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策与江东大族矛盾的爆发:历史中央帝国的荣耀

孙策与江东大族矛盾的爆发:历史中央帝国的荣耀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氏是吴郡大族,因孙策而落得如此下场,这让整个江东感到震恐。孙策从此才过江作战,开始了对江东的征服。孙策消除了代表东汉的力量,却无法获得当地大族的支持,这种或明或暗的冲突和对抗,几乎延续了整个东吴时代。与此同时,江东地区的黄老道领袖于吉,也在孙策整肃江东的过程中被杀害。这场整肃,首先成为曹操对江东发动战争的借口。

孙策与江东大族矛盾的爆发:历史中央帝国的荣耀

江西“外来者”,外加“逆贼爪牙”——这样的人设让孙策很难在江东立足。因此,孙策一开始想要依靠时任扬州刺史、尊奉东汉的宗室刘繇,来博得江东望族的好感。可孙策进攻江北的庐江,围城长达两年,太守陆康病死城中,其宗族百余人饿死近半。陆氏是吴郡大族,因孙策而落得如此下场,这让整个江东感到震恐。驻守曲阿的刘繇也感到震惊,将孙家手下的部曲遣回了江北,设兵防备。孙策从此才过江作战,开始了对江东的征服。

《后出师表》有言: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刘繇和王朗并非将才,在用兵作战上根本不是孙策的对手。事实上,刘繇和王朗作为外来者来到江东,只能作为东汉王朝的象征,本来就没有什么坚固的根基,这一点同孙策一样。孙策消除了代表东汉的力量,却无法获得当地大族的支持,这种或明或暗的冲突和对抗,几乎延续了整个东吴时代。

孙氏诛戮江东英豪,在吴国的史书中并不彰显。有的说孙策“斗转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史家经过寻绎,找到了孙策所诛的多个江东大族,如许贡,盛宪,周昕、周昂、周喁三兄弟,以及王晟等。除了许贡本是中原人士,来吴郡做太守外,其余数姓皆是江东本地望族,他们几乎都不再见于其后的江东政权当中,其家湮没草莽,良足嗟叹。与此同时,江东地区的黄老道领袖于吉,也在孙策整肃江东的过程中被杀害。(www.xing528.com)

这场整肃,首先成为曹操对江东发动战争的借口。江东士人与中原交流紧密,互通声气。江东的盛宪“有天下大名”,当时大名鼎鼎的中原名士孔融,都是其晚辈,以能与盛宪结交为荣,一直写信给曹操,希望能以汉帝的名义征盛宪入朝;因此他受到孙策的深深忌恨,终为其所害,不仅家人罹难,连门生故吏也都惨遭波及。这些事件都给了曹操征伐的口实。

其次,长期困扰孙氏的山越问题也与此不无关系。山越,正如名字所显示的,是流窜山间的越人;虽然名之为“越”,但实际上又不仅仅限于越人。一方面,北迁的越人经过两汉数百年的浸染,已经很大程度上汉化,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江东汉人回避孙策,往往一同流入山林,组成了乡野武装,长期进行游击战争。其中在州郡的大族英豪,本来就有自己的宗族武装,加上收留流民,与山越沟通消息、相互配合,在南方丛林之间阻挠孙吴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占有。

更可怕的是,孙策还要面对淮泗集团内部出现的离心倾向——东汉末年政局多变,有谁能保证孙家真能长久立足江东呢?《江表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道士于吉来到吴会,正逢孙策在郡城门楼上集合宾客将领。三分之二的将领宾客都走下城楼,迎接于吉,置孙策于不顾。孙策登时大怒:“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于是不顾众人劝阻,怒杀于吉。从此事便可看出,孙策很大程度上并不被淮泗集团的部下所尊重。北方稳定之后,曹操发布的征发流寓各地士人的诏令对南来的宾客有很大的震动。孙策几乎不放自己手下的北士应召,这才得以保持住淮泗集团没有瓦解。

建安五年(200年),被孙策所杀的许贡的门客埋伏山林,击伤孙策,致其死亡。而《三国演义》中,孙策之死则更加戏谑:孙策遭到刺杀受伤后,数次遇到于吉的鬼魂索命,最终在惊恐中“金疮迸裂,昏绝于地”,不久死去。不得不说这是孙策实行残酷政策的直接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