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达克的佛塔:历史与设施

拉达克的佛塔:历史与设施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文对于阿奇寺塔门已有详细的描述,在此重新对拉达克的佛塔做出阐释。不论在早期还是晚期的佛教寺庙建筑群中,佛塔都是普遍且大量存在的。图6-2佛塔图6-3塔基雕饰拉达克寺庙的入口处多有一个树立在入口台阶上的塔门,行人可以从下方通过。图6-4塔门图6-5塔群图6-6佛塔三两组群

拉达克的佛塔:历史与设施

前文对于阿奇寺塔门已有详细的描述,在此重新对拉达克的佛塔做出阐释。其实准确地说,佛塔是独立的个体,形式各不相同,而寺庙本身并不包含佛塔。不论在早期还是晚期的佛教寺庙建筑群中,佛塔都是普遍且大量存在的。修建佛塔早在阿底峡那个时代就已经是一种广聚德行的做法,并且被教徒们广泛接受。根据史料记载,佛塔的建造起源于印度“窣堵坡”,而据传在佛教传入前“窣堵坡”的构建已相当完美了。

拉达克佛塔是藏传佛教的具有本体的鲜明建筑形式,具有研究价值,它的产生发展与西藏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宗教内涵。源起一定宗教理念的拉达克佛塔依附于拉达克这片高原故土,包含有多方面内容,如宗教考古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有象征意义,是信奉者的瞻仰礼佛的对象。

拉达克地区佛塔数量非常多,形制结构相对简单(图6-2),与阿里地区极为相似,多为坛城形制,并以早期佛塔形制为主,且有细致的雕饰(图6-3)。笔者拉达克一行途中调研了多处佛塔,下文以雪依寺、喇嘛玉如寺、巴郭寺、斯托克宫殿等处的佛塔为例进行分析。

图6-2 佛塔

图6-3 塔基雕饰

拉达克寺庙的入口处多有一个树立在入口台阶上的塔门,行人可以从下方通过。塔的下半部分供人过往的门用砖砌成,外涂抹白灰,门顶部铺满木条。菩提形制的石塔就立在这个台座上,白色涂料覆盖在表皮,塔座、塔身、塔刹保存完好,十三天为砖红色,比较修长(图6-4)。在这些寺庙山脚下的村庄周围,有塔群围绕,小有规模。佛塔皆外抹白灰,分有独塔、排塔、塔门等种类,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塔门内有壁画,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且未得到足够保护,所以大部分壁画已经损坏脱落。(www.xing528.com)

雪依塔群坐落在平地上,规模较大,周围群山环绕,据传大大小小共700座塔,年代之久远,可以追溯到11世纪左右。佛塔形制各异大小不同,从高度不足1米的小型佛塔到3米多高的塔比比皆是,白色外表皮使整个塔群外观得以统一,并且均用石土材料砌筑。相较于形式成熟的藏式设计佛塔,雪依塔群较为简单,但是整体规模却分外大气,平面布局并无规则可言,大大小小的佛塔分散在各处,内有排塔几处,一处是由几十个类型相似、高度不到1米的小塔组成(图6-5),鉴于年代久远,现在大部分已经剥落。其形制模糊,塔身向上逐渐收缩,基座尚存,其余部分分辨不清,内部石块亦暴露在表面;另一处排塔有4大4小8座佛塔。此外,雪依塔群内还存在一些组群是以中心一个大塔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体积较小的佛塔;两三个大小不一的佛塔成一组的形式在此也有出现(图6-6)。除去组合形式,独塔也大量散落在此。具体到每座佛塔,形制纷繁错杂,但都是坛城式佛塔,菩提塔居多,亦有少部分神降塔。这些塔多呈覆钵式塔身,塔刹部分非常简单,部分仅为一方形土台,甚至可以忽略。总体来说与阿里的佛塔如出一辙,结构材质非常吻合,推断出年代也较为接近。

图6-4 塔门

图6-5 塔群

图6-6 佛塔三两组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