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望厦村居民研究-澳门望厦村研究

澳门望厦村居民研究-澳门望厦村研究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葡萄牙人来到澳门之前, 望厦村已有人居住。这些初期的居民, 有的姓沈, 有的姓何。然而, 随着清政府迁海令的影响, 望厦村一度成为空村。处于迁界之内的望厦村进行了反抗。最后, 望厦村的居民还是撤离了。他只提到澳夷所居的白屋数十间, 而未提及华人村落, 似乎此时的望厦村已无人居住。值得一提的是, 水上居民的比例很高, 几乎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1910 年, 澳门及离岛居民总数为74866 人。1878 年, 望厦村人口数

澳门望厦村居民研究-澳门望厦村研究

葡萄牙人来到澳门之前, 望厦村已有人居住。 著名澳门史家白乐嘉先生在《西方开拓者及他们对澳门的发现》 中记载: 在葡萄牙人抵达澳门之前, 半岛上已住有少数渔民。 在今天普济禅院即观音堂一带,是当时西江泥沙冲积的地方。 此寺院的初期, 是一间小祠堂, 属于福建移民所有。 这些少数移民, 也就是澳门的初期居民了。 这些初期的居民, 有的姓沈, 有的姓何。 他们居住在此, 赖西江所冲积的肥美土壤,从事种植为生。

望厦村背山靠海, 且村前有大片平地, 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望厦村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然而, 随着清政府迁海令的影响, 望厦村一度成为空村。

1662 年3 月至4 月, 台湾郑经活动频繁, 清廷为了阻止沿海居民接济盘踞台湾的明郑政权, 命内大人科尔昆、 介山巡视海湾, 并颁布“迁海令”, “居民令徙内地五十里”, 大规模地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 广东迁海令亦于本月到达。 广东总督王国光、 广东巡抚董应魁下令虎门以西、 厓门以东之沿海居民, 迁徙内地50 里。 香山地区的划界是, 自古镇(潭州) 历观音山至小虎山为香山界。 黄粱都、 沙尾村、 北山岭、旗纛澳、 横琴山诸岛均属迁界之地。 澳门之望厦、 龙田、 龙环诸村及青洲、 路环、 氹仔诸岛亦属迁界之地。

处于迁界之内的望厦村进行了反抗。 据记载, 1662 年“澳门城北部望厦地区居民及澳门近海水上疍民起兵反清, 抵制清廷的迁海政策,不久, 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督抚不能制”。[1]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望厦村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以至可以和澳门附近的水上疍民联合起兵反清, 并形成了“督抚不能制” 的强大势力。 最后, 望厦村的居民还是撤离了。 据1671 年康熙《香山县志》载《濠镜澳图》, 关闸以南标注有“原望厦村”, 说明望厦村在当时可能受迁海令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屈大均在其成书于1680 年前后的《广东新语》 中记载了开海之前的澳门: “既逾岭, 遥见海天无际, 岛屿浮青, 有白屋数十百间在烟雾中, 斯则澳夷所居矣。 六十里至关, 关外有番百余家。” 他只提到澳夷所居的白屋数十间, 而未提及华人村落, 似乎此时的望厦村已无人居住。 直至18 世纪中期张甄陶在《论澳门形势状》 中仍说望厦空无居人: “盖夷人所纳地租仅五百两, 即将此澳内屋地租与在澳商民, 每岁收租数倍其额。 ……澳夷旧有城垣, 为明总制何士晋所堕。 今尚筑有短垣一带。 垣以下系望厦庄, 今县丞所驻, 空无居人; 垣以内则澳夷之居, 华人杂入其中, 赁屋营生。 租既归夷, 又日滋衅。 从前有迁民出澳之语, 详犊虽在, 托之空言。”[2]

从以上文献资料来看, 望厦村在迁海令实施后曾一度成为空村。

有关望厦村人口的资料较少, 王文达记载: 当年望厦村内有户口五百余家, 虽属矮屋低檐者多, 耕田而食, 凿井而饮, 亦一安乐桃源洞也。 然而并不知其具体年代。 直到1867 人口普查时, 澳葡政府才出现了较为具体的人口数据, 而中文史料方面则要到1887 年张之洞处理望厦强编门牌纠纷时才有“男妇老幼约共1 万数千人”。 以下是有关望厦村人口的数据:(www.xing528.com)

1833 年据教会机构的资料澳门、 沙梨头、 望厦、 拱北的基督徒人数总计为7000 人。

1867 年6 月14 日, 据澳门统计厅报告, 本年澳门共有华人71842人, 其中陆上人口有56252 人, 水上人口有15590 人。 在澳门各区的分布情况如下: 基督城20117 人, 市集区14573 人, 沙梨头村(华人区)8481 人, 望厦村(华人区) 8182 人, 望德村2590 人, 妈阁村1716 人,主教山533 人。

1871 年, 澳门总人口为71730 人, 其中陆上人口有61670 人, 水上人口有10060 人。 各堂区分布情况如下: 大堂11467 人, 望德堂2603人, 风顺堂7794 人, 圣安多尼堂5048 人, 妈阁村2090 人, 市集区19877 人, 沙梨头区7215 人, 望厦区4785 人, 马交石56 人, 龙田村735 人。

1878 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华人55540 人。 从区域看, 人口显著增长的圣老楞佐堂堂区(2189 人) 和望德堂堂区(866 人), 而人口减少最多的是市场(5534 人)、 望厦(3248 人) 和大堂堂区(2767 人)。至于城内人口的分布, 欧洲人大部分住在大堂堂区(2270 人) 和圣老楞佐堂堂区(1345 人)。 后者以及市场和沙梨头是华人大量聚居的地方。 1878 年, 城里的72.7%的华人住在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 水上居民的比例很高(10060 人), 几乎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1896 年, 据本年统计, 澳门总人口为78627 人, 其中陆上总人口为59116 人, 水上总人口为19511 人。 在澳门各区分布情况如下: 大堂10448 人, 风顺堂10270 人, 圣安多尼堂5408 人, 望德堂2185 人, 市集区14512 人, 沙梨头区5658 人, 望厦区2616 人, 澳门港口14636人, 氹仔村4607 人, 路环村3412 人, 氹仔及路环港口4875 人。 其中葡萄牙人降至3998 人, 华人人口上升至74627 人。

1910 年, 澳门及离岛居民总数为74866 人。 澳门人口为66499人, 其中49379 人居住于陆地(3526 葡萄牙人, 62732 华人, 余为其他国籍外国人), 另有17120 人居住于船只内。 具体各区数据缺乏,需查看原文。

据表格可以看出望厦村的人口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1871 年, 由1867 年的8182 人降至4785 人, 这一现象, 有可能是受本年度龙田村人口独立统计所致, 龙田村记有735 人, 然而就算加上龙田村的735 人,望厦地区的人口仍下降了大约2600 人。 本时期, 望厦地区的人口减少,“市集区” 的人口剧增, 这是否意味着有大量望厦村民进入市集区从事商业活动? 1878 年, 望厦村人口数量仍在下降, 仅占半岛人口总数的5.42%。 1896 年, 望厦村人口数量仍在下降, 1910 年人口有所回升,这应与城北地区的大片土地被澳葡政府征收, 新的居住区和工厂建成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