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央帝国的时运与霸业:揭秘求才三令为代汉做舆论准备

中央帝国的时运与霸业:揭秘求才三令为代汉做舆论准备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的“求才三令”,以重才不重德的主旨,明白宣告“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为其子曹丕称帝代汉扫清了社会思想上的障碍。曹操的个人形象与《求才令》中赞颂的价值观、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同利用黄老道为自己打造“救世主”的人设一样,曹操颁布《求才令》也是为曹魏代汉做舆论铺垫。

中央帝国的时运与霸业:揭秘求才三令为代汉做舆论准备

汉朝皇帝以孝治天下,自惠帝以后,汉朝皇帝谥号都有“孝”字,曹操偏偏声称“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可以被举荐为官,这不明摆着拆汉家的台吗?东汉以儒生立国,曹操为“阉宦之后”,出身低微,不能代表儒学士族的利益,甚至被后者轻视。曹操要改变东汉以来的国家意识形态,首先要攻破的一处要害就是掌握在儒士手中的道德评判权。东汉王朝能摇而不坠,就是因为王朝的儒学色彩浓厚,能依靠儒家正统观念维持表面的统治。各路枭雄虽然野心勃勃,然而除了“妄人”袁术胆敢称帝以外,稍微明智一些的人,都不敢动摇纲常。像曹操这样的聪明人,自然选择先从意识形态领域进攻,逐步瓦解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

对此,史学大师陈寅恪一针见血地指出:“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位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曹操的“求才三令”,以重才不重德的主旨,明白宣告“士大夫自来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产”,为其子曹丕称帝代汉扫清了社会思想上的障碍

但是,曹操的统治之术与东汉以来儒家士族的发展趋势并不相符,其统治的稳定较大程度上依赖其个人的非凡权术。假若人亡,则难免政息。曹操在东汉末年一手创建的魏王国孕育了后来的曹魏帝国,其子曹丕进行的汉魏禅让,是在曹操建立的基业之上摘取胜利果实。待曹操死后,子孙所做事功无法与其父祖相比,很快被司马家族夺取了江山。

曹操的三道《求才令》,其实是想打破士大夫阶级的精神堡垒,打破他们对选官任官的垄断。只可惜曹操与曹丕死后,曹魏家族的权力逐步被代表豪族利益的司马家族接管了。曹操的真正对手或许不是刘备孙权,而是帮助他治理天下的世家大族。

曹操的个人形象与《求才令》中赞颂的价值观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儒家正统观念被士大夫奉为圭臬的时代,曹操身后也只能作为“正统”的反面存在。尤其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刘备代表的蜀汉被视为正统,曹操父子则以篡汉奸臣的形象流传后世。

近代以后,随着儒家道统的瓦解,史家对曹操的历史评价逐步上升。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其中指出:“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做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郭沫若认为,把曹操当成坏人和奸臣,是受到宋以后所谓正统观念的影响,曹操因此“蒙受了不白之冤”。后来,郭沫若又写《替曹操翻案》一文为其正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翦伯赞也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中指出,曹操的负面形象与正统主义之间有重要关联,“他们是带着正统主义的有色眼镜看曹操,在这种有色眼镜中,曹操只能是一个奸臣”。

对曹操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史学大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章(《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中说:“读史者于曹孟德之使诈使贪,唯议其私人之过失,而不知此实有转移数百年世局之作用,非仅一时一事之关系也。”这段文字也明辨了私德与事功之间的区分,认为曹操的个人作风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重要作用,其间的历史关联自然不可小觑。

【编者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同利用黄老道为自己打造“救世主”的人设一样,曹操颁布《求才令》也是为曹魏代汉做舆论铺垫。但不同的是,宣传道教“黄德”,为曹操聚拢了一部分下层百姓的人心,而颁布《求才令》则是曹操对另一部分“人心”——两汉以来垄断仕途和社会道德价值评判话语权的豪族儒士——的一次挑战。

然而,一个人的才能难以扭转数百年来的历史大势。曹操改变天下的雄图最终人亡政息,代表豪族利益的司马家篡夺了曹魏的权力,而在后世豪族儒士的笔下,曹操成了篡汉奸臣。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悲剧。

那么,在《求才令》的背后,曹操与豪族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激烈斗争?曹操的继承者曹丕为什么没能坚持曹操的信念呢?司马家又是如何篡夺了曹氏基业的呢?下篇文章将揭晓答案。(www.xing528.com)

参考文献

史料:

[晋]陈寿:《三国志》。

专著:

柳春藩:《三国史话》,北京出版社,1981年。

论文

1. 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3期。

2. 柳春新、董惠贤:《〈求才令〉释证》,《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 卫广来:《求才令与汉魏嬗代》,《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4. 许春在:《曹操“唯才是举”是乱世揽才的权宜之计》,《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