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史:住宅建筑之别

秦汉史:住宅建筑之别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的住宅则与皇室的宫殿当然有很大不同。在住宅中贫民和贵族、富室也有天壤之别。可见,“一堂二内”仍为汉代平民典型住宅。居民住宅,除少数采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构架,墙壁用夯土筑造。一般的地主也不能与平民住室同日而语。除堂屋以外,楼阁、亭台、门阙构成贵族府第的基本建筑。为宅第之主要建筑。这就是汉代贵族住宅的基本形式。堂后北墙下仍有一批住房。本来园囿为皇家建筑。

秦汉史:住宅建筑之别

一般的住宅则与皇室的宫殿当然有很大不同。在住宅中贫民和贵族、富室也有天壤之别。

民房的基本形式 秦汉时代小康之家的民宅,基本形式是三间房:一堂二室。

《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封守”中提到“士伍”的房屋“一宇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其中的“一宇”即堂屋一,“二内”即卧室二间。《封诊式》中另一处“穴盗”中亦记有“一堂二内”。不同者是“二内”中有一为正房,正房东有侧室,有门相通,而堂前小堂在侧房之后。这样其平面即成曲尺形。总之一堂二室当为秦代多数人的住房形式。汉代亦大致相仿,晁错所说的“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汉书·爰盎晁错传》)。可见,“一堂二内”仍为汉代平民典型住宅。

居民住宅,除少数采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构架,墙壁用夯土筑造。屋顶则多系悬山式顶或囤顶。每个房皆有窗,形式分方形、横长方形、圆形,甚至三角形等多种。

洛阳金谷园出土的陶器中可以看到一般农户院落背阴角落里盖有厕所和猪圈,用一道矮墙隔开。

贵族、富人府第 秦汉时代地主、贵族及富人府第其奢华者,可与皇帝宫殿相比。一般的地主也不能与平民住室同日而语。除堂屋以外,楼阁、亭台、门阙构成贵族府第的基本建筑

四川德阳画像砖有汉代贵族的大型府第图形:正门高大,两侧较低,一侧设有小门,大门可通行车马,门旁设有小房间,称门庑。与正门相对者为前堂。为宅第之主要建筑。堂上一般有二楹,即两根粗大的堂柱,南面开敞,另三面有墙,堂间高敞阔大,堂两侧有夹室,后有房,皆有门户相通。此外,院中还分别建有车房、马厩、厨房、库房及奴婢僮仆住房等等。这就是汉代贵族住宅的基本形式。从成都画像砖中,还可以看到贵族庭院的布局:一进大门是前院,北、东、西三面是木构的回廊,进入中门,则为后院,北面是三间单檐悬山式房屋,梁架为抬梁式结构,这便是堂。其东、西两侧仍是木构回廊。堂后北墙下仍有一批住房。左侧也分前后两院,各以回廊环绕组成,前院较小,有厨房以及奴婢住处,后院有一方形高楼,当为瞭望式储藏重要物品之处。郑州出土的空心砖画中:还在画中前院右侧画有双阙,面对大道。曲阜画像石中,有双阙在大门之内,堂屋顶四面流水,东、西、南、北墙均有门,可拾级而上,后院有一楼阁,有楼梯直通楼上。从这些画像石中,可以看到秦汉时代地主贵族住宅的一般状况。

汉庭院画像砖(www.xing528.com)

汉四神瓦当

至于大贵族,权臣的府第则远较上述住宅奢华得多。如东汉之外戚梁冀与其妻孙寿“殚极土木”,“堂寝皆有阴阳奥室,连房洞户。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锁,图以云气仙灵,台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蹬,陵跨水道。金玉珠玑,异方珍怪,充积臧室”(《后汉书·梁统列传》)。其房舍建筑与宫内可比美:“作阴阳殿,连阁通属。鱼池钓台,梁柱门户,铜沓纻漆,青锁丹墀,刻镂为青龙白虎,画以丹青飞气。”(《后汉纪》)梁冀府中还有复墙,即夹壁墙。他把私纳宫中美女友通期所生子伯玉,藏在复壁中以躲避孙寿搜寻。梁冀还“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其林苑之规模“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域,殆将千里。又起菟苑于河南城西,经亘数十里,发属县卒徒,缮修楼观,数年乃成”(《后汉书·梁统列传》)。本来园囿为皇家建筑。而梁冀竟也大修园囿,可见其奢华骄纵。其实,越制兴建者不只梁冀一人,在西汉后期就有显贵豪富“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閤,垣阙罘罳”。在西汉后期私人园宅以袁广汉之园为最有名(见《西京杂记》),至东汉时规模更大,上述梁冀宅第不过是其中典型罢了。

贫民及少数民族居室 与贵族、豪富的高门大宅成鲜明对照,贫民则是住在简陋的居室之中。

《盐铁论·散不足》云:“古者采缘茅茨,陶桴复穴,足御寒暑,蔽风雨而已。及其后世,采椽不斫,茅茨不剪,无斫削之事,磨砻之功。大夫达棱楹,士颖首,庶人斧成木构而已。”文明的进步,建筑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给普通的劳动人民居住带来任何变化,他们还继续维持着数千年来“茅茨不剪”的居住条件,绝大多数人的住房仍是“斧成木构而已”。

当时,关中与陇上人民多以板为房。黄河中、下游则普遍为茅庐,所谓“茅屋草庐千户”(《东观记》)即指一般农民之茅庐。茅屋又称“白屋”。因贫民多以白茅为之,故名。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则普遍用竹作屋,钟离意迁堂邑令“市无屋,意出俸钱,率人作屋。人赍茅竹,或持林木,争起趋作,决日而成”(《东观汉记》)。实际,还有更多的贫苦农民居住的条件连茅屋草舍也没有,如有的住在养牛、守瓜的棚中,谓之“瓜牛庐”(《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注)。还有以穴为室的“穴居”,至于那些没有家室,流离失所露宿的“流民”则根本谈不到住房的问题了。

汉陶望楼

秦汉时代少数民族居住状况则十分复杂,南北各异。北方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因逐水草而居,则以毛制品的穹庐为室。《汉书·匈奴传》:“匈奴父子同穹庐卧。”师古注曰:“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乌桓、鲜卑及西域诸游牧民族大约均如此。西南夷及南越诸族则多为干阔或井干式房屋建筑。以避潮湿和毒蛇猛兽,个别地区则有石室,如汶山郡(治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的冉駹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后汉书·西南夷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