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山文化:石灵之光与文化起源

红山文化:石灵之光与文化起源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燕山南北,长城内外,到渤海湾一带,那是红山文化板块。然而,骨髓也会流失,任其流失,以致灵魂失据,故以玉纳之,纳髓入玉,灵魂即以玉为载体,而得其不朽。与灵相对的为非灵,非灵所在,为怪力乱神,率兽以食人。人类灵性的花朵,先在石头上盛开,从石头蔓延至万物,而使万物有灵。共同的是,它们都发自那一双觉醒了的灵眼。用灵眼看自然,自然是万物有灵的;用灵眼来看自身,人自有灵魂。

红山文化:石灵之光与文化起源

从燕山南北,长城内外,到渤海湾一带,那是红山文化板块。

说得具体点,就是地处东北辽河与内蒙古老哈河之间的两河流域。

这片流域,还在约六千年前,就哺育了中国最早的玉文化,有了玉文化,我们就到了国家起源的入口处,果然那里出现了国家。在辽西,大凌河源头——“凌源”,燕山支脉努鲁儿虎山南麓,考古人有了新发现。发现的遗址在山梁上,而命名则用了从山下流过的那一条牤牛河(大凌河支流)的名字,故称那山梁为“牛河梁”,称那遗址为“牛河梁遗址”。遗址还算完整,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组成,有人认为,这样的一个格局,已有了古国端倪,因其布局与北京故宫、天坛、十三陵等相似,故可作为关于“国家起源”的一个原型。

打开牛河梁上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墓主,他从头到脚,还有腹部,都摆放了玉,看那架势,很有那么点“一贯三为王”的意思。

墓中未朽的,有累累白骨,还有玉。玉不朽,而白骨则难保不朽。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白玉护着白骨,而白骨的骨髓,似乎已渗入玉中,那千年白骨,骨形虽在,骨质已空,骨髓如冰川消融,融入玉中。若人真有灵,那灵一定是在血液里和骨髓里。灵魂之于活人,要在血液里流动,可人死血枯,故灵魂之于死者,便退居于骨髓里。然而,骨髓也会流失,任其流失,以致灵魂失据,故以玉纳之,纳髓入玉,灵魂即以玉为载体,而得其不朽。所以,我们说,玉是灵魂最后的据点,也能以人的血性与骨气的美而呈现。

考古学,不要过于看重遗址遗物的“物”的一面,我们不妨问一问,人死为何要葬?人之初对于死亡的那一番安排,表达了一种超越的心情,并非出于动物本能,而是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万物之灵。在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中,他告诉我们,灵魂绝对优于身体,赋予我们存在的是灵魂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人死后,尸体只是一个鬼,而真人的不死的成分叫作“灵魂”,会去另一个世界,向诸神报到。所以,我们别浪费气力把将要被埋入坟墓的那具尸体当作与我们有许多联系的那个人,别想象自己正在埋葬的人就是曾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被埋葬的其实并非真人,真人仍在继续他的命运。请看这位积石冢里的牛河梁人,他显然还不懂柏拉图说的“理念”是什么,可他已经知道灵是怎么回事,他还没有觉醒到要灵魂跟着理念走,但他已经为灵找到了物的载体——玉。

有了绝对理念做前提,还有灵魂不死,这已是理性时代的思维了。可那个牛河梁人的心情,还跳动着玉器新时代到来的玉为石灵,仿佛还在有灵的世界里沉吟:

我掷出命运之石,向远方那一棵树,

随一声叹息,我命已入黄土……

若干年后,人们想起我,

有人来树碑,有人来掘墓,

还有人用锤子敲我头颅,

而美其名曰——考古。

人之初,人所能掌握的物质,很有限,石头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那时,人的精力和精神,都集中在石头上,未有其他事物来分力分神,所以,那石头,今天看来,还生气勃勃,充满了精神,尤其人之初的精神,纯而又纯。人之异于禽兽者,就那么一点精神。精神,如同人直立行走,既有植物性的直立,根底于地,向天空生长,同时,又有动物性的行走,以能动性主体性,纵横大地,为万物之灵。

神话世界是灵的世界,灵之于人,可以为神,为英雄;灵之在物,可以为仁兽,为嘉木;灵之在石,可以为金银,为美玉。与灵相对的为非灵,非灵所在,为怪力乱神,率兽以食人。《山海经》里,灵与非灵斗争,通过斗争,“帝”以万物尺度诞生。

人类灵性的花朵,先在石头上盛开,从石头蔓延至万物,而使万物有灵。

以为万物有灵,意味着人的灵性觉醒,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里指出,万物有灵论观念,并非人的灵魂观念的派生,而是与人的灵魂观念同时形成的。两种观念不同,不同在于,万物有灵是关于自然的,而灵魂观念是关于人自身的。共同的是,它们都发自那一双觉醒了的灵眼。用灵眼看自然,自然是万物有灵的;用灵眼来看自身,人自有灵魂。

“原始”是什么,是蒙昧吗?启蒙主义者历来这么认为。而我们不这么看,在我们看来,所谓“原始”,首先跟本原有关,其次跟原创有关,而原始人,就是直立本原,创造世界的人。万物之中,何为本原?动物存活时间最多不过百年,植物多则千年,而矿物的生成呢,要以亿计年。人类将矿物打磨成石头,握在手里,一下就握住了永恒——那宇宙的根,从星空陨落,从大地隆起,经由数以亿年计的时光孕育的山体岩石,终于被人类打造成了赋灵的石器。(www.xing528.com)

自从拿起石头,人类就站立起来,在苍茫大地上开始自由行走,追逐猎物,从日出到日落,从天亮到天黑,追随日月星辰,跟那天命走。人类抛出石头,那一条美丽的抛物线,便带着天命出击了。石头击倒猎物,岂非有灵?石头飞来,连虎豹也要逃走。

而玉,则是石头中的石头,剖开一块巨石,只有那么一丁点属于玉,它是那么晶莹,那么透亮,那么温润,那么贴近人的生命的气息,那不是石灵是什么?《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灵之为灵,原来就在于那个美呀!正是人生而具有的审美本能及其审美活动,在中国本土,也只有在中国本土,才以玉为标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全新世的新人。

那位牛河梁人,就是全新世新人的一个红山文化的样本,他的灵,还不能像星辰那样独立而又放出普世的光,可它却能够像光线那样,活泼地从一物进入另一物,所以,还要通过遍体覆盖的玉器来开显,开启出一个万物一体相互转化的有灵空间。

柏拉图所说的安葬,还只是安顿身体,而非安顿灵魂,所以,他主张要有节制。尽管如此,他对于安葬依然重视,谈到如何安葬死者以及荣耀死者所必须举行的仪式,他告诫我们,要敬畏地下世界的神灵和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神灵,要向坐在位于大地中央的那块脐石上的祖先的神祇请教。如果他懂得中国的玉文化,会不会将那块“脐石”同礼玉文明相连呢?如果放在中国,就会直截了当地说“脐石”就是玉根,是一切玉石的来源。

而躺在红山文化遗址里的那位牛河梁人,他的安葬,就不光要安顿身体,还要安顿灵,过了六千多年,肉体已经化了,化入土中,化为玉色,但躯架仍在,瞧他那一副骨架子,多么舒展,可以想见,他生前该是如何的矫健。这是一个从身体到灵魂都已安顿好了的人,也许,他像木乃伊那样曾经被包裹,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就留下那几根白骨。

我们再来看凌家滩遗址,在此,我们见到了更为丰富的玉,可人呢?不见了!我们未能见到有如牛河梁人那样的一副骨架子。或曰,亡人就在玉下面,完全被玉覆盖了。如此说法,让我们想起了汉代有着特权身份的亡人——那些王侯,尸体上穿着金缕玉衣

俄国人别尔嘉耶夫在《人的奴役与自由》中,向我们述说死亡:一切自然的事物都会死去,但个体人格不朽。然而,墓中的凌家滩人,我们只见其玉,而不见其人,故难免有此一问:体格不在,人格何存?倒是那位牛河梁人,体格与人格俱存。我们虽然不好说哪一种文化对死的安排更为合理,但红山文化,毕竟给我们留下了那样一具谈不上美轮美奂却因其能显现个体而莫能与之争的素朴之美的身躯,而凌家滩玉文化,则因其拥有更多的玉以及更加重视人死后的灵的追求,反而没给我们留下一个完整的人体之美的身躯。

死人,是不是也有一个个体人格的问题?别尔嘉耶夫认为,死对于个体人格来说,永远是一个悲剧。如此断言,是否也适宜于中国玉文化中的红山人和良渚人呢?

如果允许我们把史前文化的灵兑换成现代性的个体人格,当然可以这么说。或曰,唯一的不朽,荣归个体人格,因为个体人格为着永恒而创造。就这样,将个体人格与永恒挂钩,那个体人格不是灵还是什么?如果我们还用灵与肉的话语形式,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个体会死,而个体人格不死,死对于个体人格来说,是命运中最大的悖论。

死亡临头,人面对着最大的畏。因此,人不仅要战胜对死的恐惧,还要战胜死本身,才能实现个体人格。克服对死的恐惧,是精神的个体人格战胜生物学意义的个体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朽的精神源头可以同人的死亡源头分离,而是意味着整体人的转换。

个体人终究会死去,而个体人格则将不朽。战胜死亡,不可能靠进化,也不可能是必然性带来的,战胜死亡是一种创造,是在自然尽头人的灵感爆发的灵魂的创造。看看红山文化中的那位牛河梁人吧,死去已六千多年,他还那么安详地躺在那里,白骨与玉交辉,他似乎已预见了考古学来临,才为我们的发现和审美做好了准备。不过,那位牛河梁人生活的世界,并非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灵魂的世界,而是万物一体且人为万物之灵的世界。

玉箍,长约18.6厘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4号墓出土

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接处的牛河梁山,距今五六千年,目前已发掘三十多处遗址点。女神庙祭坛和玉器给予这一文化以鲜明的石灵气质,墓葬中有多种名目的玉器,玉器摆放有明显的秩序,为典型的以玉为祭、唯玉为葬的玉文化。墓内没有发现陶器或石器,陶器基本摆放在石冢上方,多为红色筒形陶器。玉、女神、祭坛、庙宇及积石冢,形成了一个石灵文化的人类早期的精神结构,见证了红山玉文化是一处以玉为灵媒的摇篮地。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第4号墓石棺,墓主头枕玉凤

玉凤鸟,长约19.5厘米,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第4号墓出土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和第4号墓中,墓主头枕一端斜敞口玉箍,据说是灵魂的出口,人死后灵魂从中飞走。第十六地点第4号墓的墓主头枕一只玉凤鸟,令人产生同样的联想,比如凤鸟可搭载人的灵魂飞天。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4号墓(细部),墓主头枕玉箍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二号冢中心大墓第1号积石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