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费空间叙事情节编织:室内空间艺术研究成果

消费空间叙事情节编织:室内空间艺术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计者把情节布置到消费空间之后,空间本身就成了叙事者,消费人群成了接受者,而我们的知觉就成了空间对“我”叙事的媒介。在空间叙事过程中,逻辑性和规律性是两项基本原则,可以确保消费者在空间序列的体验中感知表达主题。

消费空间叙事情节编织:室内空间艺术研究成果

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从上学第一个接触的文体就是记叙文,它要有时间、地点、人物,由这三个要素来展现故事情节,让讲述者能够生动地把故事展现出来。这种类似于本能的表达方式人类语言系统时就一直沿用至今。接受者通过接收不同情节的故事来增加自身的情感体验。语言的叙事需要讲述者、语言系统、接受者这三个最基础的条件;书本上的叙事需要作者、文字、阅读者这三个基本要素。从中可以看出要达成叙事的目的,只需要三个要素,那就是想要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媒介和收听故事的人;所以叙事表达可以跳脱出语言或者文字的局限,比如绘画、雕塑默片舞蹈旋律艺术载体都可以作为讲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媒介;而建筑和空间同样可以以一种艺术载体的形式来扮演这个媒介的角色。因此,空间设计作品由设计者作为讲述者,空间参与者作为故事接受者,再以对空间的设计作为媒介,就可以让空间与参与者之间拥有了密切的联系,同时空间设计作品就被赋予了能够体现故事情节的价值。

在空间设计实践中,作为一种设计思维的空间叙事性表达设计在场景创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知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先生曾认为:“电影的三维属性在于时间和平面,一系列的镜头组合在时间的推移中完成叙事过程,相对于电影,建筑除了具有上述元素外,还增加了一个空间元素。”而正是基于这个空间元素,设计者设计之时就可以以空间这一维度作为载体,把叙事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在空间参与者进入空间之前布置在空间当中,这正是建筑叙事性的优势所在。设计者把情节布置到消费空间之后,空间本身就成了叙事者,消费人群成了接受者,而我们的知觉就成了空间对“我”叙事的媒介。

4.4.1 空间主题打造

和完整叙事的电影艺术类似,只有在特定主题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消费空间叙事序列的完整性。在空间叙事过程中,逻辑性和规律性是两项基本原则,可以确保消费者在空间序列的体验中感知表达主题。通过凸显空间主题,提升了消费者空间体验的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游览而导致的空间体验降低。

4.4.2 空间序列的安排

知名建筑师拉斯穆森认为,通过建筑的表象特征,并不能体现建筑的本质所在。只有在建筑和空间的亲身体验过程中,才能深刻地感知建筑内涵和设计师的创作意图。在建筑的诸多元素中,空间无疑是一种核心元素,建筑的精髓和内涵只有通过空间的体验和感知才能表达出来。根据现象学理论,个体的知觉体验是形成建筑空间的本源,而并非客观实体。

整体而言,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空间序列的系统化组织,帮助消费者在空间感知过程中,体验到建筑空间的本质。在消费者的一系列消费行为中,建筑空间体验始终贯穿其中,设计师需要不断地挖掘空间潜力,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空间体验,才能进一步刺激消费。

空间序列的编排忌平铺直叙,电影、文学等艺术作品对组织空间序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借用中国古典诗词的写作经验,就是要有起承转合,这也犹如戏剧作品一样,要有跌宕起伏,在空间序列组织中编排起承转合的空间节点。这样,人们方可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获得强烈的印象,通过提升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改善消费者的空间体验。

空间组织的方式具有多种类型。然而如同“文无定法”一样,空间的组织方式也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势态。首先,围绕主题进行空间串联,强调空间的关系性;其次,根据主题,用并联的方式组织空间,强调空间的独立性;再次,有机结合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并行不悖地强调空间组织的综合性。

通过序列的组织,消费者的情绪被逐步引导,而情感被逐渐调动,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建筑空间所要表达的主题。优秀的设计者,通常会通过作品对消费者的情绪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使消费者在空间性序列的体验过程中,逐渐地领悟到空间设计者的创作意图,从而热情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升参与意愿。和文学中的情节发展类似,空间序列也强调起承转合的层次变化,往往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丰富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在沈阳叠叠乐的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通过将小广场放大,把屋顶与小广场结合形成功能多变的屋顶平台。同时,在叠层中间设计了多条尺度宜人的步行街道连接各部分功能空间,从而穿联起不同的活力节点(见图4-11)。并且通过室外楼梯的布置,使消费者的动线实现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不同穿插与变换(见图4-12)。这样的空间环境,消费者的行为更加自由灵活,并从中感到自由、舒适所带来的怡然感。消费者在这样的空间中自身价值得到凸显,在享受愉悦放飞希望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寄托。

图4-11

(www.xing528.com)

图4-12

4.4.3 感情线索穿插

空间序列的安排就像散文一样,以情感为主线来实现其写形与传神。我们在空间表达中追求有深度的东西就是情感。体验消费空间里情感则是空间结构的前提基础。在一系列的消费行为中,会激发消费者情感的累积效应,从而推动由感官刺激到知觉成型的状态。这个过程中会激发消费者在平常生活的相关体验,这些体验将共同刺激其感知情感的转化,在空间系列的体验中,情感发展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以一条主线贯穿,也可以是多子线并驾齐驱。

沈阳K11的chi K11艺术空间可视为一个成功的案例。该艺术空间总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有三个专门供展览的展厅(见图4-13)。很多新晋艺术家在以该场地作为展现平台的同时,也为普通消费者有条件更加近距离地接触艺术、欣赏艺术提供了可能。于2018年第二季度开幕的Assembling展览中,展厅中展示了世界各地31位优秀当代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以及6个发迹于东北地区的当代艺术小组,通过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和撞击,尝试建立由地域文化、私人叙事、社会变迁、地缘政治及自我组织等不同维度的话语相互穿联和交织在一起的展示框架和集结现场(见图4-14),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完全可以带着欣赏艺术的探索心理,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乃至乐而忘返。

图4-13

图4-14

4.4.4 细节的知觉感应

消费空间中的细节虽然说处于相对微观的层面存在,但是在身体进行知觉体验和在现象空间生成的过程中,人的知觉往往是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感知。比如我们进入一个新装修的房子,整个室内空间的色调、风格、材质的运用会率先对我们的知觉进行刺激,但是在宏观大量信息刺激平息之后,更多细节的感知就融入了我们的大脑;比如这时地砖墙砖缝隙的不匀称、灯带发光的不均匀或者发现空间中的“石材”其实是打碎了后拼接的,这时空间的知觉体验就会被这些细节上的瑕疵所打断。这样的结果同时也会影响想象空间的生成结果,在现象空间中形成“心理瑕疵点”,最终影响体验的结果。

所以设计者在方案初期构思,一直到最终落成之后,需要把握的不光是方案层面的内容,而方案建设的过程基本都是由具体对应的施工工人来操作完成。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因为整个方案的落成对绝大多数的工人来讲,都只是一个任务,他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其工作,而不是像设计者对待自己的设计项目的态度。所以设计者在方案阶段完成之后,也不能一厢情愿地觉得这个项目的完成效果会跟自己的方案达到一样的效果。无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多么的出色,但最终展示之前整个方案需要通过他人之手来呈现,如果方案只能停留在纸面或者屏幕上,没有最终实现,那就没有足够的力度来说明设计方案的优秀程度。

空间设计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绘画或者雕塑主要传达的是一种画面上的美丽和作者情感的传递;但是设计学作为一种需要有审美把握的应用科学来讲,设计作品不光要把握审美和作者意图的传达,最终的实现效果、基础的功能性、人体工学的舒适性这些影响设计作品知觉体验的要素,都需要对其有严谨的把控。那么设计者在方案施工阶段,全程把握消费空间塑造过程中的工程细节,同样也属于实现好设计的方法。通过这个最终的环节的把握,设计作品想要营造的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消费空间中细节的把握,不光是能让最终效果最大展现的方案;在空间参与者进入空间进行知觉体验感知时,空间中的瑕疵越少,空间想要表达的故事性就会连贯得越流畅;相应的空间细节经得起推敲,那么参与者在体会完空间的叙事情节之后,对空间细节的体会可以提供更多的享受,也会从更多的维度来丰富空间知觉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