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壶里春秋:杜佑通典中的食货和礼教》

《壶里春秋:杜佑通典中的食货和礼教》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佑的《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确属首创。同样,杜佑明知所谓“教化堕”即统治秩序被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兼并造成的百姓困穷,但他提出的办法也只能是加强镇压。《通典》编纂体系存在的矛盾,反映杜佑思想体系的症结所在。所以,作为治国法典,杜佑的设计无疑属于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壶里春秋:杜佑通典中的食货和礼教》

“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个引人注目的命题。杜佑的《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确属首创。它的客观意义,在于把社会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到制度史的首位,在以前还没有人作过如此尝试。但从历史认识史上看,这个命题并不是杜佑的发明,而同他的先辈对照也不算突破,相反在基本点上是个退步。不过,杜佑以为要建立理想的统治秩序,主要办法是理财以增益赋税,而增益赋税就必须让小农不愁衣食,也就是不能只以搜刮为能事,这一点应该说触及到了所谓行教化的根本性问题。

杜佑既然看到了足衣食为教化之本,而盛唐时期的土地兼并已比西汉末期还严重,那末,逻辑的结论必然是行教化在乎抑兼并。假如他这样说,也无非是重复西汉以来无数政论家都设想过的方案。但杜佑也不愿说或者不敢说。他生活在安史乱后各种社会矛盾都很紧张的年代,只替稳定唐王朝的统治打主意,就一定要将法令弛坏诿诸官吏无能,因此寄希望于改良官员的选举考核制度。不过,倘将这个逻辑贯彻到底,必然得出整个政权需要改造的结论,那也不失为一种触及时弊的治国方案。可是《通典》也论不及此,只抨击进士科代替明经科成为主要登仕门路,以致“考官唯华”“以言取士”,造成官不能称职云云。但谁委派喜好浮华的大臣去主持科举考试的呢?能指望以言登仕的公卿大臣不再以言取士么?这又是难答的问题。杜佑只好回避,于是不得不沉溺于更大的幻想,就是指望唐王朝来个重整道德运动,通过制礼立乐来正风俗,和人心。他将兴礼乐说得高于一切,恰好否定了开篇就引用的《管子》关于仓廪衣食与礼节荣辱关系的名言。

同样,杜佑明知所谓“教化堕”即统治秩序被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兼并造成的百姓困穷,但他提出的办法也只能是加强镇压。但即使在这里也有矛盾。他指出“大刑用甲兵”,古怪的是论兵单录古兵法,包括火鸟火兽之类也罗列不遗,唯独不提当时唐王朝迫切需要解决的兵制问题。这一部分大遭后世学者诟病,以为几近废品。其实批评者也不了解杜佑的隐衷。因为涉及兵制,便必然要对跋扈的藩镇割据发表意见。他任节度使多年,虽未必跋扈,却未必赞同消灭方镇。所以他对此绝口不提,正表明他所谓施诸有政的方略,着眼于维持现状,但希望现状更能秩序井然而已。

《通典》编纂体系存在的矛盾,反映杜佑思想体系的症结所在。他向往改革朝政,又唯恐触犯现状,因而问题提出颇尖锐,结论却极其平庸。这样,尽管《通典》的具体论述不乏特见,例如否定三代以前是理想盛世,例如否定夷夏分野绝对不变等,然而总的看来,他的历史观形式主义的,认为《周礼》出现以后社会制度相因为主,损益为次,其趋势是这个制度将循着《周礼》提示的理想途径而止于至善。(www.xing528.com)

所以,作为治国法典,杜佑的设计无疑属于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作为以静态方面研究国家典章制度的尝试,《通典》的编纂则无疑属于中国史学史上值得特书的事件。以往学者或从熟悉掌故的角度,或从鉴往知来的角度,称颂它是“有用之实学”,这是以缺点为优点。有的学者则批评它体例不完备,取材欠精审,这又是苛求于开山者。我认为,假如从历史编纂形式和历史观念发展的矛盾来剖析,那末问题似可得到澄清。

198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