向西到达崆峒山(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并登上了鸡头山;向南到达长江边,并登上熊山、湘山;向北驱逐荤粥,即汉代称为匈奴的那个少数民族。这样黄帝基本勾勒出了他的疆土范围。皇帝在涿鹿山下宽阔平坦的地方建立了城邑,涿鹿城也成为黄帝的都城,黄帝终于把华夏民族统一起来。

三是设官。黄帝设立了百官,百官都用云来命名,军队也称云师。设立左右大监,监察各方诸国。各方诸国和顺,在祭祀天地神灵的封禅大典中,参加黄帝主持盛典的非常多。黄帝获得了宝鼎,宝鼎成为国家的重器。

四是定历。黄帝推算日辰历数,制定历法。他“顺天地之纪”,纪即法则,可见黄帝已知晓按自然法则行事。据此,他“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娥”。就是说,他已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按时种植百谷草木,驯化鸟兽昆虫。他还广泛研究日月星辰的行踪变化,有一定天文知识。

黄帝非常勤恳,他“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就是说他勤思考,勤实践,多观察,很勤俭,对水火材物很爱惜。五千年前,黄帝已有了节水观。黄帝享有土德,按照五行学说,土尚黄,因此称为黄帝。

“黄帝崩,葬桥山。”

别小看这六个字,司马迁两千年前写下的这六个字,奠定了今天黄帝陵的历史地位,黄帝陵现在已经成了全世界华夏儿女追宗认祖的圣地。

再说颛顼。颛顼名高阳,是皇帝之孙,昌意之子。司马迁说他“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

就是说颛顼帝文静渊深而有智谋,明白通达而知事理;杂植各种作物以尽地力,按时行事,顺应自然,还能重视教化民众,虔诚地进行祭祀。

颛顼帝“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阻,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就是说颛顼帝向北到达了幽陵,即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向南到达交阻,即今越南北部;向西到达流沙,即今甘肃张掖;向东到达蟠木,蟠木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即海边。

由于颛顼重视教化,因而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无论是大山大河还是小山小河之神,凡是日月所照临的地方,没有不服从他、归附他的。

第三,帝喾。帝喾名叫高辛,是蟜极之子,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堂侄。(www.xing528.com)

司马迁说:“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高辛一生下来就神奇灵异,自己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广施恩泽,利及万物,却丝毫不为己。

司马迁说他“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就是说帝喾能明辨是非,洞察远方,细微观察万物。他顺应天帝的旨意,了解百姓的疾苦。

他“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

就是说他仁厚而威严,慈惠而守信,自我修身,天下归服,他获取大地的财物而节制使用,抚育教导百姓,让他们知道利益之所在。

帝喾能用历法掌握日月节气的变化规律,他面容谦恭,品德高尚,举止得体,穿着朴素。帝喾处事不偏不倚,宛如水灌溉土地一样,遍及天下,凡日月所照之处,风雨所及之地,没有不来归顺他的。

帝喾有四位妃子,生了三位中华民族的祖先。

元妃名姜嫄,生后稷,为周人祖先。

次妃名简狄,生契,为商人祖先。

三妃名庆都,生尧,尧为五帝之一。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是儒家心目中的圣人,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而颛顼与帝喾事迹不多,也影响不大。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在司马迁看来,黄帝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法度的开创者,颛顼、帝喾、尧、舜都遵从序统,并各有创新。

司马迁写黄帝的主要依据是《五帝德》和《帝系姓》,司马迁认为在他之前,“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为了写黄帝,司马迁曾到过崆峒山,并登上鸡头山。

司马迁写黄帝,综合了各家学说。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好学深思,心领神会是司马迁写《五帝本纪》的基本原则,也是《史记》一书的创作原则。《五帝本纪》综合了各家的著述进行编排,选择了最为优雅的文辞进行写作,从而写就中华民族始祖的光辉形象。

对于黄帝,历代名人评价很高。孙中山在《祭黄帝》中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黄帝确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意义是巨大的,从此黄帝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皈依偶像,成为世界各地华人的凝聚核心。祭祀黄帝已成为国家盛典,黄帝陵也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祭祖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黄帝这面旗帜的凝聚力将更加突出。

今天讲了五帝中的三帝:黄帝、颛顼、帝喾,下一讲讲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尧和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