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望厦村宗族观念与宗祠调查

澳门望厦村宗族观念与宗祠调查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 望厦村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中国传统式的, 其信仰多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依然维持着对祖宗的崇拜, 宗族观念浓厚, 如何氏宗祠与赵氏家庙的兴建。在乡土社会, 最稳固而常见的血缘性组织, 具体表现为以家族、 宗族构成相互独立而又密切相连的乡土组织, 而宗祠则是其具体的载体。关于望厦的宗族及血缘组织, 据王文达称: 望厦村民以何、 沈、 黄、 许、 赵诸族人氏为最多, 故前时各性皆建立宗祠于村内。

澳门望厦村宗族观念与宗祠调查

诚如第六章所述, 鸦片战争后, 葡萄牙文化逐渐渗入到望厦村中,但毕竟早期望厦村居于澳门城之外, 当地居民并非完全融入到葡萄牙文化体系。 原因有二: 一是在澳门开埠初期, 澳门城区的范围相当狭小,居住城外的华人在地域上便不属于“特区” 的圈子; 二是居住于城外的华人在工作性质上也与外国商人的商业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他们或种田, 或开店, 或做工, 或做点传译买办的角色, 都是些具有独立利益的辅助服务性质的工作。 可见, 望厦村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中国传统式的, 其信仰多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依然维持着对祖宗的崇拜, 宗族观念浓厚, 如何氏宗祠与赵氏家庙的兴建。

望厦村多闽潮人氏, 其落籍于此, 或耕种, 或渔猎, 间有从事贸易者, 渐且繁衍, 日久成村。 望厦初期的形态, 完全是与中国内地一样,属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渔农社会。 乡土社会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育出稳定而完善的宗法礼治秩序, 皇权对乡土社会的控制乃通过绅权与族权得以传递与延伸。 在乡土社会, 最稳固而常见的血缘性组织, 具体表现为以家族、 宗族构成相互独立而又密切相连的乡土组织, 而宗祠则是其具体的载体。 关于望厦的宗族及血缘组织, 据王文达称: 望厦村民以何、 沈、 黄、 许、 赵诸族人氏为最多, 故前时各性皆建立宗祠于村内。 何氏宗祠于观音庙不远。[1]

根据俗谚所谓: “未有望厦村, 先有何家祠”, 可知何氏宗祠为望厦中各氏宗祠之最古者, 至少亦逾数百年之久矣。(www.xing528.com)

宗祠作为一种血缘性的组织, 对族人来说,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宗庙可以观德, 祖庙所以本仁。 非积德垒仁者, 无以垂之于后; 非敬宗修族者, 无以答乎其先”。 从现实生活的需求与安全考虑,“作为一种稳定的生存策略, 为了能够有效地从极其匮乏的社会资源总量中获取生存数据, 首重血缘性组织次重地缘性组织几乎毫无例外地成为先民们优先考虑的选择次序”。 历史上, 澳葡当局很了解华人的这种“宗族信仰”, 曾一度忌惮对华人地区进行改建。 如1828 年3 月8 日,香山县丞给澳门理事官若阿金·维加(Joaquim José Ferreira Veiga) 发出示谕, 禁止在澳英国臣民出资修缮水坑尾至望厦村的路, 亦不得再骑马在此路上通行。 因为这些举动使这里的华人祖先坟墓不得安宁, 这对周围的华人祖坟是不恭的, 亦对附近棚屋带来威胁。[2]

早期, 望厦何、 沈、 黄、 许、 赵诸族人氏均在建有宗祠, 至20 世纪末尚有何氏宗祠、 沈氏宗祠、 黄氏宗祠等, 许氏宗祠则于澳葡开辟马路时消失, 赵家庙毁于清同治年间的一场暴风, 仅剩曾作为私塾的偏殿(详见第八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