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央帝国的荣耀: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北伐

中央帝国的荣耀: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北伐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如翻看陈寿的《三国志》,很多人或许会发觉,其中有关诸葛亮北伐的记载与印象里的“六出祁山”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最明显的不同莫过于,按照《三国志》的叙述,诸葛亮与魏国间的战事,虽然确实发生过六次,但并非每回都出了祁山。诸葛亮的第二次与第三次北伐实际上构成一场连续性的机动作战。此次作战后,诸葛亮因功官复原职,再度被后主拜为丞相。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以防御战的形式开场的。

中央帝国的荣耀: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北伐

假如翻看陈寿的《三国志》,很多人或许会发觉,其中有关诸葛北伐的记载与印象里的“六出祁山”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最明显的不同莫过于,按照《三国志》的叙述,诸葛亮与魏国间的战事,虽然确实发生过六次,但并非每回都出了祁山。实际上,除了第一次(建兴六年,228年)和第五次(建兴九年)作战,诸葛亮曾率军越过祁山以外,其余四次要么只是在祁山作战不久即告撤兵,要么行军路线就根本没有经过祁山,譬如最后一次(建兴十二年)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展开对峙的军事行动。

当然,“六出祁山”这样的说法既然能约定俗成地流传下来,一定有其理由,也间接说明了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这处地方对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性。若打开地图,仔细观察一下魏蜀双方的主战场——陇右至关中平原的地理形势,就大体能够觉察到这一点。

诸葛亮北伐是以汉中作为前进基地的,其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就是占领洛阳,而要攻占洛阳,就必须先行克复长安潼关等地。可是从汉中出兵拿下长安并不容易。魏、蜀两国之间在国力与军力上的悬殊自不待言,而战场的地理形势也决定了诸葛亮的行动要遭遇不小的阻碍。

“八百里秦川”将汉中与渭水隔绝,如果蜀军要出秦川,就必须想方设法越过这道天然屏障。对诸葛亮来说,看似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秦岭山脉中的各条谷道,当时主要的几条谷道,自东向西,情形如下:[1]

三国时期秦岭地区交通路线

根据上表可知,这几条谷道都存在着环境复杂、路途艰险、运粮不便、缺乏资源、易受抄击等不利因素,不适合大军作战。相反,若选择出祁山,沿秦岭西麓经过陇右,情况就不同了。

从地形上看,出兵陇右,地势平坦,不仅利于作战,而且更便于转运粮草;从资源上看,魏国的陇右六郡天水、南安、陇西、广魏、武都、阴平,地方广大、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祁山之西还出产马匹,皆可为蜀军所用;最后,从战略上看,恰如宋代名臣虞允文所言:“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一旦控制了这个区域便能取得“高屋建瓴”之势,掌握与魏国作战的主动权。

因此,祁山成为诸葛亮北伐势所必争而魏国势所必守的地方。这同时也解释了另一个千古以来聚讼纷纭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始终不愿意采纳魏延分兵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谋,认为此乃“悬危”之举,而坚持要“安从坦道”,出兵祁山?这显然与他认为只有进军陇右,才能确保蜀军多方面的战略优势有关。那么,在正史记载中,诸葛亮历次北伐的作战经过到底如何呢?

诸葛亮北伐前陇右及关中地理形势图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他为此次作战进行了多年准备。更为有利的是,魏国方面对蜀汉的突然进攻没有防范。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一时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全部叛魏附蜀。

为了尽快堵塞陇坻西方隘口,确保后方粮道畅通,诸葛亮又急令蜀军赶赴街亭和柳城,以阻止魏将张郃的军队,但由于先锋马谡的指挥失误,蜀军在街亭之战中大败,诸葛亮不得已下令全军撤退,返回汉中。另一路由赵云、邓芝率领在箕谷与曹真对战的蜀军也同时撤退。天水等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检讨战败的责任,处斩了马谡,并上书自贬三级。

诸葛亮的第二次与第三次北伐实际上构成一场连续性的机动作战。街亭战败后的同年冬,诸葛亮乘魏国大举攻吴的机会,遣师由故道出散关,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西),但由于魏方守将郝昭智勇双全,蜀军顿兵坚城,连攻陈仓二十余日不克,诸葛亮见状只得退军,并乘机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战路线图

诸葛亮第二、第三次北伐作战路线图(www.xing528.com)

在回军途中,诸葛亮派部将陈式攻取武都(郡治下辨县,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郡治阴平县,今甘肃文县西)二郡。武都、阴平扼守入川孔道,既能屏卫汉中,又能作为兵出陇右的前进基地,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建兴七年(229年)春,陈式在围攻下辨时,遭魏将雍州刺史郭淮截击,诸葛亮于是亲自率军在建威迎击郭淮,将其击败,一路追赶至祁山。乘此机会,陈式顺利攻占武都、阴平。此次作战后,诸葛亮因功官复原职,再度被后主拜为丞相

诸葛亮以上几次攻魏之战,魏方的主帅一直是大将军曹真,从曹真的应对方略看,其着力强化关中各主要据点的防御能力,以静制动,阻遏蜀军进犯,虽然魏军在野战中迭遭失败,但毕竟确保了长安不失。魏太和四年(230年),明帝曹叡特加封曹真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为了在朝中树立威信,曹真急谋伐蜀。七月,魏军转守为攻,兵分三路进犯汉中。其中主力曹真军自长安入子午谷,司马懿军自南阳溯汉江西上,张郃军则自斜谷南下。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以防御战的形式开场的。

然而曹真此次发起的军事行动没有收获期待的战果,相反,其主力在行军中途“会大霖雨三十余日”,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战士多有伤亡,军械辎重损失严重。朝中元老重臣杨阜、王肃、华歆等连番向明帝进谏,要求其尽快终止战役。到了九月,明帝下诏令诸军班师。随着魏军撤退,战场主动权又回到了诸葛亮手里,他命魏延、吴懿率轻骑一万,西入羌中,联络羌人,并扰乱魏国后方,二人率军与魏将郭淮、费曜遭遇于阳溪(今甘肃礼县北木树关一带),大破之,得胜而返。

曹真伐蜀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作战路线图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开始于建兴九年(231年)春二月,此时由于曹真病重,经其举荐,由大将军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入长安,全面负责与蜀汉的战事。可见,真实历史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龙虎斗”只发生在建兴九年与建兴十二年这两次的北伐。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循着第一次的路线,进围祁山,且开始试验其新发明的“木牛”,用于后方运输粮草。司马懿在闻知祁山被围后立即率魏军主力前往救援,诸葛亮却避实击虚分兵三万北攻上邽(今甘肃天水),连败上邽守将费曜与前来支援的郭淮。司马懿甫至祁山,惊闻诸葛亮军已往上邽,便又急忙回援,依上邽以东下寨,与诸葛亮军对峙。

由于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在收割上邽之麦后,回军南返。司马懿率魏军尾随其后,当蜀军到达卤城(今甘肃天水与甘谷之间)时,魏军发起进攻,但被诸葛亮击破。此后两军再次陷入对峙,到了秋天,由于后方李严“运粮不继”,诸葛亮被迫撤军,蜀军在木门道设伏,射杀了追击而来的张郃。

自建兴六年至建兴九年,诸葛亮连年攻魏,却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后三年他“休士息民”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开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北伐,此次作战对于蜀汉来说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清代学者王鸣盛说:“一蜀之大,兵多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而这次北伐,诸葛亮是“悉众”而出,也就是说把过去用来防守汉中的预备兵都调出来了,有学者估算总兵力不会低于十万。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作战路线图

诸葛亮在战前又遣使联络东吴,约吴主孙权一同攻魏,使魏国腹背受敌。当年五月,孙权依约分三路伐魏。此次北伐,诸葛亮在行军路线上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小心谨慎,全军直接出斜谷攻入郿县(今陕西眉县东北),并以“流马”运粮。从上述种种迹象可以看出,诸葛亮这次北伐摆出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

司马懿对此次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有准确预判,据《晋书·宣帝纪》记载,他在上邽之战结束后便认为:

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皆挫败而还。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于是司马懿便在关中招徕移民、垦殖荒地、兴修水利,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充分的准备。

蜀军在突入渭水南岸后,司马懿力排众议,连夜率军自渭北渡河至渭南,“背水为垒”,阻断了诸葛亮东进长安之路,诸葛亮于是率军西上武功五丈原结营,与司马懿二十万大军对峙,战局复陷于胶着。自二月至六月,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

据《魏氏春秋》记载,在此期间,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使之出战,给他送去女装;司马懿在接见诸葛亮的使者时,听使者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便感叹道:“亮体毙矣,其能久乎?”而《晋书·宣帝纪》还提及“会有长星坠亮之垒”,这样的不祥之兆似乎预示着诸葛亮的悲剧。八月,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赍志以殁,终年五十四岁,遗令杨仪、姜维秘不发丧,整军后撤。

诸葛亮对第六次北伐的设想其实是打一场长期战争,与司马懿在渭水相持,等于将蜀魏两军的作战前线大范围北移,包括祁山、天水在内的陇西诸地瞬间皆被蜀军所囊括,假以时日皆可成为后方的交通枢纽,这样一来,一直困扰诸葛亮的粮草问题便会无形消弭。同时,在五丈原前线,诸葛亮又“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么早去世,那么魏国是否能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依然在未定之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