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规范化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规范化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字产生之后,其规范化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对汉字这样的象形文字尤其如此。这项工程对语言文字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始石经又被称为三体石经,它的隶书文字与熹平石经是同一时期的正规文字,字形是一致的。尽管文字规范化工作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语言文字学者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封建时代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程度依然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非常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汉字规范化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字产生之后,其规范化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对汉字这样的象形文字尤其如此。我国历史上的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文字规范化工作,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自为政,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为了使统一后的文字得以推广,秦始皇在巡游各地时,所到之处用标准的小篆刻石记功,还用小篆书写大量诏令。秦代的“书同文”虽因统治时间短暂而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它对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巩固国家统一仍有重大意义。

汉代是隶书的成熟期。而汉字经过隶变,异体字激增,造成经籍文字讹谬,人们竞相以己意讲解字形。东汉学者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后人给《说文解字》以极高的评价,所有的文字都以《说文解字》作为重要参照。但是《说文解字》所收字形为小篆,与当时使用的隶书和后来的楷书之间均有差距。所以,人们所面临的文字规范化任务依然艰巨。东汉灵帝熹平年间,著名学者蔡邕等受命用汉隶刊刻成著名的熹平石经,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书提供了石刻标准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石经刊刻之后,“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项工程对语言文字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0多年后,魏正始年间,以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刊刻《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正始石经又被称为三体石经,它的隶书文字与熹平石经是同一时期的正规文字,字形是一致的。

到了唐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文字讹谬现象又趋严重。并且,这一时期在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程中形成大量异体字,文字书写非常混乱。为了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也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颜师古奉诏考订五经文字,作《五经定本》颁行天下,作为经书的标准本,他还将自己考订五经文字的成果编成正字著作《颜氏字样》。从此,唐代许多学者致力于正字学,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正字著作,如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张参的《五经文字》、唐玄度的《九经字样》等。其中《干禄字书》经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后摹刻上石,造成了广泛影响。唐代以后,楷书通行,历代政府仍通过刊刻石经来对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统一,并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正字研究工作。清代康熙皇帝钦敕编纂的《康熙字典》是古代汉字正字工作的总结之作,为汉字的定型、定音、定义做出了贡献。(www.xing528.com)

尽管文字规范化工作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语言文字学者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封建时代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程度依然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非常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一方面大力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成功地推行了简化字方案。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大力推行,保证了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