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沙街巷故事:求证洋房和李宅

白沙街巷故事:求证洋房和李宅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幸同方位尚有不少虽然相对较低矮,但文化含量却不低的洋房保存着,它们的门前多钉有市文保部门的牌子:“王宅”、“范宅”、“李宅”、“孙宅”、“洋房”等等。经过多日调查访问,现在基本上可以还“洋房”和“李宅”的本来面目了。首先,可以断定新马路28号的“洋房”才是真正的李宅。“洋房”业主李家驹是李屺堂长子独苗,1920年出生于杭州。

白沙街巷故事:求证洋房和李宅

□江一羽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西洋人尤其是英国人在宁波的势力逐年扩大,江北岸更成为其发展重点。他们筑码头,辟仓库,建教堂,设领事馆,办学校……一步步拓展着他们的殖民事业。

人所共知,经济政治势力的外化是建筑,它是力量的象征,是凝固的音乐。且不去说“洋大人”投资兴建的那些“凝固音符”,我们中国人在槐树路、外马路、新马路一带造的“洋房”也着实不少,今天它们中有相当部分已成了市级或区级的“文保点”。新马路上的几个文保点就是本文想要介绍的。

记得十几年前人民路拓宽之时,新马路口有一座民间称为“五层楼”的“春晖草堂”被忍痛拆除。它是解放前宁波最有名最高耸的一幢私宅,房主人是官僚资本家张天锡。死者长已矣,拆了也就拆了,自然不必多提。所幸同方位尚有不少虽然相对较低矮,但文化含量却不低的洋房保存着,它们的门前多钉有市文保部门的牌子:“王宅”、“范宅”、“李宅”、“孙宅”、“洋房”等等。

经过多日调查访问,现在基本上可以还“洋房”和“李宅”的本来面目了。

首先,可以断定新马路28号的“洋房”才是真正的李宅。这栋中西合璧式洋房坐北朝南,正房三开间带两厢房,上下两层,建筑面积达400余平方米,宅子以青砖砌墙,以钢筋混凝土立柱,建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之前。最初的房主人姓王,上海籍人氏。

后来王某不愿在宁波继续发展了,遂将这幢住宅作价一万大洋,于1935年卖给杭州人李屺堂,作为其儿子李家驹(字燮初)婚房之用。房契业主当时即为李燮初其人。

原来钱庄学徒出身的李屺堂,20岁时从杭州中国银行调至宁波中国银行工作,24岁时任营业系长,后来又升为宁波中国银行襄理。襄理者副经理也,当然属银行的高级职员。年富力强、春风得意的银行李副行长,与社会上层交往自然是较广的,尤其在工商界与俞佐庭兄弟过往密切。其中哥哥俞佐庭后来任上海市商会会长、四明银行总经理;弟弟俞佐宸是宁波和丰纱厂经理、天益钱庄老板。购私宅后的1936年,李屺堂辞去宁波中国银行襄理之职,而就任俞佐宸任经理的垦业银行宁波分行的副经理。能一下拿出上万大洋来购宅第,固然说明李Ib己堂经济实力非同一般,但他毕竟不是自己开银行或者做官当老爷,充其量不过一个高级白领或金领而已,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他虽难免要受点冲击,但始终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得以善终

“洋房”业主李家驹是李屺堂长子独苗,1920年出生于杭州。他于1926年来甬入崇信小学读小学,1933年进效实中学。毕业后,李家驹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会计系,1943年更毕业,进中国垦业银行上海总行任会计。1946年6月,李家驹调宁波分行任会计主任,1952年私营银行改造并入宁波人民银行后继续当会计师,1979年由子女顶职后退休。李家驹至今健在,安度晚年,退休工资每月3000元。

李家驹结婚时尚在效实中学读高二,年方18岁,娶的是邻居同庚的刘凤英小姐。我曾问李先生为什么还是中学生时就匆忙结婚?他说“七七事变”后,家里担心战火迟早会烧到沪杭甬,兵荒马乱辗转逃难,谁也难料明天会怎么样,结亲成一家彼此可有个照顾依靠。果然后来为避日寇轰炸,李家先逃到鄞县姜山,以后又逃到上海租界,家驹和凤英有三个子女就是在民族大灾难中先后出生的。(www.xing528.com)

宁波沦陷期间,“五层楼”的张公馆被日寇征作占领军司令部用;邻近旧门牌新马路16号的孙眉鸿宅第侧楼被用来关政治要犯;如今新马路28号(原19号)的李宅被征作宪兵司令部用并遭严重损坏。抗战胜利后,李家男女老少回到劫后的李宅,但见疮痍满目一塌糊涂,经过大修才渐渐恢复了旧貌。其时李家驹的大妹李家瑚已出嫁,家驹夫妇、老父老母、二妹三妹及家驹三个在战时出生的儿女共九人,宽畅地住在楼上楼下的敞亮居室里乐享天伦。接着,家驹夫妇在“洋房”里又生育了从老四到老八五个子女,最小的女儿李伟英是在1955年公私合营高潮中来到世上的。

后来,“洋房”被房管部门租给了上海工艺品塑料公司宁波分公司作为仓库。由于长期关闭,这幢房子已被白蚁蛀得厉害,如不及时抢救,木构部分很快将会毁损倒塌,想“文保”也将保不起来。这栋式样独特、不可多得的百年小洋楼,如果某一天真的在我们手里毁掉,那真是太可惜了。

关于新马路18号的“李宅”,最近我几次进去,走遍了里头的大小角落。在差不多年龄的洋房中间,它也许是保管得最完好的一栋。经过多方调查,包括对附近居民、教育局、甬港幼儿园,对城建和房管部门的采访,我认定此李宅不该姓“李”而应姓“孙”。其前世今生的简史应该是这样的:它建于1928年,业主孙禹塘是个开香烟公司的老板,孙老板虽然建造了这座豪宅,但本人和家属却很少在此居住。新中国成立前夕,据说孙老板已出国了;改革开放后,听说孙家后人曾经来此盘桓过拍过照片。也有人说孙家与旧政权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为避瓜葛,所以远走高飞了。

那么孙宅怎么会变成“李宅”的呢?原来新马路原19号今28号的李家驹李宅被改造时,李家驹一家老小十几口人被清出来,曾租借新马路18号(原13号)孙宅偏屋的楼上楼下,暂时栖身,一两年后才正式搬至生宝路北的戴祠巷租屋长住至今。

新马路18号的假李宅真孙宅背西朝东,是幢三间一弄二层楼中西合璧式小洋楼。加上偏楼,其建筑面积约有780平方米,其中主楼600平方米左右。说它有中式味,是因为屋顶和楼梯都是木结构的,偏楼更是。说它是西式洋房,是因为房屋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墙体是青砖实砌;一楼二楼的走廊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雕花廊柱更是由钢筋水泥用模板直接浇成;木窗木门也完全摆脱中式传统模式框子,而直接砌人墙体,又大又结实。主楼前的小天井和二楼主阳台和左侧偏阳台也都是西洋式的,简洁而明快。

那么新马路18号的这座洋楼何以能保养得这么好呢?答案是历史机遇造成的。原来该宅院经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被房管部门接管后,基本上没有分租给私人居住过。经验证明,凡被多家分割居住过的房屋,几乎无一例外地会被搭建、分解,乃至破坏得面目全非。新马路18号洋楼之幸运,就幸运在它只被移作机关用房:从I960年至1988年整整28年里,它是宁波市第四幼儿园园舍。大家知道房子是必须有人住的,也就是说房子需要有人气。成百幼儿在此“哪吒闹海”,人气自然充足,却又最不会破坏,幼儿们至多在墙上地下涂涂抹抹,绝对不会对主体结构造成什么毁损。

1988年下半年,第四幼儿园搬迁到西草马路新址,更名为甬港幼儿园,新马路18号原址于是成了江北区教委教研室。教研教研,顾名思义,无非是进行教学研究、教育研讨,无非是开会交流、分发文件书籍资料、培训骨干,比如近年的电脑培训之类。如此多的只是书香味,充足的只是人气,对旧宅保管遂有百利而无一害矣!

2007年元月,我寻访新马路18号时,这里已人去楼空,江北教研室已奉命搬走。原来,新马路已被列入旧城改造规划,不久这里将矗立起许多崭新的现代化高楼大厦,而且据说这成片的洋房建筑群将得到妥善保管,这让我十分欣慰。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对待文化遗存,我们真的应慎之又慎:

毁掉是非常容易的,然而想恢复却是难而又难了。比如那栋五层楼的“春晖草堂”,你就是出几个亿也无法让它再生,即使真的再仿造一幢,也不过是假古董而已。新景与旧貌如何两全其美实现双赢呢?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永恒课题。有人说:新马路的这个宅那个宅,不妨用原图纸原建筑材料易地重建。这不失为一个挺不错的思路,比推土机推倒要好上一百倍。如果将来在新的楼群边上辟出一角来,重现这组近代建筑群的原貌,可以预想那必将是我们这座文化名城令人敬佩、功德无量的一笔,同时也必将是一道非常亮丽的新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