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东渔民的赴水习俗及象山祭海活动

浙东渔民的赴水习俗及象山祭海活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渔民俗称此举为“赴水”。渔村领导不但给产量最高的船老大发奖金,还要奖一面镶着金黄丝穗的大红锦旗。渔民“开洋”“谢洋”仪式是浙东地区渔民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在长期耕海牧鱼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象山祭海”是象山渔民传统民间海事活动和海事生活积累的心理产物。

浙东渔民的赴水习俗及象山祭海活动

(1)造新渔船

渔民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渔船,所以浙东渔民群众尊称渔船为“木头”。旧时造船很隆重、讲究。大木师傅破木选料要请阴阳先生择良辰吉日,还要用三牲福礼敬请天地神。船主要向大木师傅敬酒送“银包钿”。在船的龙骨定位时,要披红挂彩。船主很看重装淡水的舱,俗称“船灵魂”。一般在“水舱”梁头合龙处要内衬银洋,钱拮据的则往往衬铜钱。造船的最后一道工序叫“定彩”,就是在船头的外墙板装上一只“船眼睛”,称为“独眼龙头”。两只船拼对生产的,就称为“独眼对”。后来,又发展到装上一对“船眼睛”。其意是祈求“船眼睛”能避礁过险带来平安,汛汛丰收。装船眼睛也要择定吉利时辰,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用五色彩条扎于“银钉”,并用红布蒙住船眼,俗称“封眼”。待到新船下水出海时,再由造船的大木师傅恭恭敬敬地揭去封在“船眼睛”上的大红布,俗称“启眼”。下水前,船头涂红、黑、白三色,与船尾各插1.2丈高的红旗,上书“天上圣母娘娘”,并用红、黄、蓝、白、黑各色布匹披挂船身。船头书写“虎口出银牙”,桅杆顶书写“大将军八面威风”,船舵上书写“万军主帅”,船尾书“顺风相送”或“顺风得利”。渔船造好后要择吉日良辰下水,渔民敲锣打鼓焚香放爆竹欢送,船主要站在船头上抛馒头,抛得越高越吉利。渔民俗称此举为“赴水”。

(2)渔船出海

一年鱼汛期分起水、头水、二水、三水共四次,出海日逢双不逢单(农历)。鱼汛期到,渔民要出海捕捞,俗称“开洋”。宁波地区每水出海前要敬神,由船老大对神许愿,如能“抲第一对”,即产量最高,就许诺以做戏还愿。逢大对船出海,则先在“龙王堂”演戏敬龙王,后请菩萨下船。渔民更衣沐浴,手捧香袋,袋面书“天上圣母娘娘”敲锣伴行,锣声共十三下到船,钉香袋于舱内,再邀亲友上船吃酒。出海时鞭炮齐鸣,下网前要烧金箔,用黄糖水遍洒船身和渔民身体,并用盐掺米撒向网和海面,以示干净。若捕捞不顺利,再撒盐、米于海上,点燃稻草,挥布于船四周以驱邪。抲上第一条大黄鱼,先供船上菩萨,供毕,老大吃黄鱼头,众人分吃鱼身。渔民视捕到鳍鱼为不吉,即斩其头。

旧时每年第一次“开洋”时,舟山地区渔民在一汛开始时要供祭鬼神。渔民把一杯酒、少许碎肉抛入海中叫“行文书”,又称“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一路平安。一汛结束后还要用猪头等祭品谢龙王,俗称“谢洋”。舟山地区一些岛上的渔民每季第一次出海要避开农历初八和二十三。这是因为他们深信“初八、二十三,神仙出门背空篮”。

现今,朱家尖岛上的漳州渔村在年终鱼汛结束时,也要评出产量最高的渔船。渔村领导不但给产量最高的船老大发奖金,还要奖一面镶着金黄丝穗的大红锦旗。锦旗高挂在桅杆上,俗称“帅旗”。

(3)海祭习俗

出海打鱼及打鱼归来,渔民们不会忘记生养他们的大海,他们要举行“开洋”“谢洋”仪式。渔民“开洋”“谢洋”仪式是浙东地区渔民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在长期耕海牧鱼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礼俗》记载:“居民习于风涛,自耕读外,多出洋捕鱼。其俗当出洋时,择吉飨神。方舟为台,置牲醴于其中,船主到庙迎神,鸣锣前导;返则船上复鸣锣以接之,乃率船伙罗拜焉。曾入产房者,摈不得与。即置神位于船中,遇风暴则祷告乞灵。平日渔船,妇女相戒不敢登,其诚敬如此。”

旧时,嵊泗枸杞一带有“七月半祭海神”的习俗。这一天,渔民们用“三牲福礼”和香烛、金箔到海边礁岩上供祭海神爷。要请念伴(又叫“道士”)打醮,规模较大。传说中海神爷是镇海一位斩海蛇的安知县,祭他是为祈求他斩尽海蛇保佑渔民出海打鱼平安无事。

舟山本岛及附近小岛上的渔民爱在海船后舱设一间专供“船关菩萨”的神龛,又叫“圣堂舱”。大对船、背对船上一般供奉男菩萨。一说男菩萨是三国时的关云长,所以又叫“船关老爷”;二说男菩萨为鲁班,因鲁班是造船的祖师爷;三说男菩萨是杨甫老大,因杨甫老大是岑港老白龙的化身,曾帮一位捕鱼寡妇发了财,渔民供他是求汛汛丰收。而金塘的溜网船和枸杞一带小对船上习惯供奉的是女菩萨——“圣姑娘娘”。一说圣姑娘娘是指宋朝的寇承女;二说圣姑娘娘是指顺风娘娘,祭她可以保海上平安;三说圣姑娘娘是指“九天玄女娘娘”。

在“船关老爷”旁有两个用木头雕刻的神像,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祭之以佑出海顺风,丰收而归。大对船、背对船的渔民出海捕捞前,要酬祈“船关老爷”。近洋张网的船在立夏、端午、重阳三个节日时,要到张网桁地祭祈。每次要用全猪头、全鸭、全鱼供奉“船关老爷”。供过后,由船老大首先割猪鼻尖上一块肉,抛入海中,敬奉海神,然后大家才能分食。

旧时,渔民出海打鱼前习惯点烛、烧香。这既可以祈求海神爷,又可以测试风力、风向。如若烛火被风吹熄灭,就说明风大,不可开船;如若烛火被风吹斜,这表明船可以出航。船出航后,船老大即在船舱中点起三支清香。这不但可以辨别风向的变化,还能计算航程的时辰。

祭海仪式是浙江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民间祭祀行为,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参与性在浙江沿海诸多习俗中独具特色,在我国东部沿海民俗中也具有明显的共通性。根据《象山东门岛志》记载和当地老渔民回忆,“象山祭海”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象山祭海”是象山渔民传统民间海事活动和海事生活积累的心理产物。过去由于运载、生产、通信等工具的落后,也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渔民们认为多变的自然现象是由上天和神灵控制的,尤其是海边生活和海上作业的不稳定性,船上渔民经常处于危险之中,岸上亲人也因此经常处于担惊受怕之中,对神的敬仰和对鬼的畏惧成为渔民的心理定势,所以,乞求神灵保佑成为他们唯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于是就有了“拜船龙”“出洋节”“谢洋节”“祭小海”“太平节”等民间祭祀活动。

象山祭海仪式[2]

(4)抢险救灾

旧时因科学不发达,生产工具落后,抗自然灾害的力量弱,所以渔船在海上遇险是常事。如同嵊山的渔民所唱“小对船,啊呀船,‘啊呀’一声翻了船”“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无风摇煞,有风吓煞”。渔船如若在海上遇到大鲨鱼、大鲸鱼时,舟山的渔民一面向海中撒米,一面将一只三角小旗丢入海中,嘴里要不停地念经,祈求菩萨保佑,还要对天发誓许愿。相传是因为鲨鱼、鲸鱼“赶考”,途中迷了路,浮出海面前来问信。渔民撒米、丢旗的目的是为它们引路,避免船被它们撞翻。浙东渔民具有高度的抢险救灾意识。旧时如若渔船在海上碰到触礁、漏水等海损事故时,适逢白天,遇难渔民首先在船头显眼处倒挂一把扫帚,然后在桅杆顶端挂起破衣一件。黑夜,则点起火把敲打脸盆、铁锅以声音、灯光吸引过路渔船的注意,帮助救险。凡见此信号的船,均全力救援。当救护船靠近遇险船只时,先抛缆绳救人,再带拖船。遇险船上的人员在跳上救护船前先要把鞋子、柴爿丢过去,然后人才能跳,以示避邪。如若有人落水,不论其来自何方,当救不辞。如遇浮尸是仰面女尸或伏面男尸,不能马上捞起,一定要等海浪将其翻过身后才能打捞。捞尸时,要用镶着边的篷布蒙住船眼睛,以避晦气。为了图吉利避晦气,不可讲“捞尸”而叫“捞元宝”。

(5)渔区称谓

渔船上的人员,根据其作业船型号、捕捞特点、生产习惯而有不同的称谓。不同称谓的人属不同等级。等级十分森严,分工也十分明确。各种作业船上的船老大均是一船之长。船上的事,无论巨细均由船老大主管。船老大往往在群众中有威信,熟悉、掌握鱼群回游规律。有的船老大本人就是船主,有的则是被雇用的。大捕船上的人员有老大、头手、扳桨等之分;对网船上有老大、多人、出网、出袋、拖下纲、扳二桨、扳三桨、抛头锚等之分;张网船有头舱人(老大)、二舱人之分。渔区有船又有网的人雇用渔工生产的生产关系叫“长元制”。自己不下海、全靠雇用渔工的船主叫“长元”,被雇用的渔工叫“伙计”,也叫“吃包袱饭”。自己既是船主又下海参加劳作的叫“老大”。船上还有一些十岁左右的穷苦人家的男孩子,叫“包囝”,他们受雇于“长元”,干些下海扳桨、洗舱、上岸加工鱼货等杂活,生活极苦。

(6)渔具俗称

渔船上各种配置和工具都有俗称。一般称帆为“篷”。大船上根据篷的大小与用处分头篷、二篷、三篷。小船仅有一篷。三角形镶犬齿边的篷为“镶边”。用来扯篷的大木柱叫“桅杆”。大船上那根最大最粗的用来扯头篷的称为“大桅”,其余扯二篷、三篷的是“二桅”。小船仅有“一桅”。当渔船遇到大风暴时,就立即放倒桅杆,以减少危险。平时桅杆也可以帮助起网,减轻起网的劳动强度。桅杆顶上还挂有小旗一面,红色哨灯一只,小旗用来测风向,俗称“鳌色旗”,红色哨灯用以作夜航信号,俗称“桅灯”。

渔民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教,就用十二生肖套称船上的各种工具。如船头横档突出的齿(起落锚的导向槽)叫“龙桠头”,船头上用以轧锚链的插销称为“老虎轧”,用以固定桅杆的插销叫“老鼠伏”,固定风帆方向的插销叫“羊角伏”,老大掌舵的舱面叫“后(猴)八尺”,露出水面的舵杆叫“雄鸡头”,升降篷帆用的滑轮叫“钩(狗)螺”,穿联篷帆与缭绳的滑轮称“篷纽(牛)子”,连接篷帆用于撑风的活络竹圈叫“蛇脱壳”,横放桅杆用的木架子叫“马鞍子”,桅杆下堆放篷索的舱面叫“土(兔)地堂”,固定摇橹的木柱子叫“橹鸣嘴(猪)”。

(7)渔民忌讳

长期出海打鱼,宁波的渔民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禁忌。在渔船上,不许双脚荡在船舷外,以免“水鬼”拉脚;不许把头搁在膝盖上,手捧双脚,因这种姿势像在哭,不吉利;不许在船上吹口哨,因吹口哨会“招风引浪”;不许拍手示意打招呼,因为拍手意味着两手空中,无鱼可抲;不可用大土箕等不干净的东西装鱼。不可用脚踢黄鱼;不许在“龙头下”(船头)撒尿;不许船靠岸时高喊“来了”“到了”之类的话,这样会把“野鬼引上岸”;不许家有红、白事未满月的人下船生产,在家里办过白事后要上船捕鱼的渔民,须带着红烛和金箔到船上焚烧、以免把晦气带上船;不许妇女上渔船,尤其忌讳妇女跨过“龙头下”,认为女人上船会冲犯“船神”;在船上睡觉不可俯着睡;碗不可覆盖,筷子称“撑篙”,不可搁在碗上;上新网时要产妇来拼头网(即第一、二两片网的拼合),以兆“会生”“会发”;晒网时,绲绳不准妇女跨过;乘船的人数不能是七男一女,因为七男一女与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的人数一样,渔民认为不祥,如果实在避不过,船老大会大声说:“今天有九个人上船。”

语言表达方面,渔民也有一定的禁忌。船上不能讲“碰石岩”“碰秃横(石崖)”等不吉利的话。话含不吉利的谐音土话都要改称,如宁波话“猪”与“输”谐音,因此,猪头称“利市”,猪耳朵叫“顺风耳”。“石”“舌”与“蚀”字谐音,所以渔民把石浦叫“赚浦”,小石浦叫“小赚浦”,舌头叫“赚头”,食罩叫“照罩”。船上不可说不吉利的话,说话不可说“倒”“翻”“没有”等词,更忌做倒、翻等动作。倒掉称“卖掉”,“翻个面”叫“转个堂”,“没有”说成“满发”。

船上吃饭也有一套规矩。开饭时,先要搛几粒米饭撒向海中,以敬鬼神,然后才能进膳,这叫“结缘”;酒杯和羹匙不可反着放,意忌“翻”船;吃鱼要先吃头,意即“一头顺风”;盘中的鱼不可翻身,因为鱼翻身即隐示“翻船”;吃鱼的时候,不能先挖眼睛吃:在船上吃鱼,若整条的全鱼,要先把上面吃后,再吃下面,不能说“翻过来”,而应说“扳过来”。船上餐具也都有风趣的称谓,筷子叫“撑篙”,羹匙叫“掏篰”,菜桶叫“羹搭”,饭镬叫“锅子”。在小钓船上吃饭时忌讳说“不吃”,因为渔民担心鱼不吃饵料不上钩。

宁波渔民还有测乌贼年成的习俗。渔民俗以正月十四夜的阴晴预测本年的乌贼的多寡,以阴兆乌贼多。俗有“正月十四暗,乌贼爬上岸;正月十四亮,乌贼装装样”之谚语。

宁波老话里有很多有关鱼汛和品尝鱼鲜的谚语或顺口溜,易懂易记,富有知识性和指导性。如:

上山一蓬烟,下海一餐鲜,摸鱼虾打邪意,上山砍柴牢主意。

春发作,夏财主,秋落魄。(www.xing528.com)

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

上山怕虎,落海怕雾。

潮水涨,张家老侬晒白鲞;潮水落,张家老侬偷鸡吃。

会抲抲一万,勿会抲抲一篮。

湿网燥箍箩,老婆眼白多。

老大弗识潮,伙计有得摇。

小黄鱼抲来,大黄鱼叫来,乌贼摇来,带鱼靠冻来。

带鱼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

雷响惊蛰前,夜里捕鱼日过鲜。

清明叫,谷雨跳。

小满到,黄鱼叫。

三月清明节,乌贼呒处叠。

乌贼北边生,南边养,养大再到北边来剖鲞。

四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摇。

立夏东南风,乌贼冲冲动。

立夏百客齐,夏至鱼头散。

黄鱼头大,鳓鱼刺多。

墨鱼黑,带鱼白,鳓鱼肚皮像刀割。

大潮捕黄鱼,小潮捕鳓鱼。

五月车三鲍鱼会,日里勿会夜里会。

退潮泥螺,涨潮蟹。

大水狮螺,小水虾。

三月三,黄螺爬上滩。

七月八月,青蟹换壳。

秋风起,蟹脚痒。

鱼随潮,蟹随暴[3]

……

这些民间谚语既有有关鱼汛、海鲜食用的知识,也有人生哲理,还有为人处世的信条,都是一代又一代宁波渔民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