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唐诗学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陇中文化研究

宗唐诗学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陇中文化研究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许珌与王士祯是友人关系,许珌的诗学观与王士祯有很大关系。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许珌的诗风亦是如此,可见许珌宗唐的诗学主张。

宗唐诗学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陇中文化研究

1.宗唐诗学观的提出

诗歌在明代诗坛一度中落之后,在清代出现了中兴的盛况。这得益于清代诗人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艺术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转益多师,从而在总结明代复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发展前代遗产的实践中,开创出超明越元的新局面。作为清初诗坛的领袖,钱谦益开宗宋诗风,而吴伟业模拟唐人格调,开宗唐诗风。在他们之后,诗坛遂形成宗宋、宗唐两大派别,相互角逐,直到清末。[5]因此在清代,宗唐是时代诗学思潮之一。许珌是明末清初时人,自然会受到时代诗学思潮的影响。

继钱、吴二人之后,康熙年间主持诗坛的领袖是王士祯。王士祯倡导“神韵说”,推崇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山水清音”一派,他的诗,尤其是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清淡闲远,别有佳趣。其中《真州绝句》《秦淮杂诗》等,画境诗情,交融无间,极负时誉,体现了唐人风旨和他所谓的“神韵”意趣。[6]许珌在《自序》中介绍道:“天下诗人,属有过三原韩固庵(韩诗)、宣城施愚山(施闰章)、济南王阮亭(王士祯)乎?二三子皆吾友也。”可见许珌与王士祯是友人关系,许珌的诗学观与王士祯有很大关系。如许珌的《秋柳和贻上四首》是和王士祯《秋柳》之作,极富神趣韵味,显然是受到了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

许珌《秋柳和贻上四首》:

秋色行人易怆魂,垂杨垂柳暗江门。

烟含骀荡宫中影,风弄灵和殿上痕。

晓笛幕帘还出郭,青枫黄菊自成村。

关情最是长干路,攀折残条那可论。

注:松厓:骀荡宫,见《三辅黄图》以对灵和,远胜渔洋扶荔宫矣。

竹西桥畔月如霜,顾影依稀覆画堂。

帝渚久无扳锦缆,娼楼空自问金箱。

伤心摇落南陵庾,行部风流东郡王。

却忆乌丝崔小玉,凋零胜业旧时坊。

曲江花片点春衣,三月恩波事已非。

金苑女砧承露曙,玉河官骑戴星稀。

书沉京阙枝俱折,烽起边庭絮更飞。

树色高楼聊骋望,十年夫婿亦多违。

琅玡战伐见还怜,大道斜阳欲作烟。

一自青郊摇洛佩,遂令红泪湿吴锦。

柴门竹里寻高土,池草园花忆胜年。

爱尔数株篱落静,西风鱼稻老江边。

注:容裳:风韵萧疏,不减原唱。

王士祯《秋柳》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www.xing528.com)

他日差池春燕影,袛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所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佛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话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而在崇唐的诗学观中,许珌更喜欢杜甫的诗风,主要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济上得杜湄村给谏书草》中“北地漫愁知己少,中原独数杜陵豪”一句,杜陵即指杜甫,可见他崇尚杜甫。周亮工为《铁堂诗草》作的序中说许珌“即杜陵之遗响”,体现了许珌在诗歌创作上宗唐且更师杜的诗学观。

而许珌自己的诗学态度在《汪苕文邹讦士李屺瞻王贻上枉过寺寓论诗》一诗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有一句:“今时推总持,糜曼那足述”,表明许珌不屑糜曼之语。纵观许珌全诗,风格雄壮浑厚。在《〈铁堂诗草〉释注》的《自序(一)》中,许珌将生平好友对自己的诗评罗列而出,最引人注目的也是“雄”“厚”等字眼。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最为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许珌的诗风亦是如此,可见许珌宗唐的诗学主张。

许珌的门生杜诗才说:“吾师全诗,气格力追盛唐,而竖言立命,亦宗骚选,鉴乎宫商之选,后世其必传也夫。”杜诗才认为“诗尚气格”,这里的气格即指诗的气韵、风格。许珌的诗歌气雄力厚,才调激越,风骨遒上,多取材于个人经历和见闻。而许珌曾“历游吴越、齐鲁、燕赵之乡”,创作了大量的记游诗。同时,许珌交游广阔,“与巨卿雅士击钵刻烛,旗鼓角垒,争相雄长”(许珌《自序》,《铁堂诗草》),故此多有唱和之作。许珌的长歌《访王贻上于慈仁寺双松下同作歌》与王士桢唱和的《慈仁寺双松歌赠许天玉》齐名,因此道光时陕甘巡抚张祥河为许公祠写下“老铁官声高陇坂,双松诗歌并渔阳”的题联来赞美许珌[7]

综上所述,许珌在诗歌创作方面必然受时代诗学的影响,而且与王士祯的诗学观有很大关系,再看他崇尚雄健诗风,诗作符合盛唐诗歌雄壮浑厚的风格,又有其门生杜诗才的评语作为佐证,许珌宗唐的诗学观,确定无疑。

2.宗唐诗学观的实践

许珌的宗唐诗学观可以从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两方面来看。

第一,从诗歌风格来看,许珌主要学习杜甫“沉郁”的风格。“沉郁”主要指情感的忧虑、悲愤、浓郁。许珌师杜,并在此基础上融多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点。

许珌的诗在前、中期的风格深沉雄健,并且开合有度,有张力。王士祯评其诗“沉雄孤峭”,最为贴合许珌本意。如《金陵放歌留别倪暗公冯讷生范正老》中起篇三句:“君不见江南庾信望乡哀,我今登高纵酒,凭吊不可一世之奇才!”自古以来,文人骨子深处都埋藏着几分狂放。这三句中,一个“哀”字就已奠定了诗歌基调,又写自己登高纵酒,来凭吊那些不可一世的奇才。若非心中怀有天地,怎会有勇气写出“凭吊”二字?可谓“大开”。中间两句“君不见十庙之旁功臣甲第连如云,英雄气尽半醢菹”,犹是说英雄大都没有善终,可见这是诗人对于功业的思考,英雄建功立业之时宗庙之旁都有一席之地,然而大业成后却是“气尽半醢菹”,两相对比,这其中又蕴藏了怎样的悲哀!诗歌在此表现出一种深沉之情。后又有“此去沧溟万里间,鲸鲵纵横天狼烟”,其中的“万里”“纵横”等又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雄壮画面。而末句“男儿富贵贫贱各有适,何时与君重话鸡坛年?”,发出一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感叹,同时表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的珍视,可谓“大合”。《访王贻上于慈仁寺双松下同作歌》中许珌作序曰“有过挝鼓横槊之风”,并点明此诗与王士祯的《慈仁寺双松歌赠许天玉》时谓“两雄”。这些诗歌无不透露出深沉雄健的风格。许珌在被革职之后,诗风越发靠近杜甫,转变为沉郁,如《解组后别安定父老四首》。

第二,从思想内容看,许珌的诗歌大多取材于个人经历以及所见所闻。许珌青年、中年时期游历四方、拜访名胜且交游广阔,因此创作了大量的记游诗、唱和诗、怀古诗。他的记游诗或写登山临水之事,或抒发羁旅之情,或感叹祖饯伤别;而唱和诗中与友人赠答、席间酬唱之作较多;怀古诗则是吊古怀今,“有感而发”,慨叹古人的业绩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他的诗歌的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正是因为许珌诗歌取材于个人经历,而个人与社会大环境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许珌在成为安定县令之后,将目光投向了人民群众,他这时候的诗反映出更为深切真实的民生疾苦,与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极为相似,具有写实的文学观。如《关山月》中的最后两句“愁绝从军者,何年罢望乡?”这里的感情有三重:第一,从军者的思乡愁苦之情;第二,诗人与“从军者”同在异乡、同为异客,因此诗人的思乡忧愁之情与“从军者”是一样的;第三,此诗应是诗人为官之后的作品,身为上级和百姓的父母官,自然对“从军者”怀有一份悲悯之情,因此此诗也暗含了诗人对“从军者”思乡难回的怜悯同情。再如《卞坟高(有序)》,此诗是为烈女钱淑贤所作,真切而沉痛地再现了“扬州十日”惨剧,通过对钱淑贤的高调赞颂、慷慨悲歌,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对清廷残暴酷刑的痛恨。这类诗多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