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大都街巷和坊的安排

元大都街巷和坊的安排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大都的街巷的安排是统一设计规划的。街道的整齐划分,是为了有计划地安排小巷和居民住的“坊”。大都是依据这个“八亩”方地分配方案,制定街巷划分的规划的。在大都的纵横交错的街道之间,普遍地排列有平行的东西向的胡同。今北京市内城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胡同,也还沿袭元大都街巷的布局,东西向平行的胡同排列得很有规律。元大都城内的东北和西北部分也还有平行胡同的遗迹。

元大都街巷和坊的安排

元大都的街巷的安排是统一设计规划的。每座城门都有通向城内的笔直的街道,两座城门之间,多数加辟有一条街道,全城共有纵横交错的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各九条。中部因有积水潭,南部正中因为有萧墙和宫城,街道有些曲折或中断,积水潭东北并有斜街。街道的整齐划分,是为了有计划地安排小巷和居民住的“坊”。

《析津志》说:“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蘘通。蘘通二字本方言。”(《析津志辑佚·城池街市》第4页)今据实测,大街阔约25米左右,胡同宽约6到7米①。以元代一尺约合0.3米计,五尺为步,一步约合1.5米,大街阔25米,不过十七步左右,比上述记载大街二十四步要狭得多,小街十二步要宽得多,正好是大街和小街的平均数。当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对大都的街道作出了具体描写:

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城中有壮丽宫殿,复有美丽邸舍甚多。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屋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以方地赐给各部落首领,每首领各有其赐地。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二卷第八十三章)(www.xing528.com)

马可波罗在这里所说“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是指分配给一户贵族官吏所住的“方地”的划分“有如棋盘”,并不是说众多居民居住的“坊”划分像棋盘如同唐代长安那样的布局①。马可波罗所说“方地”的分配是有根据的。“至元十□年始大城京师,……而贵戚勋臣悉受地。”(虞集《襄敏杨公神道碑》)“至元二十二年二月壬戌,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元史·世祖纪》)。所谓赀高及居职者,无非贵族官吏以及有财富者,马可波罗所说“以方地赐给各部落首领”,有些片面。以八亩见方的“方地”作为一户建设住宅的基地,原是大都建设规划中的基本单位面积。至元二十二年大都已全部建成,所以拿出这样一个每户住宅基地的分配方案来,按已定规划进行分配。

大都是依据这个“八亩”方地分配方案,制定街巷划分的规划的。在大都的纵横交错的街道之间,普遍地排列有平行的东西向的胡同。今北京市内城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胡同,也还沿袭元大都街巷的布局,东西向平行的胡同排列得很有规律。元大都城内的东北和西北部分也还有平行胡同的遗迹。至于大都城以南明代以后开拓的街巷,就没有这种遗迹可寻了。平行胡同之间的距离约为五十步,除去胡同本身所占六步以外,实际间距有四十四步,约合68米,这与北京现存平行胡同的间距差不多①。这种平行的东西向胡同,就是居民的“坊”的通道,当时“坊”的坊门都是东西向的。“八亩”一份的“方地”,就是整齐地排列在东西向平行胡同的南北两侧,这样就使每户住宅都可以建筑坐北朝南而向阳的主要厅堂和卧室,便于日照取暖和通风采光。这是照顾到华北气候特点的设计。这种设计并非出于元大都的新创,也还是沿用过去北方长期建设都城的经验。宋使者路振《乘轺录》记述辽中京南门朱夏门内“街东西各三坊,坊门相对”。这种南北向的大街上,东西两侧的三坊的坊门相对,说明三个坊门以内,正是平行的东西向的三条小巷,其结构应该是和大都相仿的。大都萧墙灵星门南的东西两个坊,五云坊和万宝坊正是坊门东西相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