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岭岛龙王庙祭海的历史背景研究

脊岭岛龙王庙祭海的历史背景研究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滨州市无棣县位于山东最北部,毗邻渤海湾,而无棣县最靠海的镇,即为马山子镇,2012年此地挂牌成立北海经济开发区。《无棣县志》之详异志册中记载了无棣县在历史上经常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大旱、淫雨、风雹、海溢是造成民众流离失所的自然因素。山东无棣地域一方面受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同时民间佛教、道教思想又成为民众摆脱苦难、修道成仙的心灵寄托。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

脊岭岛龙王庙祭海的历史背景研究

滨州市无棣县位于山东最北部,毗邻渤海湾,而无棣县最靠海的镇,即为马山子镇,2012年此地挂牌成立北海经济开发区。这里地广人稀,草木不旺,靠天吃饭,依海晒盐捕捞,有成片的盐碱地和滩涂,史称“苦海盐边”之地。叫“马山子”的土台子本是周边渔民打渔暂居的土丘,人口大多是明代自河北迁移过来的,历史上滨海地区气象无常,民不聊生。

《无棣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记载有清代沾化李呈祥所作《饥民谣》:“旱既甚,不得雨。上是天,下是土。榆树皮,杜树叶。棉花籽,和糠屑,有一顿,没一顿。喉正疼,头又晕。怀中儿无乳,哺掷道旁犹回顾。男为佣女为婢,数升糠半张纸。拆却屋露天宿,几架梁一餐粥。牛倒栏猪倒圈,鸡犬亡烟火断。东村出西村入,井泉干井旁泣。饿且死敢一言,闻救荒荷新恩。米价贱已屡年,完公税急办钱。贱时粜贵时籴,自家粮他人吃,晚纳粮有赦免,早纳粮没饭碗,民之哀,民之灾。民之活,甘雨来。”农业社会对雨水甘霖渴望使人们无可奈何中,情不自禁祈求上苍拯救。《无棣县志》之详异志册中记载了无棣县在历史上经常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大旱、淫雨、风雹、海溢是造成民众流离失所的自然因素。其中天时方面,异象频出,自汉、魏、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特别是清代)灾害连番不断,从清世祖始至民国,久旱、地震、决堤是常有的事。

仅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天象异常就数不胜数:“清德宗光绪元年大旱;二年旱;三年旱;七年夏五月彗星见;九年冬十一月太白书见;十五年秋东南方蚩尤旗见;二十一年春二月雨雪;二十四年秋八月妖风拔木;二十七年夏六月淫雨七日;三十四年春正月有九晕如环绕日;宣统元年春三月月晕,二环西南缺一角。二年夏四月彗星见;三年春二月有火球大如斗,自西北至东南隐隐有雷声;冬十二月,有大星自西南陨于东北有雷声;民国二年夏历秋九月,有白晕如城在西方;四年冬十二月夜有火光,光灭有声如雷;六年冬十月五日双珥有数晕如日相荡;秋七月妖风坏屋拔木;九年夏旱焦禾稼,至秋八月始雨;十年春正月朔数晕如日相斗;秋淫雨害稼;冬十月五星联珠;十二年夏旱,秋淫雨伤稼;十三年夏四月雨雹;秋大旱;七月雨雹。”

地害方面也非常可怕:“文宗太和二年河水溢;宋真宗乾元元年无棣海潮溢坏公私庐舍,溺死者甚众;元世祖至元元年滨棣大水;成宗大德五年夏六月,棣州大水;仁宗延祐七年,夏六月棣州大水;泰定帝泰定三年春正月棣州大水;顺帝至正六年春二月山东地震七日;七年春二月棣州地震,有声如雷;十六年秋八月,山东大水;冬十一月地震;十八年夏五月,山东地震;二十六年秋八月,大清河决滨棣,居民漂溺几尽;二十七年夏五月山东地震;明宪宗成化七年秋九月海溢;武宗正德六年冬十一月地震,汛溢邑东境至十二年屡溢,浸没室庐,田禾无算;十四年夏五月,四日地震,裂黑水涌出,大觉寺塔圯其半,数日屡震;夏六月,黄河水溢浸入境;十五年秋七月,横水大至淹没室庐无算;十六年夏六月,大水围城坏室庐;十八年大水;民国六年夏历秋八月,鬲津河水溢;十年秋九月十三日地震十四日又震;十一年夏六月,黄河水溢浸入东境。”

多灾多难的旧时代,沿海人民在遭受天灾地害侵害的同时,还经受着蝗灾、瘟疫、流寇、赋税等多重苦难与压迫。《无棣县志》有言:“天时河海漫溢,山川动摇之害则系之地异;夫役与作盗贼,兵火饥馑,疠疫赈救捐除之等,则系之人事;草木禽兽鱼虫之变,则系之物征”。清张克家所撰文《拟上以山东大旱全蠲本年租税随发银六万两,量六万石遣官分赈被灾州县谢表》中提到大旱之年,民生之艰难,政府免租税并发银粮之事。“丹陛轸民艰,大布云雷均海岱,青郊迓帝惠移来,珠玉出蓬瀛民生,与国用相需损上,乃以益下大号与王居,并涣挹彼,可以注兹恩沾有本之仁,戴切无疆之恤。”(www.xing528.com)

齐鲁之地受孔孟儒学及阳明心学之滋养深重,骨子里有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存在。山东无棣地域一方面受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同时民间佛教道教思想又成为民众摆脱苦难、修道成仙的心灵寄托。道家思想转向出世,希望通过修行成仙得道,“道家崇尚自在自为的‘道’的境界,在工艺技巧上主张‘技近乎道’。”“对长生不老的神秘主义的探索,却偏偏引发了一系列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借助道家思想内核而诞生的道教,很快演变成具有政治取向的组织,为笼络教众,而故意神化道家神秘主义探索成果,画符念咒,斋忏蘸仪,宣称具有降妖伏魔的能力。”“在奇异现象不能得到科学解释的古代社会,万物有灵的意识始终占据着人们的意识空间。福瑞与灾祸、长寿与夭折、疾病与健硕等都与神灵鬼怪附会在一起,与儒教采取的回避态度相比,道教往往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试图在驱灾避难上有所作为,这就决定其在法器的创造和使用上不断拓展,种类趋于丰富。”[2]寺庙、道观的建造,香火绵延,也说明了人们对佛道信仰的虔诚皈依

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楮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龙王是自然崇拜的产物,龙王主管兴云布雨,为人消灭旱涝和灾难,龙王治水自然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龙是海中生物的化身,拥“九似”而非人间的存在,众鳞虫之长,隐现自如,有通天入海之能。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中有关于龙的来历描述:“龙是现今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因为太极(以地球智慧为中心的太阳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为保护太极生灵的神明。龙神的另一使命是保护太极生灵存在的环境不至于毁灭。具有孕育阴阳,转化运用五行的能力。”每当天旱不雨,庄稼歉收时,或海浪翻滚,无法出海,或连降大雨,冲垮大坝,当人们面对天灾无能力面对的时候,他们信仰的救赎就是龙王。当年笔者父母因工作分配到此地,在笔者未出生前,父亲每年都会去潮河大坝上“抗潮抢险”。据父亲回忆,1989、1990两年间因为大雨冲垮潮河大坝,整个岔尖村民全部迁出来了。如此紧张的情况让笔者在若干年后回忆时尚且惊慌,当时手足无措的人们对龙王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在广袤的渤海湾畔,自古以来就有“二月二”祭祀海神龙王的传统风俗。据《无棣县志》载:大沽河铺,在鬲津河入海口岸上,距城一百五十里,铺东有龙王庙,基高四丈许,建灯台,清光绪二十九年,宁波人参玉峰,邑人吴汝珍捐资重修。即1903年时就有人在埕口镇大口河重修过龙王庙,并留下了一块写有“寰海安澜”的牌匾。可见祭海习俗由来已久。北海在2002年以前叫作马山子镇,与埕口镇毗连同为渤海湾港口重镇。但埕口镇从前主要是商埠码头,集装分销之地,至民国时期,由于津鬲铁路的开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把控海防,这个商埠日渐萧条,1949年后恢复过码头航运,滨州传媒网《“寰海安澜”牌匾:古渔港的繁华印痕》曾报道了埕口码头的兴衰:“1956年,由于漳卫新河河道淤浅,船只受阻,无棣海上航线改以傅家堡子为起点,埕口码头的海运业也就此终结。如今,古时埕口码头的踪迹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望无际的盐田、虾池、苇滩。古时繁华,已成往昔。”

而位于马山子镇的北海人自古就有耕海牧渔和祭海活动的传统,来往的商船、出海的渔船也会到龙王庙拜祭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晚清时期,山东频繁遭遇严重旱灾,人们就到脊岭岛求雨,连年应验,于是众人就在老渔民的带领下,集资修建了龙王庙。旧时沿海就有土坯盖成的龙王庙,但随着海潮侵蚀、渔村内迁,纷纷破败损毁。海拔较高的脊岭岛却从未被淹没,飘摇在渤海湾的滨州渔民就将该岛视作回家的方向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龙王庙慢慢地破败了。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为了顺延崇尚龙王、祈福平安的风俗习惯,2007年,龙王庙在脊岭岛这个渔民“圣地”落成。此后每年“龙抬头”的日子,附近各村居民就齐聚脊岭岛,龙王庙重新成为渔民、盐民祭海、拜祀的重要活动场所。脊岭岛龙王庙在今天以焕然一新的面目重新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