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型区域在高校发展中的研究成果

学习型区域在高校发展中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而Hassink批判此种观点,他的文章很可能是目前对于学习型区域最复杂的理论探讨。Hassink为学习型区域明确的下了一个定义,并给出了成熟的理论基础。Hassink认为学习型区域是为区域创新政策确立的概念。与Hassink的观点形成对照的是,当今的研究没有将学习型区域专门的与区域创新政策相联系。通过将区域制度置于分析之中,区域政府失去了Hassink为它们保留的中心地位。总之,现在的文献对学习型区域的定义进行了比Hassink更广泛的研究。

学习型区域在高校发展中的研究成果

学习型区域的定义最早见于Richard Florida发表在《未来》杂志的《迈向学习型区域》一文。他在该文中指出:“在全球化和知识资本化新时代下,区域正成为知识创造和学习的焦点,区域构建经济优势主要通过收集和储备知识和观念,提供有利于知识、创意和学习流动的基础性环境或基础设施。”[6]Boekema认为学习型区域不是理论,而是一种范式,提出学习型区域的内涵过于丰富而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7]而Hassink批判此种观点,他的文章很可能是目前对于学习型区域最复杂的理论探讨。Hassink为学习型区域明确的下了一个定义,并给出了成熟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尽管我承认为学习型区域给出一个过于狭窄的定义可能是一种错误,学习型区域的实践距理想相距甚远,给它的定义可能不能应付其持续变革的需要……在我看来,学习型区域可以定义为与创新相关的区域主体依据一定的政策原则,紧密而有机相互联系的区域创新战略”。

Hassink认为学习型区域是为区域创新政策确立的概念。他将学习型区域作为一种区域创新政策将其概念化。Hassink指出学习型区域:“谨慎协调职业人员的供需;为组织学习开发框架体系;谨慎鉴定区域中的资源;跨部门和跨政府职能开发协调机制;为知识社会建立教育和科研的基础设施。”[8]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型区域的本质是将创新和学习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以上要点在现在的许多文献中都有重点提及。与Hassink的观点形成对照的是,当今的研究没有将学习型区域专门的与区域创新政策相联系。将学习型区域与区域创新政策联系的观点有三个问题:首先,成功的区域创新政策需要区域具有有效的创新网络。Cooke指出:“区域内网络必须在系列企业,私有及公共机构中运行……给创新活动造成影响。”[9]Cooke提出更宽泛的区域创新观点,重点不仅放在区域创新政策,还总体上关注“区域创新系统”。这种思想不仅考察区域创新结构以及区域创新政策,而且研究区域的制度条件诸如法律、实践、规则、习惯、传统、风俗以及与创新有关的惯例。影响区域学习的远不止区域创新政策。其次,与上述相关的是,区域政府并非是唯一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起人。通过将区域制度置于分析之中,区域政府失去了Hassink为它们保留的中心地位。许多主体如高校、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区域政府影响区域学习,只有在高校知识权威的引领下,它们之间积极互动学习才能实现最大利益。仅仅根据区域创新政策研究学习型区域会导致除了区域政府,其他区域主体作用理论的弱化。最后,界定“一套政策原则”发展静止的理论,会导致不能抓住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动力。

总之,现在的文献对学习型区域的定义进行了比Hassink更广泛的研究。尽管上述许多观点可以在Hassink的文章中找到,他的方向和当今的研究有所不同。在他的论述当中,学习型区域没有政府的参与不能存在,然而,在当今的文献中,没有政府的参与,它仍可以存在。学习型区域不仅仅存在于区域创新政策之中,而且它是一种制度配置不必需(但大多数情况需要)区域政府。学习型区域作为一种制度配置,促进区域主体之间的学习。学习型区域在空间范畴上与主体的经济空间而不是行政地域相联系。与区域创新政策相比,学习型区域更多的与区域主体的创新战略和区域制度背景促进区域主体之间知识交流的方式相关。换句话说,学习型区域与区域主体间建立创新网络相关。从当今文献的观点,问题不是如何界定学习型区域,而是将区域学习过程中区域主体的作用和区域学习本身的过程概念化。由于区域学习的动力和制度背景因区域不同而不同,有必要阐述具有个性的学习型区域范式。学习型区域研究主体间的知识生产,而这些主体包括高校、企业和其他主体。它们应用区域的制度和属性,比如社会资本,劳动力和知识结构等;它们运用区域创新政策。这些主题内在联系并相互促进。仅仅考虑相关不同层次的分析,都很难为学习型区域总结出唯一的理论。单一的理论可以支持部分问题而忽略掉其他部分,这样就不能全面的分析复杂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本书所持的学习型区域概念,是以高校为核心,互动学习为纽带,协同地理相邻的,以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为代表的其他组织,持续创新的发展范式。研究学习型区域的目的是理解和解释区域学习的过程。这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社会的观点看学习,学习型区域概念关注组织知识生产的过程,必须考虑这个过程的空间维度。也就是说,学习型区域概念强调空间相邻性可以促进学习和不同主体之间知识的交流。Storper认为,“空间相邻可以促进学习过程,因为隐性知识的产生和交流需要面对面的沟通,长距离很难进行转移”[10]。另一方面,学习型区域概念关注区域创新网络和它们的制度植根性。这就是说,理解学习型区域概念必须解释区域主体协作知识生产和创新以及某个区域的属性(如社会资本、区域知识基础设施等)如何影响学习过程。理解学习型区域的关键是在高校引领下,其他区域主体协作创新的学习战略和学习过程的概念化以及区域的制度属性对上述产生影响的方式。为了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学习型区域理论必须运用许多不同的理论,比如,创新理论、网络理论以及区域发展理论。本书将学习型区域作为一种范式,探讨高校发挥知识权威的领导力,通过空间、学习、网络促进创新。(www.xing528.com)

学习型区域是由多种系统单元组成的,空间上包括任何地域,包括学习型省份、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跨行政单位学习型地区、科技园区等,每一种学习型区域是以区域内的各种学习型组织为要素单元的。这些学习型组织在区域内建立了一种关系网络,每个组织之间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网络型的区域结构。组织学习是学习型区域的关键。组织学习以个体学习为基础,是通过组织内部的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组织间的交互学习,增加组织的知识存量。组织以学习为纽带共享知识,协同创新,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合力。其基本特征如下:

首先,本书论述的学习型区域以区域创新为主要目标。学习本身不是学习型区域的最终目标,建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才是创建学习型区域的主要目标。知识、创新和学习是学习型区域的基本要素。区域学习的对象是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是目的,而学习则是手段。创新要求学习是全面的学习,即学、思、用并重。学习和创新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创新既是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的结果,又是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型区域的组织学习使区域内不同学习团队、学习团队内的不同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学习链,使学、思、用三者糅合于区域组织运行的始终,从而在学习型区域内部构成了一个无形的,但无处不在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系统。

其次,学习型区域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根本动力。学习型区域内部的交易成本是非常低廉的。区域内组织间相互作用是在市场竞争和现有制度框架下形成的,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反映了市场关系,而且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内涵。区域内部统一的学习文化使得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的摩擦减少、沟通成本得以降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更加快速有效。通过学习型区域的创建,区域内部形成了丰厚的人力资本、组织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资本形态的丰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创建学习型区域的根本动力所在。

最后,学习型区域以互动学习为基本标志。学习型区域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力的学习系统、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系统、一个具有较强发展力的生产系统、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竞争系统。学习型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各个区域主体之间相互交流和协作,克服了空间距离成本,使区域内知识转移和创新得以实现,使得区域内以学习为纽带形成产业的集聚和人才的集聚。学习型区域学习以组织学习为基础,参与区域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之间通过互动学习获取、共享和应用知识,形成社会资本,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