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节安排与叙事结构:戏剧艺术的本体与载体

情节安排与叙事结构:戏剧艺术的本体与载体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莎士比亚的戏剧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多线索的情节模式去处理多方面的关系,这种多线索的情节结构既加强了剧情,使戏剧冲突激化,也在对比中加深了主要线索的意义,增加了剧作的戏剧性。在剧情安排上,巧妙布局,使悬念迭生,危机四伏,力求激发观众的期待心理;在冲突显现上,把情节结构作为手段,使戏剧艺术在事件的推演中得到最佳的效果。

情节安排与叙事结构:戏剧艺术的本体与载体

二、情节安排与叙事结构——戏剧艺术的本体与载体

叙事是文艺作品中主要的表述方法之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各有其章法、结构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戏剧由于舞台性和特定情境的规定性决定了戏剧艺术家们在一度创作时,首先要构思、设计人物的关系和情节,具体安排场次,然后组织戏剧结构。为了让观众对剧中事件及事情发展的起承转合有一个清晰的直观感觉,戏剧家们需要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明明白白。而只有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把事件进行的各个环节有序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戏剧艺术家的目的,取得较好的戏剧效果。当然,叙事并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它必须把表达思想意图、追求教育意义和娱乐功能都融汇进去,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的文艺主张正是此意。不过就戏剧的叙事创作而言,尽管在古代的戏剧作品中已经可窥一斑,但真正有意识地通过叙事来表达系统的思想、表现创作主体的意图、关注和发现观众的兴趣点,并将这种表达方法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戏剧结构模式,则是近、现代戏剧艺术创作中才得以真正实现的。

叙事性文艺作品中用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及演变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情节,它由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组成部分,不过在结构形式上有的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也有的采取时间顺序倒置的方式,还有的采用模糊或打乱时间概念,但只要是有助于艺术作品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效果均可视具体情况择而用之。众所周知的西方传统文艺和现代派文艺并驾齐驱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效果就是对此的极好印证。

就戏剧而言,由行动而生成的情节在戏剧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指出,“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因为悲剧艺术是一种特殊艺术——(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六个成分里,最主要的是情节,即事情的安排……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各成分已界定清楚,现在讨论事件应如何安排,因为这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6)。西方由此规定而成的传统戏剧,可以说历来都十分重视情节,把情节看作戏剧的第一要素。从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到19世纪的戏剧,在表达深刻的思想性的同时,都追求情节的戏剧性,要求用丰富生动的戏剧情节吸引观众,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情节的戏剧性来源于人物的运动和事件的进展过程,而在行动和事件的进展中,常常是离奇曲折的故事、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贯穿其中,这决定了情节的戏剧性首先是来自于戏剧的内容。其次,情节的戏剧性还来自于戏剧的形式,也就是戏剧的布局结构。戏剧的结构也就是指题材的组织、安排和结合,它通常包括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行为合理发展的处理。具体表现为情节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环节的环环相扣。情节的开端就是戏剧冲突的开始,就是提出主要矛盾或中心问题,揭示人物身份、性格和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突出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情节的发展就是展现戏剧冲突上升的过程。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自身的性格冲突等,推动着中心事件迂回曲折地向前发展,波澜起伏,却合乎情理;情节的高潮就是剧中最紧张的转折性冲突。人物思想和经历的重大变化,中心事件的重大转折,最激动人心的场面都在这时出现,使整个戏剧动作和情绪达到了全剧最高峰;情节的结局就是所有问题和矛盾斗争最终得到解决,或将要得到解决,整个故事或事件告一段落。但亦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个矛盾解决了,会随之出现新的问题,因而大多数戏剧会在这里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启发观众去思考。总之,戏剧情节必须符合塑造人物形象和显现作品主题的整个艺术构思的需要,同时要以特定的戏剧冲突为基础,并围绕这一冲突予以组织。从西方的传统戏剧来看都十分擅长此道。(www.xing528.com)

就戏剧情节的结构形式而言,主要有三类:其一是开放式,即戏剧冲突有头有尾,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过程;其二是封闭式,即把情节封闭在一个阶段之内;其三是群像式,即以人物形象的展示构成主体情节构架。西方的传统戏剧都十分精于巧妙的布局,他们在结构形式上,主要运用了两种。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结构,也就是封闭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戏剧,时间、地点、情节高度集中。其戏剧情节从接近高潮的地方开始,通过对往事的回顾,产生悬念,发生危机,推动戏剧冲突的发展,直至高潮结束。这种结构的情节单一,且发展紧凑。古希腊戏剧、古典主义戏剧以及易卜生、萧伯纳社会问题剧都是采用的这种结构。另一种是莎士比亚式的结构,也就是开放式结构。莎士比亚采用的是从头到尾叙述全过程的戏剧结构方式,他的戏剧情节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上是衔接的,跳跃性不大。这种结构方式把矛盾冲突的来龙去脉全部展现在了舞台上。而且,莎士比亚的戏剧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多线索的情节模式去处理多方面的关系,这种多线索的情节结构既加强了剧情,使戏剧冲突激化,也在对比中加深了主要线索的意义,增加了剧作的戏剧性。美国当代文学评论家阿拉伯姆说:“一个亚里士多德没有预见到的成功的发展是一种靠双重情节获得的结构一致。这种双重情节在伊丽莎白时代较为常见。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一个次要的情节也就是一个次要的、本身也是完整有趣的故事,被引到戏剧中;如果处理得巧妙,它有助于扩大我们对主要情节的视野,增加而不是分散全局效果”。至于群像式结构,则在西方现代戏剧创作中常常出现。其实,西方戏剧不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都要求矛盾冲突集中、尖锐,贯穿全剧,戏剧情节和主要冲突同步发展,情节与冲突互为因果。在剧情安排上,巧妙布局,使悬念迭生,危机四伏,力求激发观众的期待心理;在冲突显现上,把情节结构作为手段,使戏剧艺术在事件的推演中得到最佳的效果。而群像式,则是以一组或几组人物的先后登台展示构成整个戏剧情节的主干,表面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实际上却常常能透过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包罗万象的社会内容映照出五光十色的人生浮沉和时代变化。

17世纪西班牙的戏剧家维迦有一句经验之谈,“观众喜欢富于变化的戏剧”,也就是说情节的多变是激发观众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戏剧家尽管精心选择了一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好题材,但并不是意味着戏剧就能获得成功,关键还是要看情节发展上的安排是否巧妙,要看这个题材下起承转合有机配合的关系处理得如何。

现代派戏剧则采用了与前人不同的戏剧结构模式,因其以颠覆传统戏剧舞台为己任,故而追求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荒诞和无意义。埃斯林说:“假如说,一部好戏应该具备构思巧妙的情节,这类戏剧根本谈不上情节或结构;假如说,衡量一部好戏的是精确的人物刻画和动机,这类戏剧常常缺乏能使人辨别的角色,奉献给观众的几乎是运动机械的木偶;假如说,一部好戏要具备清晰完整的主题,在剧中巧妙地展开并完善地结束,这类戏剧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假如说,一部好戏要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的本性,要通过精确的素描去刻画时代的习俗或怪癖,这类戏则往往使人感到是幻想与梦魇的反射;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这类戏剧往往只是语无伦次的梦呓”(7))。但是,这种几乎无情节、无结构的现代派戏剧却能和讲究情节结构的传统戏剧平分舞台秋色,表明现代派的戏剧模式显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并不违背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的。

戏剧是一种叙事体裁样式。戏剧叙述就是把可以感知的事物安排成序的一种表述,这种表述首先是以戏剧家所理解的“秩序”为依据来进行构思、展开情节与推演戏剧冲突的。传统戏剧的叙述,是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符合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为依据,将情节人为地简化为了生活,将线性因果关系作为组织情节结构的关联模式。这样的叙事方式,尽管是以观众基于生活体验的欣赏为前提的,但它并不真正以观众的意识、感受、经验和价值观为出发点。其实,只要是能表达叙述者的认知,也就够了。我们知道传统戏剧是以理性为指导的,它要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这种教育的目的和功能能否达到,并不以观众的接受度为准,而是以向观众传达这种意向为终极目标,所以这种叙事是强制性的,也就是一种强叙述的结构方式。到了现代派戏剧,尽管已经超越了这种以情节为表征的逻辑表述,但非逻辑的叙述方式并不意味着它与叙述主体和观赏者无关。现代派戏剧与传统戏剧在这方面的差异,只是在于它对艺术主体精神的强调,和将人物与事件放在高倍望远镜或哈哈镜下加以放大或变形的创新,实质的改变其实只是在于强调叙述形式不再只服务于主题,以及“形式即内容”的叙述关注点的转变上。虽然叙述的形式意义在现代派戏剧中更加突出,观赏者在叙述形式上的玩味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美感,但它并没有改变戏剧叙事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它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强叙述的结构意义。因为现代派戏剧艺术实践表明,它们从一开始就在利用戏剧艺术的本体与载体来构筑自己的风范,只不过它选择了一条偏离传统戏剧艺术创作的轨道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