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字集的生成方式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字集的生成方式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徐冰、邱志杰、谷文达的文字类作品中总结出字集的三种形成方式,分别是文字组合、文字重复、文字错写,并由此揭示出了字集这种在场方式对创作材料媒介性、艺术经典幽灵性和艺术作品雕塑性的发挥。当代艺术旨在创作话语、创新观念,而字集的提出并不能将文字的可能性全部言说清楚,它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字与图像、文字与当代艺术之间重要联系的路径。

字集的生成方式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当代艺术对文字的运用方式有无数种,本文探讨的字集不过是其中一种形态。本文讨论的文字在场方式,是从传统书法艺术的集字角度出发的,并和西方档案艺术的创作经验互为参考。从徐冰、邱志杰、谷文达的文字类作品中总结出字集的三种形成方式,分别是文字组合、文字重复、文字错写,并由此揭示出了字集这种在场方式对创作材料媒介性、艺术经典幽灵性和艺术作品雕塑性的发挥。

在徐冰、邱志杰、谷文达不同的创作方式之中,都着重探寻了文字和图像的关系。汤一介指出:“中国的象形文字如‘日、月、星、天、地、人’,它们一出现就给人一种整体意象,这样就不容易发展出符号程序,但是它容易发展出艺术。”[20]中国文字由现实图像抽象而来,又指向人们的精神图像中去。而字集将单字所描绘的图像集结到一起,再凭借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体、装置设备,勾陈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徐冰的字集在可读的文字下潜伏着图像,邱志杰的字集将可视的影像和文字书写缠绕在一起,谷文达的字集在图像中隐藏着可见的文字,他们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无限可能充分打开,包括“可读/可视”“影像/书写”“可见/不可见”等,同时也暗示着艺术创作在文图关系上的巨大潜能。

当代艺术旨在创作话语、创新观念,而字集的提出并不能将文字的可能性全部言说清楚,它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字与图像、文字与当代艺术之间重要联系的路径。这有助于梳理文字使用的多重方式,从而启迪艺术实践的多样性。

【注释】

[1]参见: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笈本。

[2]孙鑛.书画跋跋[G]//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318.

[3]赵宦光.寒山帚谈[G]//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4]DERRIDA J. 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5]FOSTER H. An Archival Impulse[J].October, 2004(110):3-22.

[6]ENWEZOR O. Archive Fever: Photography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Monument[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Steidl,2008: 22.

[7]唐宏峰.媒介操作下的历史记忆:亚洲档案艺术与近代殖民历史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20(3):124-130.

[8]涂纪亮.皮尔斯文选[M].涂纪亮,周兆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9-281.

[9]汪德迈.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M].金丝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www.xing528.com)

[10]埃尔金斯.图像的领域[M].蒋奇谷,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135.

[11]DERRIDA J. Acts of Religion[M].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2002: 276.

[12]邱志杰.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EB/OL].(2017-02-07). http://www.022meishu.com/Art_review/2017/02-07/36735_0.html.

[13]蓝江.译者序·影像与记忆[M]//阿甘本. 宁芙. 蓝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xxxvii.

[14]弗卢塞尔.摄影哲学的思考[M].毛卫东,丁君君,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12.

[15]熊秉明.熊秉明文集:9 砧边札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12.

[16]GONZÁLEZ J, POSNER A. Facture for Change: US Activist Art since 1950,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Art since 1945[M]. 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223.

[17]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录(1930—1935)[M].周晓亮,江怡,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2-123.

[18]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2.

[19]奥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J].陶东风,译.文化研究,2011(0):3-10.

[20]汪德迈.跨文化中国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