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精英文化身份认同

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精英文化身份认同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图4-17《蓝调》图4-18多伦路的街道家具图4-19《丁玲》图4-20《叶圣陶与卖报童》总而言之,在这些代表着小资怀旧生活情趣和城市文化精英怀旧的文化想象的公共空间中,城市公共雕塑并不具有还原历史与重拾历史记忆的公共性纪念功能,而是为了让这些具有刻意“怀旧”倾向的社会群体脱离现实,沉浸在具有美学意味的文化想象当中,并通过这种怀旧想象来达到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标识乃至文化身份“区隔”的公共目的。

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精英文化身份认同

上海的城市空间地理版图当中,存在着一些另类的公共空间,这些空间既不同于外滩这样具有历史文脉传统的空间,又不同于浦东新区这样的国际化空间,同样也与《打电话的少女》《行人》和《候车》等雕塑所在的日常生活空间有着异质的文化属性。它们往往带有一种刻意营造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意象,而经常出入于这些公共空间的社会群体也有着对自身特殊身份的理解和定位。设置在这些空间中的城市公共艺术往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身份意识,辅之以空间意象的营造,帮助他们完成某种适意生活状态的文化想象,并且也令他们在特定的社群生活中达成文化身份的认同。

衡山路这个略带小资怀旧情调的公共空间中有一座名为《蓝调》(图4-17)的户外公共雕塑,塑造了两个怀旧、忧郁的人物形象:手持萨克斯的男子正在自我陶醉地演奏着爵士乐,似乎完全融进了音乐世界当中;而那个倚靠在灯柱上的号手则在独自想着心事,显得有点寂寥而又优雅。这两个略显封闭的人物,既不关心周遭发生的一切,也不与人交流,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在世界当中,“蓝调”的作品主题意象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众所周知,蓝调是西方黑人爵士乐的一种,注重抒发演奏者的个人情感,就如其英文名blues(忧郁)所示,这种音乐总是附着一种忧郁而感伤的基调,当其融入爵士乐那种特有演奏形式技巧的腔调之后,蓝调音乐也就具有了一种浪漫优雅的气质。而且,无论在哪儿,爵士乐似乎都是适合在酒吧和咖啡馆中演奏的音乐,能够提升那里的情调。因此,从这件雕塑所表现的主题意象,到人物神态的落寞寂寥和自我沉醉,到对人物衣着破旧质感的处理所表现出的另类不羁,再到那模糊不清的面部所流露出来的神秘,都准确烘托出了这个空间的不俗和优雅的怀旧氛围,反映了那种小资式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于是,在这件雕塑的映衬下,在这样的空间氛围中,作为西方传统的酒吧、咖啡馆等公共空间原本应有的那种平民化、参与性和众人高谈阔论、互换有无、评议时政的特征与气氛,在这个怀旧的语境和幽雅、柔和的烛光里消散无踪——这样的公共空间在上海特有的文化环境中被适度地改造了,而设置着《蓝调》雕塑的街道空间则成了这些被改造后的室内酒吧、咖啡馆空间向户外的一种延伸,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街道也被渲染上了类似的文化性格与气质。所以,《蓝调》这件雕塑的视觉形象与周围的环境格调就会显得如此的融合无间,就像雕塑的怀旧风格一样,这个空间本身就是怀旧的,到处都能带给人对过去无限的想象。就像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神态举止和面目不清一样,这个空间也充满诗意,令人感觉不真实,因为它游离了这座城市普通的日常生活,构筑起了一个怀旧的美学世界,这样一种空间意象的生成,是在经常出入于此的社会群体成员达成文化共识和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基于相同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而建构起来的。作品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的意义上标识出了这个空间的文化性格和文化脉络。

2006年1月6日虹口区多伦路,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虹口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系列雕塑”全部安装落成。这10位文化名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在多伦路一带居住、生活、活动过,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经过当代著名雕塑家的精心塑造,以富于当代感的人物肖像雕塑的方式,屹立在多伦路。他们分别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瞿秋白冯雪峰、柔石、丁玲、沈尹默、内山完造。

多伦路文化名人系列雕塑都以写实主义的风格和纪念性的形式真实还原了这10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活场景和多伦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原貌,而其创作目的在于整合历史资源,梳理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实现情感互动,从而凝聚一段对中国新文化建设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历史和故事,表达当今城市居民对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尊重。[18]但实际上,就如在这个空间中由许多不同时期仿旧街道家具(图4-18)的反复累加所体现出的年代错置和重叠那样,《丁玲》(图4-19)、《叶圣陶与卖报童》(图4-20)这一类雕塑除了在空间意象上还原了老上海的生活场景之外,在人物娴静而不太具有太多时代色彩的神态举止上反映出来的恰恰是创作者对这段真实历史的经验缺失或记忆缺失,其真正的用意也绝非是要为了真正还原这个空间和这段历史,而是为要在这个空间中创造出一种怀旧、诗意的静谧氛围。

在这种所谓纪念历史文化名人、重拾市民对这段历史和故事的公共记忆的表象之下,雕塑者恰恰是要以刻意营造多伦路这一空间中的文化怀旧氛围,以达成城市文化精英对这段历史和这个空间的怀旧想象,并以提升这个空间的审美价值的方式来促进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正像殷双喜所说的那样,多伦路上的文化名人雕塑是艺术家对城市文化记忆的一种另类叙述,在这些人物雕像的创作中,艺术家为解释这段历史保留了更多自我理解的余地和空间。[19]因而,这种通过雕塑对文化历史的还原也就与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像、龙华烈士陵园中的革命烈士纪念雕塑等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历史传统的纪念意义大相径庭,它们的真实目的在于,在当今城市历史记忆的淡忘和消失如此普遍的情况下,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重新编码,让原本真实的历史与史实成为对“老上海”进行怀旧的一种想象资源,为城市文化精英“时光倒流”式地造访这些空间营造出一番人造的“怀旧”情调。[20]

图4-17 《蓝调》(衡山路青铜雕塑)

(www.xing528.com)

图4-18 多伦路的街道家具(仿日式钟、旧电影海报、仿清代邮筒、老式汽车站牌)

图4-19 《丁玲》

图4-20 《叶圣陶与卖报童》

总而言之,在这些代表着小资怀旧生活情趣和城市文化精英怀旧的文化想象的公共空间中,城市公共雕塑并不具有还原历史与重拾历史记忆的公共性纪念功能,而是为了让这些具有刻意“怀旧”倾向的社会群体脱离现实,沉浸在具有美学意味的文化想象当中,并通过这种怀旧想象来达到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标识乃至文化身份“区隔”的公共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