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秋园书画艺术文论集—石涛的学习者与继承者

黄秋园书画艺术文论集—石涛的学习者与继承者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习石涛作品并且受益终身的画家很多,张大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黄秋园晚年的代表作正是代表了学习石涛并且自我提升之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也正是李可染这句话的真实写照。秋园一直学习石涛,自然对点的掌握也算是炉火纯青。在其后的岁月中,焦墨的运用将会是秋园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地方。之所以能把秋园先生的画看作是精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用绝妙的笔法展示出传统的韵味。

黄秋园书画艺术文论集—石涛的学习者与继承者

黄秋园先生善于学习,对于传统画的技法更是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画受西方艺术的冲击很大,许多画家由于盲目崇拜西方绘画而导致对传统绘画完全的否定。为了适应大众的品位并且融于社会现实或者跟随市场需求,很多画家改变了传统的路子,甚至抛弃了传统而追求个性,殊不知摒弃了传统的个性是毫无意义的,传统绘画确实有需要革新的地方,却也有千百年来人们探索总结出的精华。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画家算是中国画史上的璀璨之星。而黄秋园则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传统艺术技法的临摹上,完全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从他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北宋范宽、郭熙风范。黄秋园很是喜欢石涛的作品,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石涛的影子。石涛是清初文人山水画的一座高峰,善用湿墨,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临习石涛作品并且受益终身的画家很多,张大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只可惜别人的画模仿的再像,也只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石涛作品中展现的人格魅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到的,所以只有跳出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秋园先生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将石涛的作品临摹得多么传神,而在于晚年改变画风,改用浓重华茂的积墨而脱出石涛窠臼的大幅作品。李可染先生说过:“学习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黄秋园晚年的代表作正是代表了学习石涛并且自我提升之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也正是李可染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石涛善画点,其作品中的点有的与各种勾勒和皴擦方法相结合,用以突出山石纹理特征的表现;有的是中锋尖的长点,被用来烘托近处树林中某一类繁茂的树木;有的是枯笔飞白的点,被用来表现雨中树林朦胧模糊景象。他用多种方法描绘了各具姿态的点,也将点的价值提高到了一定地位。秋园一直学习石涛,自然对点的掌握也算是炉火纯青。可是如果画中只见石涛的影子而没有自己的东西,那么只能算得上没有价值的习作。他的高明之处就是运用石涛的笔墨画自己心中丘壑。秋园用点多为空心的点,适宜点夹叶林木、苔草,这种空心点常以秃锋点出,一点下去就得三面实一面虚的效果,时而点在虚处,时而点在实处。至于用线就更不用多说,线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画的精髓。对于熟悉传统的黄秋园来说,他的每根线都经得起推敲。远观他的作品,都会被那富有节奏的线条所吸引。他的线条干、湿、浓、淡,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富有变化和节奏,既生动自然又流畅苍劲。他常在焦墨的线上点上淡墨的点,浓破淡,相辅相成,层次分明,虚实有致,营造出苍茫沉郁之感,这也正是黄秋园的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地方。

如他的《观瀑图》,近于方形构图,整幅画以点为主,积点成线,疏密得当,运用焦墨枯笔把山峰表现的浑厚,把树木表现的苍劲。就连石涛也很少有这种面貌的习作。作品背后体现的是艺术的突破,体现的是沿袭之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位真正有思想的艺术家追求自我的精神。这件《观瀑图》让许多画界的朋友为之倾倒,后来经刘勃舒先生选定和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等近代大师的代表作一起送到日本展出,可以说是秋园迈出国门的第一步。(www.xing528.com)

在其后的岁月中,焦墨的运用将会是秋园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地方。这绝不是破坏传统,恰恰正是因为他拥有身后的传统绘画功底,在此基础上,可以融入自己对山水的理解。秋园先生不仅没有破坏传统,而是敏锐地把握到了几乎被同时代的画家淡忘的某些传统,这些被淡忘的东西,其实也不失为精华,不失为真理。之所以能把秋园先生的画看作是精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用绝妙的笔法展示出传统的韵味。他崇拜古人,但没有盲目崇拜,他认为“四王”摹古缺乏创造,倪瓒情感千篇一律,沈周雄浑但缺乏隽秀,就连他所崇拜的石涛的作品都认为小幅精妙、而大幅易见“散乱”,由此可见他对传统的深入分析与独到见解。秋园从传统入手,打下坚实基础,又不被传统束缚,发扬其主观的东西,将传统绘画在自己的笔下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