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的会心及其创造力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的会心及其创造力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心”作为审美创造论,不仅运用于诗学创作中,也被广泛运用在诗学接受领域,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艺术创作意义上的“会心”,还是艺术接受意义上的“会心”,其本质就在于创造,它们都带有主观重构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创造。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的会心及其创造力

罗 玲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会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术语,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文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创造的理论,涉及领域涵盖了文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创作(文学创作)、二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创作中,“会心”所面对的是现实世界,要求创作者在提取素材和表达技巧上贵有独创性,从而佳作得以创造,是创作者自我实现的过程;文学接受上,“会心”面对的是艺术世界,要求接受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参与作品,是接受者自我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会心 审美创造 文化生成 文学创作 文学接受(www.xing528.com)

从造词的本义来说,“会心”是指“合心”或“心合”,即心心相印,心与心相互沟通之意。就现存文献来看,“会”与“心”合用为一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关于艺术品鉴的谈论,并随之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家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另外,“意”亦作“心”之意,董仲舒明确解释为“心之所之谓意”[1],“会心”同义之说亦为“会意”(又作“意会”),不仅是能领悟、领会自然山水、艺术作品或他人之深意,亦有情意相合,知心之意。

“会心”作为审美创造论,不仅运用于诗学创作中,也被广泛运用在诗学接受领域,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艺术创作意义上的“会心”,还是艺术接受意义上的“会心”,其本质就在于创造,它们都带有主观重构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如果说创作中的“会心”是艺术创作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取和把握现实生活素材,创造“可能的艺术世界”,那么艺术接受中的“会心”便是接受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认识阐释“可能的艺术世界”而创造出“实现的艺术世界”。文学活动中的这种心心相印的“会心”,既是艺术创作者实现其创作目的保证,是艺术作品的功用、价值实现的表现,也使得艺术作品在接受者处获得再创造,新的意义得以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