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果

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果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至2002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积极扩张的时期,短短几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3%,大学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共设立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723 所,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26.5%。设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专业数量的急剧增长,学生数量的急速增多,给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考验,并由此引发了上述一系列问题。

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果

1999年至2002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积极扩张的时期,短短几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3%,大学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共设立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723 所,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26.5%。在高校扩张的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不仅艺术院校,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据不完全估计,到2012年,设有艺术设计及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数量达到1700余所,专业数量达到6000余个,且大多数集中在设计艺术等实用艺术专业领域,招生人数更是高达 51万余人。

此阶段是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与世界设计艺术教育纠结的时期,也是教育界理论界理清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并深入思考其发展方向的时期。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教育界、理论界清醒地认识并分析了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规模的扩张,使得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增多,从单一学科扩展到了综合学科,重新梳理学科专业结构显得尤为必要。第二,在现行文理分科招生的教育体系中,设计艺术教育逐渐形成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以文科学生为主的设计教育;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纺织等以理科学生为主的设计教育。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专业技术训练。受招生体制的限制,艺术教育与工艺技术教育两类教学内容发生割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我国的设计教育还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求多求全,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专业界限过于明晰、缺乏交叉综合的缺点,违背了设计艺术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点。第四,多数院校的设计艺术教学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实践教学空间不足,设计实践环节缺乏,实践设备简陋或缺乏,专业书籍缺乏,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及科研的需要。第五,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多数设计专业仍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家长式教学,缺乏平等的启发式教学,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创造能力相对较弱,大大低于临摹或模仿能力,而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恰恰应该是当前设计教育的核心。第六,在教学管理上,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强调专业特点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教师上课放任自由,学生学习风气自由散漫,教师对于课程作业评分的主观性过大,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保证这种观念不够明确,达不成共识。第七,设计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设计艺术学科变化过快,师资力量缺乏,各院校普遍存在教师实践能力、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不合理的问题,部分教师由绘画、机械、材料等专业改行,甚至有哲学美学专业教师担任设计专业教学,缺乏全面系统的相关设计艺术训练,或者缺乏市场、工程等相关实践经验。(www.xing528.com)

设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专业数量的急剧增长,学生数量的急速增多,给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考验,并由此引发了上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各院校设计教育的学科及专业设置的无序化,除此以外,还涉及教学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设计教育亟需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