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举义旗英勇悲壮!杨玄感的腥风血雨

高举义旗英勇悲壮!杨玄感的腥风血雨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素与杨坚的关系日益密切,得到杨坚的器重,被杨坚任命为汴州刺史。这是授予功勋卓著的人的一种级别很高的官职。以后杨素再立功勋,除赏赐之外,就给杨玄感加官。他也为自己的长子杨玄感捏着一把汗。这也是促使杨坚更加提防杨素乃至整个杨家的一个因素。杨广继位后,对杨玄感家族的势力强大经济富足也是十分警惕的。在杨玄感因父亲去世而离官的这一年当中,不断有各方文人学士来拜访他。杨玄感一面接过刘元洪的字迹一面说。

高举义旗英勇悲壮!杨玄感的腥风血雨

皇宫正殿,肃穆无声。数十位文臣武将,按爵位职位班列两厢。随着“陛下驾到”的一声吆喝,隋文帝杨坚在宦官宫女们的簇拥之下,一步一步迈上高高的陛阶,坐到御榻之上。他那高高扬起的御冕上,悬挂着十二根串满珍珠的琉,臣下们即使抬头,也看不清他的眼睛。他却能清楚地看见下面每一位的大臣的脸。在山呼万岁之后,他突然觉得有点可乐:杨素、杨玄感父子,竟站在一个等级里面,都是二品。父亲在前,儿子在后,这可不大合适。不过,这也怨不得他们父子,而是他自己的疏忽。

这只能怪杨素的功劳太大。

我们在介绍檀道济的时候,也介绍了南朝宋国。以后,宋国被齐国取代,齐后又相继出现了梁国和陈国。而北方的魏国,也没有强大到底,在一度统一了北方之后,又出现了一个东魏,原来的魏国就成了西魏。后来,宇文氏篡夺了拓拔氏的江山,建立了周国,史称北周。我们曾经说过,这是一段乱糟糟的历史,不是专门搞历史的人,很难把这一段风云变幻说清楚。

在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的年代,杨素就因与北齐作战立功,被任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到宣帝宇文斌的时代,杨坚作了丞相。杨素与杨坚的关系日益密切,得到杨坚的器重,被杨坚任命为汴州刺史。杨坚取代宇文氏当皇帝建立隋朝,便任杨素为上柱国。这是授予功勋卓著的人的一种级别很高的官职。以后,在杨坚灭陈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杨素不断地立功,他造大战舰,渡过长江天险,使杨坚能够灭亡陈朝;他击败北方的突厥,使大漠以南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不断地立功,文帝就经常地给他封赏。杨素的官为二品,仅次于三公,几乎到了头,同时,作为功臣,文帝杨坚也不想让他拥有太大的权力,太高的地位,也不想授给他最高的官衔。后来再封赏的时候,除了赏给他大量的财物、土地,奴婢之外,就授给他儿子杨玄感官位。所以,杨玄感因为父亲的功劳,被任为仪同,也就是仪同三司。这种官名的含义是:虽然不是三公,但待遇却同三公相同。当然,在实际级别上,还是比三公低一等。以后杨素再立功勋,除赏赐之外,就给杨玄感加官。所以,一点功劳也没有的杨玄感,竟然官至柱国,同父亲的级别相同,都是二品。以至于上朝的时候,父子二人竟并排地站到了一起。

文帝杨坚觉得杨素父子站在一起,不太合适,就对杨玄感说:“你年纪轻轻,尚未为国家立下什么功劳,就同乃父平列,朕以为不妥。朕打算给你降一等,你看如何?”杨玄感急忙跪下谢恩,说道:“想不到陛下对我这样恩宠,说出了我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使我在父亲面前也有了脸面。”

杨素心里明白,既然父子同列不妥,既然我杨素战功显赫,为什么不可以给我升一级而要给我儿子降一级呢?杨氏的天下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功臣的存在已经成了皇帝的心病。杨素根据历史的经验,知道自己已经不那么安全了。特别是他的几个儿子都受到封赏,他所得到的赏赐累千累万。他家仅奴仆就有几千人,他家的宅第不比皇宫差多少,在东京洛阳、西京长安都有大量的土地房屋,散在各地的土地、水车、作坊等等也有数百处。这样富有,这样显赫,能不引起人家的忌妒?

他也为自己的长子杨玄感捏着一把汗。这孩子小时发育得慢,四五岁了还不会讲话。那时,杨素多么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是个傻子啊?当人们为这孩子的呆头呆脑而摇头的时候,特别是当有人用一种惋惜的口气夸奖孩子的时候,人家说:“这孩子,长得多好,眉清目秀,只是……”这时,夫人往往同人家解释说:“这孩子,就是懂事晚,其实,他一点也不傻!”现在想起来,他多么希望这孩子当真是个傻子啊!

后来的发展证明,杨玄感一点儿也不傻。特别是当他长大成人以后,更加证明他不但不傻,而且很有心计。他不但长得高高的,腰杆直直的,眼睛大大的而且充满了一种智慧的神气。胡须也长得又黑又直又长,只是略显硬了一些。人们再当着夫人的面夸他,后面就再也没有“只是”二字了。

文帝杨坚开皇元年,江南陈国的军队北犯,杨素奋起反击,并用自己督造的大船打过长江,又顺江而下,夺取了荆州等地。那一次,杨素被文帝拜为荆州刺吏,杨玄感也被任为仪同,兼任郢州(在今湖北省武汉一带)刺史。接受任命后,他并没有立即走马上任,而是利用大多数人不认得他的条件,微服私访。还派出许多亲信,暗中调查各地官吏的政绩、为人、能力等等。这样,他到任以后,了解到很多别人无法了解到的情况,因此,当地的官吏和百姓都很服他。从郢州回来的人,也经常当着杨素的面甚至当着皇帝的面称赞这个年轻人能干。这也是促使杨坚更加提防杨素乃至整个杨家的一个因素。

可惜杨坚防得了功臣,却防不了自己的亲儿子。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太子杨广杀杨坚自立,后世称为隋炀帝。

杨广继位后,对杨玄感家族的势力强大经济富足也是十分警惕的。杨素对这一点也不可能没有预料和察觉。杨广登基的第二年,就是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杨素得病了。炀帝杨广特意请名医去看视,赏赐给上等药品。但当医生回来时,他总要问一句:“老家伙还能活多少天?”杨素心知炀帝并不是真心希望他的病快好,正相反,是害怕他的存在会对皇族构成威胁。因此,他拒绝吃药,只求速死。没有别人在场时,他对弟弟说:“我难道还不愿意多活几天?可是,即使我不得病,恐怕也不会活得很长久的。你看看我的名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能让我活下去才怪!”杨素得病不久,果然死了。

按那时的规矩,父母去世,要停止做官一年。在杨玄感因父亲去世而离官的这一年当中,不断有各方文人学士来拜访他。那一天,核玄感刚刚在父亲的灵前拜过,就有僮仆来报:“余杭刘元洪来拜望大人。”杨玄感听后,喜不自胜,忙说:“快快请进!”过不一会,那人果然进来。只见他拱起两只大手,说道:“玄感兄,久违了!我去年出门求学,昨日方归,听说令尊司徒大人不幸作古,不胜悲痛。还望玄感兄节哀。”刘元洪放下手,那手竟耷拉到膝盖以下,好长的胳膊!他伸出那差不多有一尺长的大手,从自己的袖口中拿出一纸墨迹,对杨玄感说:“玄感兄,我最近又练了一些字,但总不理想。今日特拿来一篇习作,请玄感兄指点一二。”

“我的书法也是很不长进。所以,指点,实是不敢当,我们可以共同切磋。”杨玄感一面接过刘元洪的字迹一面说。刘元洪说:“玄感兄不可过谦,东西两都,谁人不知玄感兄的文章和书法?”两人正说间,书僮又来报:“长安李密前来拜见大人。”杨玄感站起来说:“今日真是个好日子,一下子来了两个好朋友。快请,快请!”说话间,李密已经走进门来,边走边说:“真是没有想到,老将军怎么突然仙逝?”

“家父临终前,曾对人说:时至今日,我就是不得病,也是不会让我活长久的。其余的话,我就是不说,两位仁兄也会明白的吧?”

李密说:“令尊大人错就错在功劳太大上面了。可以说,没有杨将军,就不会有大隋朝今天的天下。”

杨玄感说:“看来,还是李密兄了解家父啊!”

“这位仁兄可是牛角挂书的李密李玄遂先生?”刘元洪问。

“你看,我只顾高兴,竟忘记为两位引见一下啦。这位是刘元洪先生,是我的挚友,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这位是李密,你已经猜到了。你说牛角挂书的那位,就是他。当年,我们兄弟几个跟随家父出门,路遇一牧牛少年,骑在牛背上,边行边看一本书。牛角上还挂着一整卷的书,卷秩上写着《汉书》二字。家父问他:“你在读哪一篇?”那少年头也不抬地说:“《项羽传》。”家父指着我们弟兄几个说道:“你们看看这位少年,比你们用功多了!你们要好好地向人家学习。”那位牛角挂书的少年,正是面前这位李密。就是他,当年让我们吃了家父一顿教训。”

三个人哈哈大笑起来。

李密见杨玄感笑中带有几分苦涩,就说:“玄感兄尚未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我看,杨将军拒绝医治而弃世,正是他心胸豁达的表现。他已经把杨广父子看透了。与其受害而死,不如自己超脱。”

杨玄感说:“确是如此。我家树大招风。家父又功劳卓著。先帝在时,江南统一,四夷平定之后,就已开始猜忌于他。如今弑父继位的杨广,凶残暴戾,我想,终有一天,我也会不免遇害。如果有了那一天,还望两位兄弟每年清明之际,到我的坟头来看看,免得我想念你们。”

“玄感兄不要说得这船悲戚。”刘元洪说,“当今皇帝干尽了坏事。他为了舒舒服服地游江南,不受颠簸之苦,就让上百万人来修运河。他为了征伐高丽,就让成千上万的人造船。听说那些造船工匠,整天泡在水中,身上都生蛆了,惨不忍睹。”

李密说:“古人说过,多行不义必自毙。杨广恶贯满盈,他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现在,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几乎人人都有造反之心。他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

“当今皇帝以征伐为乐,我已经接到命令,让我跟着他去征讨吐谷浑(谷读yù),不知能否全尸还乡。”杨玄感说,“这次相会,权当我与两位兄弟道别了。”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杨广派将军宇文述征伐吐谷浑,他亲自督军。大胜后,回师路上,在大斗拔谷(地名,在今甘肃省民乐县东南)扎营休息。夜深后,杨玄感与同行的叔叔杨慎商议说:“吐谷浑之战虽然大胜,但诸将都很疲劳,现在睡得正甜,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偷袭杨广行宫,杀杨广,立其弟秦王杨浩为帝?”杨慎沉思良久,说:“还不是时候。现在军心还比较一致,国家也还算稳固。这时举事,很难成功。”

杀杨广的计划,杨玄感早已有之。一是杨广残暴无道,修运河,修宫殿,修长城,修驰道,四方征战,搞得生民涂炭,苦不堪言,人人想反。二是杨广对杨玄感一家的猜忌越来越明显,这样下去,就是不造反,他们一家也很难保全,总有一天要大祸临头,性命,财产,同样是不复存在,灭门之祸,同样难以避免。杨玄感觉得,自己有反心,是绝对不能外露的,相反,他应该设法取得杨广的信任,要建立一些战功。他现在的爵位和官职,毕竟都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回到东京洛阳后,杨玄感对兵部尚书杨文振说:“我家两代人都受到国家的恩赏,而我玄感却并未立下什么战功,时时惶愧。因此,我希望能有一个到边疆杀敌立功的机会。先生负责用兵,如果有了边警,请考虑让我出征,也好为国建立一点点功劳。”

杨文振听了这话很高兴,就说:“国家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如有战事,我一定请陛下点你的将。”杨文振是杨素的老部下。他想,现在满朝文武之中,杨素的部下很多。我如果给杨玄感点面子,这些人也都会支持我的。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杨文振就当着大家的面,把杨玄感的请求说了。炀帝杨广听了很高兴,因为他登基以来,战事不断,将士们厌战情绪很浓,现在居然有人请求边庭立功,这是对他最大的支持。他兴奋地对大家说:“看起来,将门必出将,相门必出相,此言不虚呀!”他还下令奖给杨玄感一千匹绸缎。朝廷有什么大事,有时也找他来商量。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调集了一百二十万大军,号称二百万,第二次征伐高丽,命令杨玄感在黎阳(在今河南省浚县东)督运军粮。那里有一处巨大的官粮仓。杨玄感在督运军粮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了百姓的苦难和他们对战争的不满,觉得是起兵造反的时候了。他秘密地派一名家僮到长安,请李密与弟弟玄挺同来黎阳谋事。

李密果然很快来到,杨玄感喜不自禁。他说:“李兄,你就是我的主要谋臣。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以为,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李密出主意说:“第一个方案是,皇帝要东征,必然经过辽西走廊。这里南面是大海,北面是戎狄,距内地千里之遥,只有一条路可通,极其艰险。如果我们出动大军,直入蓟县,这等于扼住他的脖子。隋军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过十天半月,军粮必断。这时,号召他的军队造反,必然群起响应。不用大的战斗,就能捉住杨广,这是上策。第二个方案是,关中地区,四面都有关口,易守难攻,是天府之国。可以尽早地率领我们的军队到那里去,中间如果遇到城池,绕过去,避免战斗。皇帝回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那里站稳了脚跟。我们据险坚守,然后反击,也一定能战胜他们,这是中策。第三个方案是,如果我们不愿意远行,就近求战,先取东都洛阳,敌军必然固守,形成拉锯战,迁延时日,胜负很难预料。这是下策。”

杨玄感摇摇头,想了一会,说:“我看你的第三个方案并不是下策,而恰恰是上策。你想,朝廷的百官,家属都在洛阳。我们不取洛阳,如何能使他们受到震动?如果我们路过洛阳反而不去进攻它,如何显示我们的威风?”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建议,决定就在黎阳起兵。

在正式起义之前,杨玄感想给隋军制造一些困难,从而削弱他们。所以,他总是故意延迟发运军粮。炀帝派人来催,杨玄感答复说:“水路上海盗太多了。为了防止他们抢劫,不能连续发粮。”他的弟弟武贲中郎将杨玄纵、鹰扬郎将杨万硕也跟着炀帝东征,杨玄感秘密地派人把他俩召来,准备正式发动起义。

这时,将军来护儿(姓来名护儿)率领的船队正在东莱(在今山东省掖县附近),准备从胶莱河河口入海进攻平壤。(www.xing528.com)

有一天,有一个人自称从东莱来,向杨将军报告重要消息。杨玄感说:“让他进来!”那人进来便说:“将军来护儿没能按命令准时出发,害怕受到惩罚,率军造反。”杨玄感听后,对众将官说:“来护儿在山东造反,必然先奔黎阳夺粮!”于是率领军队退入黎阳城,关闭城门,并向百姓宣布道:“来护儿已经反隋,即将来攻黎阳。为了抵御来护儿,全城的成年男子都要从军!”他还命令大量征集帆布用来制造盔甲。并命令各地的官府,都按文帝时代的规矩办事。他又给各州郡写信,号召他们发兵到黎阳的皇仓集合,共同讨来护儿。还任命了几个州的刺史。这样,他一开始就召集了一万兵马。其实,并没有来护儿误期反隋的事,那是杨玄感编造的,来报信的人也是他自己安排的。

洛阳朝廷得到杨玄感反隋的消息后,十分害怕,因为黎阳距离洛阳并不很远,快马一天就能到达。炀帝不在京,越王杨侗和民部尚书樊子盖急忙调兵遣将,布置防御。修武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附近)也有一些人组织起来把守临清关(在今河南省新乡市附近),阻挡杨玄感的队伍渡黄河。杨玄感躲过他们,从汲郡(在今河南省汲县附近)渡过黄河。读者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说他们渡河的地方,也不在黄河上啊?其实。这很容易解释: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现在的黄河中下游河道,是本世纪三十年代才形成的,而隋代的黄河,正是在汲郡、修武等地通过的。

过河以后,杨玄感的队伍可就热闹起来了:各地来投奔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驻地就像市场似的,有成帮成伙来的,也有独自来的,纷纷要求加入反隋的队伍。他们在这里住了几天,队伍就发展到十多万人。然后挥师西指,包围了东都洛阳。樊子盖命令河南赞治裴弘策抵抗杨玄感的进攻,被杨玄感击败。洛阳附近的父老,抬着刚刚宰杀的猪牛,担着酒坛来慰劳他们。刘元洪等人也在各地起义,响应杨玄感。

为了能够和平解决洛阳,杨玄感给樊子盖写了封充满激情的信。他说:我们尽忠于国家,有多种方式。商代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汉朝霍光废刘贺于昌邑,都是为了天下。我们今天起兵,只是要求废掉当今的皇帝杨广。他篡夺了先帝创造的基业,自绝于天,残害百姓,败坏风化,连年征伐,荼毒万民,造成盗贼越来越多,民力已经被他征伐得凋零不堪。他荒淫酒色,多少家的女子被他蹂躏!他玩鹰犬养禽兽,多少人受到他的毒害,士卒的尸体填满了沟壑,白骨遮盖了原野。黄河以北,千里不见人烟;江淮之间,满目尽是荒草。我杨玄感世代蒙受皇恩,官居高位。家父曾受先帝遗诏:我的子孙,好的,你就辅佐他,不好的,就为我罢黜他。抛弃这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改立贤哲的皇帝,上顺天心,下合民意。所以,我们起事以来,四海响应,士卒们就像给自己报私仇那样勇猛。将军独守一座孤城,能够支持多久?希望将军以百姓社稷为重。

樊子盖没有响应杨玄感的劝告。杨玄感便对洛阳发动了攻击。他在誓师大会上,对大家说:“我身为上柱国这样的高官,家中的财产数以万计。在这两方面,我都没有什么追求了。现在,我不顾杀头灭族,不惜亿万家财,为了什么?只为了解天下倒悬之急,救生灵涂炭之苦啊!”杨玄感的话,使将士们很信服。因为他确定是抛弃了富贵和身家性命,这使大家觉得他与那些朝廷其他官员不同,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为了万民。有几千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挤到杨玄感面前要求艰巨的任务。

刑部尚书卫玄率领七万大军从长安来救洛阳。他在途中掘了杨素的坟,烧了他的尸骨,平毁了杨家的茔地。还举行了仪式祭告文帝,表示一定要消灭杨玄感。他下令先派两万步骑渡过■(chán)河。这时,有人对他说:“我们如果直接进攻洛阳,恐怕会陷入杨玄感的埋伏。不如乘船顺黄河而下,到达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那里是洛阳外围重镇,我们在那里从后面进攻杨玄感,定可取胜。”

“这是凡夫俗子的见地。”卫玄以不屑一顾的神情回答了这个建议。他的密探已经探知,杨玄感的主力在洛阳城北,城南只有少量部队。卫玄先派武贲中郎将张峻率二万兵渡过河,大张旗鼓地从南道进军,以迷惑杨玄感。自己则率主力部队向洛阳城北进发,想在那里消灭杨玄感的主力部队。他的南线疑兵果然与杨玄感遭遇,但这却是杨玄感的主力。杨玄感以少胜多,歼灭了卫玄的二万疑兵。原来,杨玄感在城南的部队也是疑兵。卫玄没有迷惑住杨玄感,反而被杨玄感给迷惑了。

卫玄的主力在洛阳城北果然遇到了杨玄感的队伍。杨军果然敌不住隋军的攻势,且战且退。杨玄感在城南歼灭了一部分卫玄军后,又悄悄地转向城北。杨军有百姓的掩护,卫玄并不知道,还以为杨军真的被他打得溃退不止。他正在高兴的时候,就听军中有人高喊:“官军已经抓到杨玄感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官军中传开。官军以为已经获胜,便懈怠下来。谁知,这时杨玄感却率领数千骑兵冲杀过来。他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挥舞着长矛,高声呼喊:“杀呀……”士兵们也都个个英勇,官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狼狈溃逃。卫玄整理队伍的时候,只剩下八千来人了。原来,杨玄感特意派几个士兵,化装成官军的样子,混入官军中,大喊捉住了杨玄感,以迷惑官军。官军中有人见过冲杀过来的杨玄感,吓得舌头都不灵了,吱吱唔唔地说:“杨军那个领头的,简直就是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这次战役中,杨军还俘获了不少官军的人。有一个叫韦福嗣的人,原来是官军中的一名军师,不太爱说话,但说起话来总是引经据典。杨玄感觉得他挺有学问,有些事情就常常请教他。但韦福嗣的答复总是模棱两可,让人怎样理解都行。

粉碎卫玄主力后,杨玄感问韦福嗣:“卫玄摆出了与我决战的的架势,我是否要同他正面交锋呢?”韦福嗣说:“将军起义以来,天下响应,大业很快可成。按现在的形势看,别说洛阳,拿下长安也不在话下。”在韦福嗣来说,他并没有回答杨玄感的问题。可是杨玄感却觉得,这是韦福嗣在支持他同卫玄决战。探子也报告说,韦福嗣粮尽,无法支持。于是,杨玄感就在北邙(山名,在洛阳市北)与官军对阵,一天交锋十多回。以前杨玄感靠计谋取胜。这次打起阵地战,他这些刚刚组成的军队就不如官军了,所以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胜利。这时,李密过来对他说:“韦福嗣并不和我们一条心,他只是在我们营中观望。我们初起大事,而让奸人在我们的身边,这是很不利的。我看应该除掉他。”杨玄感说:“至于那么严重吗?”没有采纳李密的意见。李密痛心地说:“我们快当官军的俘虏了。”正在这时,有士卒来报:“报大人,杨玄挺大人被流矢击中,伤势严重。”玄挺是玄感的弟弟,他一听这消息,急忙问人在哪里。这时,人们已把玄挺抬过来,他已经断了气。玄感悲痛欲绝,无心再战,便下令退离北邙山,择地安葬了弟弟。

卫玄虽然丧失了大部分军队,却为官军争得了时间。炀帝派来了武贲郎将陈稜、武卫将军屈突通、左翌卫大将军宇文述、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赶到洛阳附近支持樊子盖。杨玄感一下子由数量上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原来的民部尚书李子雄这时也来投奔杨玄感。杨玄感问他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应战。李子雄说:“屈突通是比较通晓军事的,如果让他们渡过黄河,我们很难取胜。不如分兵抵抗,让他们过不了河。”杨玄感觉得李子雄说得有道理,就分兵堵住各个渡口。樊子盖却派兵偷袭杨玄感的兵营,杨玄感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还是让屈突通过了黄河,在洛阳附近的破陵扎营。杨玄感东有屈突通西有樊子盖,两面受敌。被他们逐渐向北逼到黄河边上。

“洛阳的援军会越来越多。”李子雄又对杨玄感分析说:“我军已经多次失败,不应该在这里停留太长的时间。我想,我军不如西上,直入关中。在华阴县东北,渭水的南岸,有一个永丰仓,那里储备着大量的粮食。我们可以攻占这个仓,开仓放粮,赈济贫寒。这样,关中地区很快就可以被我军占领。拥有了府库中的财富,我们就可以同东都抗衡,争夺天下。”这时,有一些华阴人自告奋勇来当向导,杨玄感就放弃了洛阳,向西进发。一路上,他们宣传说,他们已经攻占了洛阳,现在是去夺取长安。在半路上,大家发现韦福嗣不告而别。原来他又投奔官军去了。

途中,李子雄又对杨玄感说:“将军起义,天下响应,可见民心已经背离隋朝。将军不如趁这个机会称帝。”

杨玄感觉得这可是件大事。他起义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只想换一个皇帝,使社会能够安定,使他全家能够安全。要当皇帝,可不能这样草率。他毕竟是信任李密的。就去找李密商量。李密最近明显地感到杨玄感对他的建议不感兴趣。听了他的问题后,李密说:“当年,陈胜想称王,张耳建议他不要这样做,结果被疏远了;三国时代,曹操想让皇帝给他九锡的赏赐,等于凌驾于皇帝之上,荀彧(yù)劝止他,也被疏远了。我不想成为这两个人。但是,我又不愿意做一个阿谀奉承的人。我们起兵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多次胜利,但是我们并没有夺得郡县一类的地盘。洛阳的防卫还很严密,各地的援兵陆续到达。将军的首要任务,是身先士卒,尽早平定关中。如果你急着当皇帝,就会让人们觉得你没有远大的志向。”

杨玄感笑笑说:“贤弟所言极是。”他便放弃了当皇帝的念头。

李密又说:“在陇右(今甘肃省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守卫的将军是元弘嗣,他统率着一支很强大的军队。我们可以扬言说,元弘嗣已经向我们投降,西去迎接他。用这个理由入关,可以使很多人投向我军。”

杨玄感接受了李密的建议,继续西行。但当他们到达弘农(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附近时,那些华阴向导和当地人都说,这里城防空虚,储粮很多,很容易攻下来。占了弘农,进可以断绝敌军的粮食供应,退可以断绝敌军的进路。杨玄感听了这些话,很感兴趣。但李密却对他说:“我们是用计西行的,宜速不宜迟。我们进攻弘农,就会延误时间的。”杨玄感被那些人的话所诱惑,还是决定先进攻弘农。

可是,弘农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攻,三天也没有攻下来,而官军的援兵却赶到了。杨玄感不能再攻,向西退去,官军紧追不舍。退到阌乡,(阌读wén,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被官军追上。杨玄感布阵迎敌,边战边退。由于是行进中遭遇,战线长达五十里,这对杨军非常不利,一日三败。在董杜原这个地方,杨军被官军打得大败。杨玄感在十几名骑兵保护之下,逃到树林中。敌军还在步步紧逼。杨玄感和弟弟杨积善的马都已被射死,他转过身来,高高地举起长矛,向着追上来的官军冲过去,高喊:“杀呀!”其余的人也跟着高喊:“杀呀!”一齐向敌军冲去。官军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晕了,不知他们虚实,急急后退。

杨玄感几个人总算暂地摆脱了追兵。杨玄感说:“我们这样退,都得被官军追上。我与积善二人又没有马,牵累你们也都步行。这样下去,我们都免不了遇难。”

一个士兵说:“杨将军,请骑我的马先行。”其他几位战士也都要让出自己的马。杨玄感说:“这不行。我的目标大,只要有我在,敌军就会穷追,我们谁也跑不了。我看这样,我与积善步行,从这个方向跑,你们骑马,从那个方向跑,总会有人跑得出去的。”

“不,杨将军,我们决不离开你。有我们在,就有杨将军在!”将士们都在说。

“我们不是要一起去死。能保存一个人,就要保存一个人。炀帝残暴无道,百姓受尽其害,我们不能看着他继续为非作歹。我们当中不论哪一位活下来了,都要把我们的义旗扛到底!我与积善两个人不骑马,或许可以缩小目标,逃得出去。”

杨玄感反反复复地讲这些话,将士们才被说服。他们高高地拱起双手,对杨氏兄弟说:“请将军放心,只要有我们在,我们就不会让那个暴君安生!”

只剩下兄弟二人了。玄感说:“我们失败了。但是,我不能让官军杀了我。来,弟弟,举起你的刀,把我砍死。”积善一把抱住哥哥,“不!哥哥,我不!我们要活下去,我们要报仇!”

“别傻了,弟弟。我们是逃不出去的。不过,我心里很高兴。我们已经多次打败官军。各地纷纷响应我们,他们不会都失败的,那个暴君也不会活多长时间的。再说,我们就是不起义,那个暴君也会杀戮我们全家的。不反是死,反也是死,我们这样死,死得值得。动手吧,弟弟!”

“不!我不让你死,我们要报仇!”

“积善,我们不是死,我们是到阴界等着杨广报仇,他很快也会去的。你不是杀我,是送我走上复仇之路!动手吧,我的好弟弟!不要手软,要一刀成功。”

“哥——”积善一把抱住自己的哥哥,泪如泉涌。良久,他的泪干了。说:“哥哥,你转过身去,向着前方,我送你上路。”

杨玄感看着弟弟,安详地笑一笑,慢慢地转过身,看着东方。积善一刀砍了下去。他看也没看倒下去的哥哥,就把刀转过来,向着自己的头砍来。

可惜,积善砍自己的这一刀,力量不够,他没有死成,落到官军手中,被官军杀害。

李密在这次战斗中被俘。但他与几个同伴在被押送洛阳途中逃跑成功。他再次举起义旗。并且写出了著名的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文中提到隋炀帝的罪恶时,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水流恶难尽!”

尽管李密也失败被杀,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暴发了。在杨玄感就义五年之后,隋炀帝到底被混战的军阀所杀,隋朝也就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