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虎啸龙吟》中的双雄对决:历史的荣耀与中央帝国的时运

《虎啸龙吟》中的双雄对决:历史的荣耀与中央帝国的时运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电视剧《虎啸龙吟》里呈现出的诸葛亮北伐,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新”。电视剧中的蜀魏对决开始于第五集,结束于第二十三集,恰好构成了全剧的前半部分。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大体一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虎啸龙吟》对“空城计”有了新的解释。《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镜头,至今看来仍使人垂泪。

《虎啸龙吟》中的双雄对决:历史的荣耀与中央帝国的时运

至于电视剧《虎啸龙吟》里呈现出的诸葛亮北伐,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新”。

可以看到,从上部《军师联盟》再到下部《虎啸龙吟》,《大军师司马懿》这部剧始终试图在既有的“演义”与史实之间,开辟出一条崭新的“三国叙事”。在这种叙事里,《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故事依然得到采纳,所以我们仍能看到空城计、气死曹真或是火熄上方谷这些剧情,但这些故事具体放置在哪里,其蕴含的意义怎样,《虎啸龙吟》自有打算。

电视剧中的蜀魏对决开始于第五集,结束于第二十三集,恰好构成了全剧的前半部分。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讲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而只讲了四次,大体上对应到第一次的街亭之战、第三次的陈仓之战、第五次的上邽之战和第六次的五丈原之战。

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大体一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虎啸龙吟》对“空城计”有了新的解释。过去人们对司马懿坚决不入城十分疑惑,这部剧却告诉我们,司马懿不入城并不是感觉城里有埋伏,而恰恰是识破了诸葛亮手头没有兵马,如果他现在就一举剿灭诸葛亮,便要遭遇“鸟尽弓藏”的厄运,不如借一个由头纵其归去。司马懿的上述行为可用一个成语描述,那就是“养寇自重”。

紧接着“空城计”的剧情,电视剧的第十集出现了“郭照事件”,魏明帝由于甄后被逼自尽之事忌恨于郭太后,将其下狱,预备处死。为了挽救郭照的性命,司马懿将兵权交给曹真,换取了曹真以宗室身份说情,明帝不得不释放了郭照。此时司马懿料定手握重兵的曹真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给诸葛亮去信,怂恿其再度发动北伐。在这次与诸葛亮的对决中,主帅曹真损兵折将、大败亏输,最后在痛失爱将王双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兵权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司马懿的手里。这可谓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曹真死后,司马懿开始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事。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打得不分胜负,由于司马懿在战前暗地委派柏夫人游说李严,导致蜀汉后方不稳,诸葛亮在无奈之中班师。另一方面,明帝与司马懿的关系则随着曹真的故去空前恶化,司马懿开始在军中有意识地培植私党,郭淮、孙礼都成了其亲信,相比之下不那么“听话”的大将张郃则被司马懿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了。

诸葛亮班师后肃清了李严势力,于第十七集卷土重来,此时司马懿在关中战场也成为最高统帅,双方了无牵挂、放手一搏,诸葛亮耗尽心智筹划了上方谷一役,却功亏一篑,最后在司马懿的坚守不出中,于第二十二集病逝。

经过电视剧编剧的一番巧妙安排,《三国演义》里那些老桥段在《虎啸龙吟》里实现了“旧瓶装新酒”。剧中的四次蜀魏对决,环环相扣,并被放置到了司马家权势崛起的大图景里面。

虽然我们无从知道,历史上的司马懿是否真像电视剧中那样料事如神,但正如学者仇鹿鸣所指出的,司马懿借着对抗诸葛亮的机会掌握魏国军权的确是曹魏政治的一大变局,也是司马懿个人权势扩张的一个重要机遇:“司马懿总陕西之任多年,关中诸将多是其旧部或受其提携,其在关中的人际网络是日后支持司马氏代魏重要的政治筹码。”

关中军队对于司马懿维持权力的重要性,在电视剧里同样有所表露。在全剧的后半段,郭淮和孙礼两人的兵权成了曹爽与司马懿权力斗争的焦点。因此,电视剧还是从一定角度体现出历史上司马懿是如何攫取曹魏权力的。

很有意思的是,虽然《虎啸龙吟》在情节处理上的创新获得了好评,却也遭遇到了一些非议,特别是剧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穿上女装当着病入膏肓的诸葛亮的面,语带戏谑地背诵《出师表》的情节,被一些观众认为有故意贬低诸葛亮的嫌疑。

平心静气来看,虽然我们不必把一部电视剧上升到事关民族精神的高度,但这件事本身确实能引发一点思考,那就是作为晋朝事实上的开创者,千百年来司马懿的历史评价为什么从来无法达到像对诸葛亮的评价那样的高度?

以后事观之,西晋统一局面的转瞬即逝自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诸葛亮身上凝结了更多值得仁人志士追慕效法的优良品质。其行为操守的高洁、待人处事的平允、勉力国事的辛劳,乃至于其对先帝知遇的忠诚、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些品质才是“六出祁山”无法替换的精神底色,它们令诸葛武侯流芳百世、光耀千古。因此无论是在正史、演义还是今日的艺术化的影视作品中,这段故事都被人津津乐道。

陈寿作为晋朝的史官,在撰写《三国志》时奉曹魏为正统,因此在立场之上,他只能评价诸葛亮北伐失败是“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然而,陈寿依旧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诸葛亮的钦佩和赞美。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虽然有悖“天命”大势,但是陈寿仍称之为“大义”。诸葛亮“诋毁”曹魏的文字,陈寿只字未改,收录于史书之中,并评价道:

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虎啸龙吟》的结尾,年老的司马懿最终体悟到的哲理是:(www.xing528.com)

“依依东望,是人心。”[2]

诸葛亮虽然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但是,他赢得了千百年的“人心”。

【编者按】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最后看来,亦算公允。《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镜头,至今看来仍使人垂泪。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感动并激励了无数后人。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兴复汉室”的理想是否还能继续下去?诸葛亮和李严斗争的背后,究竟反映了蜀汉内部什么样的人心冲突?前文所提及的蜀汉内斗,究竟是不是致使蜀汉灭亡的元凶?下篇文章将揭晓答案。

参考文献

史料:

1. [晋]陈寿:《三国志》。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

专著:

1.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

2. 陈玉屏:《魏晋南北朝兵户制度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

3.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论文:

康世荣:《“六出祁山”辨疑》,《陇南文史》第八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