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秋园书画艺术文论集:深入剖析中国文化

黄秋园书画艺术文论集:深入剖析中国文化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点来看黄秋园绘画艺术是现今人们已知的唯一完全承传中国艺术精神神韵的。在黄秋园的绘画中,常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超逸境界,被李可染称为有“王蒙布局之茂密”的《匡庐览胜》《香炉峰》和《匡庐胜境》的图画,表现了这一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画家的心理境界。人们已经看到正是黄秋园这面旗帜,致使前卫艺术倡导者也不敢否定中国绘画文化。

黄秋园书画艺术文论集:深入剖析中国文化

艺术的发展与精神的锻铸是相辅相成的。黄秋园和一切传统绘画大师一样,用艺术来锻铸他的精神,以精神熔铸他的艺术。艺术的炉火纯青与精神的光洁高尚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一点来看黄秋园绘画艺术是现今人们已知的唯一完全承传中国艺术精神神韵的。

在黄秋园的绘画中,常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超逸境界,被李可染称为有“王蒙布局之茂密”的《匡庐览胜》《香炉峰》和《匡庐胜境》的图画,表现了这一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画家的心理境界。从画的取名看来,似乎都与庐山有关,但是中国画是画感受、画境界,画超逸的理想之所。正如明代沈濒在《画尘·笔墨》中所说:“騞然鼓毫,瞪目失绡。岩酣瀑呼,或臞所都。一墨大千,一点尘刦。是心所现,是佛所说。”黄秋园这几幅画,虽然是心理美感境界,那山水笔墨只不过是表现这一心理境界的符号而已,体现了庄子那种虚静精神运动逍遥游式的精神游弋。笔者在《超越视觉的艺术》一画中曾分析过王蒙绘画:“王蒙的特征在于他以繁密的笔墨,描绘郁然深秀,且又苍茫之至的隐居环境,从而给人一种幽静雅致的美感。其山水形式特征是繁多的笔墨,画史称之为密体,在形式上与倪瓒的疏体正好相反,但各领千秋。王蒙的山水特征在于其在充满生机,幽静雅致的高山深处,总有一幢房屋,此修身养性,读诗育经之场所,这无疑具有象征意味,从此我们不难猜测王蒙山水画的价值体系和美感人格。”由此可见黄秋园与此何等相似。

在黄秋园的画中体现更多的笔墨功力,正是通过这些无数烦琐的笔墨,使之进入虚静境界。草蓬犁园,小桥流水,别是一种境界。尽可“安闲恬适、扫尽俗肠”。从而体现黄秋园极力摆脱尘俗虚荣,追求一种虚静逍遥的美感。正如黄秋园在其国画中反复题诗曰:“六十老翁俗尘删,闭扉读画心自闲。明朝断酒愁不得,且研残墨写秋山。”“古木怪古乱泉飞,危桥途穷日斜西。六法难描无题画,收拾残稿索然归。”

在黄秋园的这几幅画中有一反复不休的点景,那就是一老者策杖过桥,木桥高架,壑水悠流。这就是黄秋园自我心灵形象,创作时的“坐忘”与“心斋”的精神梦游。正如庄子所说的“离形同于大通”。让精神离形去自由地游荡,这种梦游式的无意识状态,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正因为黄秋园的主体精神,灵魂已离开了肉体,离开了尘世,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升上了浩渺的天空,其画山水正是摄取了画家心灵的淡泊之气,画所显现的境界才变得那么和谐,那么宁静。抚今忆昔,就黄秋园的画而言,谁如果经历过“十年动乱”的日子,那就能感受到黄秋园画中的淡泊、宁静的境界是那样的美,那样崇高,这无疑又是对那种无真空,无处不存在阶级斗争观念的否定。伟大的中国文化传承给其子孙的精神真空,从而使其子孙的伟大人格与灵魂得以保持,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取艺术人生的伟大理想,中华文化意义与特征之一便是为洁净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使精神游离开肉体,从而使其艺术实现其人生的伟大理想,中国艺术文化意义之一便是使精神游离肉体。

中国绘画文化的文人价值境界由“元四家”“沈文”、董其昌与“四王”山水意境直接传承给了黄秋园。“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那种艺术所体现的崇高人格与境界,那种集中体现在绘画文化之精髓的艺术形式,感染和激动了中国当代许多最杰出的画家。他们看到黄秋园山水无论哪种笔墨形式都能看到同一的命题与境界,对人格价值的追求。浓与淡,密与疏,焦与草竟能达到如此的统一。黄秋园的《白云共相图》《雨山思情》《焦墨山水》《茅山高隐图》和《层岩幽居图》都体现了这一境界。必须指出的是他的《绿树青山生晓烟》的那种简淡、清疏更显江西画派风韵,朱聋与罗牧之笔墨艺术境界兼而有之。(www.xing528.com)

体现中国绘画文化价值还有很值得一提的是黄秋园的“花鸟风荷”画,在这些画中,又无不是人品、人格与心灵境界的体现。他的“野梅”是那样零乱飘逸,劲挺争艳,显示野玫瑰那种独醒不羁的特色。“兰石”于石崖迎风而长,虽乱而飘,虽细而劲逸。其《石畔荷风》与《国色丰神》之花都以非凡气度,在狂风中盛开,艳丽绝妙而醉人。这种心灵自我之赞叹,别生一种逸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表现艺术独特的抒怀形式。其以独到的气韵与气势所造成的潇洒劲逸的线条及妖艳的色彩之比兴象征都能造成极深的感染力。今天在黄秋园八十诞辰到来之际,再次审视与回顾黄秋园绘画,并由画中所体验到黄秋园非凡的气度、人格与境界,其无疑是一束耀人眼目的“国色丰神”。

人们在对这束“国色丰神”的赞叹和倾倒中,无疑包括了羞愧和自谴。正是这束“国色丰神”的感染开拓了他们无私的境界,那就是黄秋园艺术确实高于我们。几十年来他以一介平民之身,坚持中国绘画文化精神,几十年来也正是中国文化精神支撑了他所坚持的中国绘画文化体系。几十年来黄秋园的国画艺术道路一直被否定,致使黄秋园默默无闻,独自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从而激起来“中国画穷途末日”论甚嚣尘上。于是国画的“创新”者,那些把西方艺术价值与形式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一样来认识改造国画艺术的人们,终于把黄秋园从他们曾批判被埋葬的坟墓里挖出来,作为一面旗帜以维护中国绘画文化。人们已经看到正是黄秋园这面旗帜,致使前卫艺术倡导者也不敢否定中国绘画文化。因为坚持中华文化精神的黄秋园先生能够在前卫艺术无以生存的情况下,创造出永恒的坚实的精品,并保持独立的人格价值,对此中华绘画文化之崇高与品味无疑已凸显出来。但是对那些曾被前卫艺术逼迫,濒临绝境的黄秋园艺术的赞叹者和批评者来说,失去了的将永远失去了。近百年间可能出现屈指可数的大画家,如果要从黄秋园现象吸取教益的话,中国绘画文化早就告诫我们,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品无高,用墨无法”。

(原刊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岩溪行图》 108cm×61cm 197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