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中京大定府位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辽中京大定府位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的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东距今叶(叶伯寿)赤(赤峰)铁路的天义车站约15公里,位于老哈河上游北岸,始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相当于宋真宗景德四年。辽中京设大同驿接待宋使、设朝天馆接待新罗使者和设来宾馆接待西夏使者,也是仿效北宋东京设都亭驿接待辽使,设都亭西驿接待西夏使者,设同文馆接待高丽使者,设礼宾院接待回纥、于阗使者和设瞻云馆或怀远驿接待诸番国。

辽中京大定府位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辽的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1983年该盟撤销,并入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又称大名城),东距今叶(叶伯寿)赤(赤峰)铁路的天义车站约15公里,位于老哈河上游北岸,始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相当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据《辽史·地理志》,“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七金山即今之九头山,在中京城址以北约7公里,土河即今之老哈河。辽圣宗是因为望见所谓“郛郭楼阙之状”的“云气”而要在这里建都的,因此他从燕蓟(即燕京一带)谋求良工,要建成一个有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的“神都”。同上书还讲到,所建皇城中设有祖庙和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具有“原庙”的性质,并设有大同驿接待宋使,设有朝天馆接待新罗使者,设有来宾馆接待西夏使者。整个格局是以北宋东京为模式的,有三重方城,即外城、皇城和宫城。

统和二十五年,宋使者路振出使到辽中京,在他所著《乘轺录》(《皇朝事实类苑》卷七七宋晁载《续谈助》所引)中,对这个城的布局有具体的描写:

契丹国(指辽中京)外城高丈余,步东西有廊(按此五字涉下文而衍),幅员三十里。南门曰朱夏门,凡三门,门有楼阁。自朱夏门入,街道阔百余步,东西有廊舍约三百间,居民列廛肆庑下。街东西各三坊,坊门相对。……三里第二重城,城南门曰阳德门,凡三门,有楼阁。城高三丈,有睥睨,幅员约七里。自阳德门入,一里至内门,内(曰)阊阖门,凡三门,街道东西并无居民,但有短墙以障空地耳。阊阖门楼有五凤,状如京师,大约制(制)度卑陋。东西掖门去阊阖门各三百余步。东西角楼相去约二里。是夕宿大同驿,驿在阳德门外。

宋王曾《行程录》也有记载:

  南门曰朱夏,门内夹道步廊,多坊门。又有市楼四,曰天才、大衢、通、望阙。(《契丹国志》卷二四引)

所谓朱夏门,相当于北宋东京的南薰门;“自朱夏门入”的街道,相当于东京的南面御街;所谓第二重城,相当于东京的里城,阳德门相当于东京的朱雀门;所谓内门指大内之门,阊阖门相当于东京的宫城南门宣德门。当时宣德门的门楼上装饰有五凤,所以路振说:“阊阖门楼有五凤,状如京师。”所说京师即指东京。阊阖门两旁设东西掖门,犹如东京宣德门设东西掖门。大内的东西设有角楼,也是仿照东京的模式。大同驿设在阳德门外,犹如东京的都亭驿设在宣德门外中央官署以外。所说阊阖门外“街道东西并无居民,但有短墙以障空地”,正相当于东京宫城宣德门前御街两侧排列有黑漆和朱漆杈子的地段,具有宫廷广场性质,是举行大朝贺典礼时群臣排班之处。所说从朱夏门入,经三里到第二重城阳德门,再经一里到大内的阊阖门,即是辽中京的中轴线,市肆的廊舍和居民的坊里都整齐地排列在这条大街的东西两侧。辽中京设大同驿接待宋使、设朝天馆接待新罗使者和设来宾馆接待西夏使者,也是仿效北宋东京设都亭驿接待辽使,设都亭西驿接待西夏使者,设同文馆接待高丽使者,设礼宾院接待回纥、于阗使者和设瞻云馆或怀远驿接待诸番国。(www.xing528.com)

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和重点发掘,证实了路振的记述大体可信。外城东西宽约4200米,南北长约3500米,周围共约15400米,合于“幅员三十里”之数。从外城南墙正中(即朱夏门)到皇城(即第二重城)南门(即阳德门),有笔直大道,路长1400多米,约近三里之数;路面略呈弧形,宽64米,约合四十步之数,不到路振所说的“街道阔百余步”。可能“阔百余步”的只是其中一段(参看图67)。路的两侧有石板砌成及木板铺盖的排水沟,这和北宋东京御街西侧有“砖石砌御沟水两道”(《东京梦华录》卷二《御街》)基本相同。大道两侧各有南北向的经路三条,东西向的纬路五条,最宽的15米,最窄的4米,成为中央有中轴线而东西两侧对称的布局。在大道两侧的排水沟旁,还发现有石头墙基与大道平行,可能是坊里的外墙。路振所说“街东西各三坊,坊门相对”,只是指有廊舍的一段街的东西两侧,各有三坊。从整条大道两侧的经路三条和纬路五条相互作“井”字形的交叉情况来看,大道东西两侧,当各有三列直排的坊,每列应有四坊,共十二坊,东西两侧共二十四坊。

皇城在外城的正中偏北地方,东西两面各距外城约1000米,南面距外城约1400米,北面距外城约500米。皇城作横阔的长方形,东西宽约2000米,南北长约1500米,幅员约合十四里。宫城又在皇城正中偏北,仅筑有东、南、西三面的墙,其北墙即是皇城的北墙,每面长约1000米,四角有角楼基址,与路振所说“相去约二里”相合。从皇城南门阳德门向北到宫城南门阊阖门,有宽约40米的大道,长约500米,约近一里之数,与路振所说符合。从阊阖门向东西两侧,沿墙各180米处,都探出宽约15米的豁口,当即东西掖门所在,与路振所说“东西掖门去阊阖门各三百余步”不合,“三”字当是“一”字之误。既然“东西角楼相去约二里”,整个宫城南墙仅二里宽,在东西角楼与阊阖门中间的东西掖门,当然不可能“去阊阖门各三百余步”。路振《乘轺录》又讲到,从东掖门到第三门,即武功门,门里有契丹君主(圣宗)的武功殿;从西掖门到第三门,即文华门,门里有国母(承天皇太后)的文华殿。根据实测,从东西掖门基址北去80米处,各有高出地下路面的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推定是武功门和文华门所在。又从东西掖门基址向北各有一条大道,通向北部,长约400多米处,在大道北侧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推定是武功殿和文华殿所在。文华殿和武功殿之间,有一条宽约8米的通道。这种武功殿和文华殿的建设,仍然保持有契丹风俗的特点(参看图68)。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京城址中发现了外城大街两侧的南北向的廊舍建筑遗址,它位于皇城阳德门南约500米处,在外郭城南门朱夏门到阳德门间大道的两侧约20米。在发掘区内共发现东西向的十三排夯土台基,每排有四个楔形夯土台,每个夯土台平面作正方形,剖面呈楔形,上端长宽各约1米,深0.7米,下端长宽各约0.7米。每排四个楔形夯土台的距离,当中两个相距3.8米,东西两侧的两个各相距1.6米。附近还发现有移动过位置的石柱础五个,长宽各约40厘米,厚约25厘米。整个建筑遗址内地面全部夯实。在发掘区外还有与这十三排夯土台基相连的许多排夯土台基,未能全部发掘,可知它原是一处南北向的长廊式的建筑,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就是路振所说街“东西有廊舍约三百间”的一部分,这是正确的①。王曾《行程录》所说朱夏门内的夹道步廊,亦当指东西两面的三百间廊舍。

王曾还说有“市楼”四所,当是管理市上贸易的“看楼”(参看图69)。

这样在大街东西两侧建筑“廊舍”而使“居民列廛肆庑下”,成为“市肆廊庑”,应该又是模仿当时北宋城市中流行的“市廊”的形式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相当于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宋真宗到郓州(州治须城,今山东东平),“上睹城中巷陌迫隘,询之,云: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即诏毁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所说“徙城”是指把郓州的州治从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迁移到须城。刚迁到须城时街道宽敞,后来因为地方官沿着街道两侧增建“市廊”租给商人营业而收税,街道就窄狭了。当时北宋境内城市中,正流行“增市廊以收课”的办法。这种廊庑式的长屋,可以分隔成许多间,分别按商人的需要租借给他们用作邸店,或开设商店。沿大街建筑的这种廊屋当然是为了便于商人开店营业,因而有“市廊”之称。北宋东京的汴河堤岸司和修完京城所都建有“房廊”租借给商人作为“岁收课利”,还设有楼店务“掌州县房廊课利”,所谓“房廊”和“楼店”同样意思。借给茶商、盐商临时堆积商品的地方也或称为“寄廊”或“廊屋”。看来辽中京这种用作“居民列廛肆庑下”的“廊舍”,不仅名称是沿用中原的,整个长廊式的建筑形式也还是模仿中原的。这正是繁荣的“街市”出现以前的一种过渡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