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述历史研究:记忆与真实性

口述历史研究:记忆与真实性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述史学术概念的出现与口述史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历史记忆真实、口述真实、书写真实与历史真实,它们之间的制约因素和相互关联构成口述史记忆研究的关键。该文立足于口述史,旨在探讨口述史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的相关问题。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基础,发掘历史记忆是口述史的主要工作。作为各有所长的研究者们应客观、学术地呈现历史的“真实”,为历史补遗、为文化记忆发掘提供学理性线索与方法。

口述历史研究:记忆与真实性

朱真真[1]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摘要 口述史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是记录人类历史的最早表现形式,其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口述史学术概念的出现与口述史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历史记忆真实、口述真实、书写真实与历史真实,它们之间的制约因素和相互关联构成口述史记忆研究的关键。该文立足于口述史,旨在探讨口述史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口述史 记忆 文本叙述 时空环境(www.xing528.com)

在历史的分层体系中,下层社会群体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这是越来越多关注社会底层的学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贺萧在其《记忆的性别》[2]与《危险的愉悦》[3]这两部著作中,运用“声音考古”的工作方法,在各种档案、文本与口述历史中精心地挖掘并建构关于底层社会的历史,他用自己扎实的研究,对“底层群体不能说话”的这一著名论断进行了无声的回应,[4]这一论断是美国籍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5]在“Can the Subaltern Speak?”中所提出的。随着新史学理念的传播,其视野中包含的是以普通人日常生活和记忆为基础的口述史。

在贺萧著作中,作者主要采用口述的访谈方式来探索、采集、归纳整理与保存口述者(当事人、亲历者、见证者、受访者、整理者等,在本文中统称为“口述者”)亲身经历的史实。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基础,发掘历史记忆是口述史的主要工作。因此,口述历史的核心问题便是对历史记忆的发掘。口述者因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因素的影响,所口述的历史包含真实与想象的成分,不仅难以还原客观历史,而且还杂糅主观成分。故贺萧也在书中序言部分开诚布公地告知读者:这些记录“虽称不上是对20世纪晚期至今上海娼妓生活的想象性重构,但却又甚于想象性重构。说算不上是想象性重构,是因为娼妓同其他所有下层群体一样,并没有记载自己的生活。”[6]在底层群体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这一问题上,研究者并不是只能袖手旁观。将口述材料作为对底层群众的声音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其问题所在:“口述历史正在进入想象、选择性记忆、事后虚饰和完全主观的世界……它将把我们引向何处?那不是历史,而是神话。”[7]雅克·勒高夫在《历史与记忆》中指出:“历史学家应主动出来解释记忆和忘却,对其进行深究,以使之成为一门学问。”[8]记忆问题在历史层面的真实性何以成为口述历史中无法规避的核心问题?口述者所言的记忆是否可靠?口述历史能否给历史以“真实”?历史记忆为何会出现扭曲的现象,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历史记忆的呈现?如何看待口述文本真实、历史叙述真实、历史记忆真实与客观的历史真相之间的复杂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作为各有所长的研究者们应客观、学术地呈现历史的“真实”,为历史补遗、为文化记忆发掘提供学理性线索与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