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成果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自信是增强凝聚力的精神食粮。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强调“我们感”“归属感”“忠诚感”的态度体认、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指的是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道德理想、价值信念等的归属和忠诚。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归属感”,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成果

文化自信是增强凝聚力的精神食粮。文化自信从当今全球化现实层面上而言就是要培养个体对其赖以生存的民族、社会尤其是国家的认同感。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强调“我们感”“归属感”“忠诚感”的态度体认、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指的是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道德理想、价值信念等的归属和忠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在“中国一世界” “当下一历史”的时空坐标中,从文化、制度以及世界历史三位一体的层面坚守和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和忠诚,是一项关乎提振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国家软实力优势的时代工程。

当代社会,民族国家构成全球化的实体性主体,但全球化造成公民个体与族群、阶层、国家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无序感”,进而导致公民“国家认同” 弱化危机已成不争的事实。在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生涯史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原本存在于国家社会空间和认同中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的建构崩溃了。世界社会意味着,各种打破并搅乱政治和社会的民族国家正统性的权力机会、社会行动、生活和认知空间。一方面全球化使得本质上要求一种“我们感”和“共同性”的国家认同,直接面临被“碎片化” “外在化”以及“模糊化”的危险。另一方面,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化使得国家认同本真地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的承认与服从。因此,国家的意义和功能,直接面临着被侵蚀、推延乃至阻遏的危险,进而引发国家安全问题。如何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认同问题或日国家安全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归属感”,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www.xing528.com)

文化自信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文化自信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化具备系统的理论形态,文化自信发挥作用基本是以风俗习惯这样一些惯性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自信具有自发性与直观感受性的特点,但这并不能否认文化中含有理性的因素。事实上,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体系包括政治制度、规范、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被体系成员认识、接受,并化为支持其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的过程。在这种政治体系的内化过程中,体系成员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认识、判断、取舍都不能完全摆脱人的自觉意识活动,这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因此,特定政治体系内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感性和理性、自发与自觉相统一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