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奇寺塔门:拉达克城市与建筑

阿奇寺塔门:拉达克城市与建筑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41阿奇寺周围塔门在阿奇寺的佛塔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位于阿奇寺转经道入口的体积较大的塔门,突出了神圣区域的入口。木梁高2.5米,用红黏土制成,内部佛塔的形式和同时代的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和西藏的佛塔的风格相一致。而笔者认为,不管阿奇寺的建造目的如何,其区域内大量的大型塔门及室内供奉的各种小型佛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是我们研究早期寺庙及佛塔的代表性资源。

阿奇寺塔门:拉达克城市与建筑

阿奇寺的窣堵坡多数是塔门(Kaka Ni Chorten)的形式,从中可以穿过(图5-41)。塔门在阿奇寺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连接着转经道抑或是寺庙群的出入口,和门廊的作用相同——指明了进出圣地的线路。塔门的内壁绘制着精彩的壁画,壁画内容有仁钦桑布像、诸佛、坛城和印度班智达。另外,有许多其他佛塔在围绕阿奇寺圣区的围墙外面成排地矗立着,它们的上层建筑气候变化损毁了,内部装饰被厚重地重画了。塔的穹隆顶材料普遍是彩绘的木料,这种材料的使用方法多数来源于以下各地方的统一覆盖方式,诸如建于5—6世纪巴米扬石窟寺(B-amy-an);建于6—7世纪的处于克孜尔(Qizil)的画师石窟。所罗列的这些建筑的天顶皆采用木材,由三个方形交错而形成(图5-42)。也正是由于木构件承担了建筑的基本成分,致使现今这些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值得庆幸的是,在拉达克因为当地人细心维护的艺术观念以及本土干燥的天气状况,接近本土的穹隆形建筑保存到现在。

图5-41 阿奇寺周围塔门

在阿奇寺的佛塔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位于阿奇寺转经道入口的体积较大的塔门(图5-43),突出了神圣区域的入口。它位于苏木泽殿东南方向大约37米处,离当前通往寺庙大厅的道路有一段距离。其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自身不同寻常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构及壁画,另一方面在于内部梁上呈现的碑文

该建筑实际为一个两层的殿堂,上层比底层缩小了1.5米,天花板为木质穹隆形,含有七层梁架的木枤,每一个下层的尾角皆被斜跨于上层梁架,其围合成的三角形空间被木板封住。所形成的八层部分重合起来的方形,分别切过下层的方形角,方形的面积也自此逐渐缩减(图5-44)。塔上覆盖着五边形屋顶,与位于菩提伽耶遗址的五塔式大菩提寺(Mah-abodyi)相近,佛塔中窣堵坡凸显,包含四角的小塔楼以及中央大塔楼,建筑的顶层平面有坛城神圣之寓意。佛塔底层约3米高,厚厚的粉刷墙面通常被一层微微凸起的柳树枝覆盖着。有四个小角楼,坐落于四角,五座建筑集中在一个单一的结构里,角楼是部分中空的立方体,内部是老旧的黏土祭品。佛塔建在一个厚重的基座上,基座高约1.1米,南北方向9.7米有余,东西方向约8.4米。底层作为该建筑主体,有极其厚重的墙,且从外观上看建筑主体在四个方向都有貌似可开敞的门的牢固的立方体墙面,但如今我们只可看到一个朝向东面的门尚且存在。同时,倾斜的钢筋也被加入其中,目的是为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上层建筑高约1.5米,含有一个开敞的两边有着雕刻图案的窗户。中央塔的尖顶原本是细长的窣堵坡的形制,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形状发生了改变。从《阿奇寺》一书中了解到:这一层的内部空间是类似一个小殿堂的房间,也是用来供奉佛塔的,它的木质天花板则建成一种“灯笼形式”的穹顶[5]。这种中世纪克什米尔广场建筑风格的典型,很可能源于伊朗,而且在亚洲的从巴米扬(5—6世纪)到克孜勒(俄罗斯行政区)的很多地区都被使用。

图5-42 阿奇寺塔门内部(www.xing528.com)

图5-43 阿奇寺入口大塔门

图5-44 大塔门内部梁架和精彩的壁画

方形结构的木梁框架置于底层厚重的墙上,支撑着内部的佛塔。木梁高2.5米,用红黏土制成,内部佛塔的形式和同时代的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和西藏的佛塔的风格相一致。支撑室内佛塔的东侧梁架上的铭文写道:这个塔门修建有许多个门,是吉祥的象征;并且被称为“拥有十万种幻想”,所指的是塔外部的墙面上画着的众多佛像菩萨画像。塔内部壁画也极为精彩。从前建筑表皮为鲜亮的红色涂料,如今被简单的白色涂料覆盖,使得其形式外观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

另外,《阿奇寺》还提出一个观点,即阿奇寺的这些外部建筑很可能是作为保护神圣的室内佛塔而建造的。而笔者认为,不管阿奇寺的建造目的如何,其区域内大量的大型塔门及室内供奉的各种小型佛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是我们研究早期寺庙及佛塔的代表性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