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设计专业: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中国设计专业: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形态、外观和结构,而是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人类发展方式的设计。设计艺术成为科技、消费、环境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设计师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设计师应该恰当地利用这份尊重,树立设计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责任感,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设计专业: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设计师不仅要面向社会民生,把自己的设计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面向社会、面向国家、面向民众,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为社会设计,为人类利益设计。设计师要对与设计相关的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广告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有相应的了解并自觉遵守,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避免侵害他人的利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设计师应具有为他人服务和奉献的意识

设计师面对的不是设计物本身,而是作为接受群体的消费受众。设计师在进行方案创意、材料选择及方案实施时,必须把自己放在受众的角度进行考虑,体会和感受受众的需要,把这种对他人的爱通过设计作品传达给他们。美国设计理论家玛乔里·艾略特·贝弗林说:“椅子不仅要舒适,甚至更要使孕妇或老人都能从坐着的椅子上优雅地站起来。包装应该不需要起子来开启,也不会使人在打开的时候弄断手指甲。工具和餐具拿起来要很方便。机械设备必须便于工作且能使用很长时间。编织物不应纠缠在一起,也不该褪色。最后,有效的设计作品应该成为使用者生活中有力的帮手,它应该使生活更简单、更快乐。”[35]所以,在设计中一切为用户着想,为大众服务,这是设计的立足点。

(二)设计师应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为大众而设计

所谓“为人的设计”,除了为个体的人设计,更是为人类的利益设计。这里所指的人类是社会意义的,所指的利益是全面、长远的利益。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否则,设计将走向它的反面,带来的将不是秩序、美好,而是混乱、恶化,并最终戕害人类自身。21世纪的生态环境、资源结构,已经因工业技术而遭到了难以修复的伤害,想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利益的人群与试图保护自然资源的人们正处于长期的对立中,设计师的重要任务是用合理的设计调和这种对立,也许其效果还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但我们相信,好的设计终会为世界带来稳定、舒适和快乐。

当然,具备了上述技能和素质,并不见得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优秀的设计师通常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历练。今天,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形态、外观和结构,而是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人类发展方式的设计。设计艺术成为科技、消费、环境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设计师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设计师应该恰当地利用这份尊重,树立设计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责任感,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1][汉]郑玄:《仪礼》,上海:上海国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8页。

[2][汉]郑玄:《仪礼》,上海:上海国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8页。

[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247页。

[4][汉]司马迁:《史记》,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410页。

[5]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6][清]毕沅校注:《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0页。

[7]孙健筠、杨林译注:《论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8]陈澔注:《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9]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3页。

[10]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1]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4页。

[12][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13]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20页。

[14]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页。

[15]陈澔注:《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www.xing528.com)

[16]吴彦颐:《清代宜兴紫砂曼生壶研究》,《艺术百家》2011年版第8期。

[17]徐少锦:《中国传统工匠伦理初探》,《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版第4期。

[18]于振波:《简牍与秦汉社会》,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19][明]刘绩补注:《管子补注》,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6年版,第37页。

[20][明]刘绩补注:《管子补注》,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6年版,第43页。

[21][明]刘绩补注:《管子补注》,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6年版,第62页。

[22][明]刘绩补注:《管子补注》,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6年版,第25页。

[23][明]刘绩补注:《管子补注》,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6年版,第18页。

[24]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5]陈静译注:《淮南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26]陈澔注:《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27]颜品忠等主编:《中华文化制度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28]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29][春秋左丘明:《左传精解》,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页。

[30]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31]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32]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33]刘羽:《破土而生:建筑中的历史与记忆——丹尼尔·李伯斯金及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城市建筑》2016年版第24期。

[34][日]山本由香:《北欧瑞典的幸福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35]何晓佑:《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