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立中央集权政权机构与社会老年学:多学科视角

创立中央集权政权机构与社会老年学:多学科视角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秦王朝所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秦王朝的兵权理论上是交给太尉执掌的,太尉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古代中国的一种分权原则。

创立中央集权政权机构与社会老年学:多学科视角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下面我们先看一下秦代国家机构设置的大致情况。

丞相:又分左丞相和右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工作,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古代习称“三公”,“三公”以下设有“九卿”,它们是: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

郎中令:执掌宫廷戍卫大权,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郎为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

太仆: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少府: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宫廷手工业,属于管理皇室私家财富的机构。

治粟内史:负责租税田赋和财政开支。

廷尉:掌管刑罚。

此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

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事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www.xing528.com)

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

詹事:掌管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所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从秦朝的政权机构设置可以看出,为了使国家的军政大权能操纵于一己之手,实行皇帝的个人独裁,同时又要让政府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地运作起来,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秦始皇对如何集权,又如何分权,是颇费了一番苦心的。其中,他对相权、兵权以及司法权,进行了独到的处置。从这里,我们最能看出秦始皇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

丞相,秦时或称相邦、相国,他的职责是“掌丞(丞:帮助,辅佐)天子,助理万机”,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有“百官之首”之称。

秦国的丞相最早出现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虽然此前史籍中有“商鞅相秦”(《汉书·地理志》)一类的记载,但此“相”并非官名,因为商鞅担任的是“左庶长”“大良造”。自秦武王任甘茂、樗里疾分别为左、右丞相以后,丞相才正式在秦国成为官职。

自设丞相以后,秦国的一些国君就将军国大事全部委任于丞相,以至于出现了像魏冉那样擅权的丞相。秦王政刚即位时吕不韦为相国,也是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因此,君权与相权之间既存在着互相依赖的一面,又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皇帝要依靠丞相处理政务,但丞相又最容易侵犯和削弱君权。这一点,虽然君主在丞相设置初期就意识到了,因而设了左、右二相,其目的就是要分散相权,便于国君控制,但以后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法分散相权,还不能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秦始皇为此总结了历史经验,进一步缩小了相权。主要有以下举措:

首先,丞相仅为文官之长,武事由太尉掌管(其实此职未委授任何人)。太尉与丞相地位对等,同由皇帝颁予金印紫绶,即任官时授印,免官时缴印。印及缚印的绶带,因官职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其次,以御史大夫分割相权。列于“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原为秦始皇参照六国官制在统一后所设。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标志是“银印青绶”,但他掌管监察,又参与处理朝政,对丞相起到牵制作用。

最后,用博士侵削相权。秦王朝博士的地位和作用向来为人们所忽视,其实,博士在秦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类似于顾问智囊的人物,经常活动在秦始皇的左右,发表各种议论。由于秦始皇很迷信,他对“通古今”的博士也就格外信赖。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天下初步统一,命令朝臣议帝号时,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与博士商议后才向上回奏(《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焚书”时,博士是唯一有权读禁书的人。因此,博士以其特殊的地位可以谈及各种言论,影响秦始皇,影响朝政,从而在事实上构成了对相权的一种侵削。

秦始皇不仅在官制上制约相权,在平日里也对丞相存在戒心。

秦王朝的兵权理论上是交给太尉执掌的,太尉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人担任过太尉之职,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也从不见太尉出场。战时只听从皇帝的命令,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秦始皇始终亲自控制着兵权,太尉形同虚设。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古代中国的一种分权原则。比如,有人就将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比喻为中国的“三权分立”。不过要注意,这种分散的权力最后又都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权力之下。分权,只是为了让百官公卿通过互相牵制,更好地服务于皇权,也就是为了更好地集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