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及共和国教育55年见证

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及共和国教育55年见证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与汉放相比,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仍面临着许多亟等解决的问题。很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目前为止,少数民族中仍有20%左右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国未解决温饱人口的绝大多数。有的少数民族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少数民族人口中在校生比例偏低。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文盲率高,有的地区新文盲率有所增加。

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及共和国教育55年见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活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汉放相比,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仍面临着许多亟等解决的问题。

1.经济发展落后

解放前,由于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等历史原因以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极不发达。新中国刚成立时,民族地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为5.4亿元,仅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9%,民族地区的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极低。建国后经过40多年的努力,广大民族地区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93年,民族地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757.4亿,各项经济指标的绝对数和比重与建国初期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纵向看,建国四十几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横向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随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与全国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以下这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从1981年到1988年,民族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0%,慢于同期全国递增12.1%的速度。其中农业递增6.5%,全国为6.6%;工业递增12.6%,全国为13.7%。到1990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全国为1842.8元,而民族自治地区为848.8元,仅为全国的46.1%;人均工业总产值为1517.3元,而民族自治地区为536.2元,仅为全国的35.3%。很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边远山区,那里自然条件差,缺少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也明显落后。1990年,全国灌溉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9.5%,民族地区仅有43.3%,低6.2个百分点。在农业生产中,手工工具和畜力仍占很大比重,1980年,全国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2.2%,而内蒙古只有1/3的耕地实现了机耕,甘肃省机耕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2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还表现在那里的群众生活水平低。根据抽样调查,1990年,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元,比1980年增长了4.2倍,但其中约有90%以上的消费用于食品、衣物、住房,而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很低。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看,大部分是靠自己经营农牧业收入,而农牧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性较大,收入往往很不稳定。因此,即使是解决了温饱,过上了较为宽余的生活,但一遇灾害,极易回复到贫困状态。到目前为止,少数民族中仍有20%左右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国未解决温饱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差距,使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是党和国家多年来努力解决的问题。

2.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不才缺乏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解放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的少数民族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甚至还处于一种“刀耕火种”和“结绳刻木记事”的原始状态,有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仅限于寺院教育。例如,1950年前,阿昌、普米、德昂、独龙、鄂温克、门巴、洛巴,基诺等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没有学校教育,基诺族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祖祖辈辈结绳刻木记事,几乎全是文盲。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80%的人口为文盲和半文盲,普通教育十分困难。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解放后,政府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极为重视,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1993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区有普通高等院校101所,为1952年11所的9.18倍;有中等学校12051所,为1952年531所的22.69倍;有小学97858所,为1952年5597所的16.4倍。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有教师26925人,为1952年559人的48.17倍;有学生161103人,为1952年4475人的36倍。中等学校有专任教师429196人,为1952年10220人的42倍;有学生6065209人,为1952年209394人的29倍。小学有专任教师836800人,为1979年612537人的1.37倍;有学生1844.3万人,为1952年467.31万人的3.95倍。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相当落后的。主要表现为:(www.xing528.com)

(1)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偏低。据1982年统计,全国教育综合指数为45.4,而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则为28.7,差距很大。

(2)少数民族人口中在校生比例偏低。据1990年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7.78人,中学生451.65人,小学生1055.27人。而少数民族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大学生14.98人,中学生359.52人,小学生1172.72人,可以看出,只有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偏高些,其余均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数,然而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的巩固率和及格率又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文盲率高,有的地区新文盲率有所增加。据1990年统计,在全国总人口中文盲率为15.88%,多民族的八省区文盲率却高达22.8%;并且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中,男性为1/3,女性为1/2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1990年青海省的文盲半文盲率与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数据比较,六个自治州和七个自治县的比例分别增加1.4和6.7个百分点。

(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少数民族地区一般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因而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达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数。据1991年统计,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比例为1.6%,高于这个比例的共有九个省区,民族地区就占八个,其中内蒙古3.1%、新疆2.9%、云南2.98%、青海5.7%、甘肃4.4%、贵州8.2%、海南15.4%、西藏9.45%。从理科仪器配备达标率看,据1992年统计,全国中学达标率平均为29.5%,而广西、海南、西藏、青海等民族地区还不到10%;全国小学仪器配备达标率平均为12.7%,其中广西、海南、西藏、宁夏、新疆却不足1%。

(5)师资奇缺,且素质较差。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据1992年统计,全国小学教师合格率为82.7%,而内蒙古、贵州、西藏、云南低于75%;全国初中教师合格率为55.6%,而内蒙古仅为50%。此外,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教师与全国相比还表现在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数量多。

(6)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亟须调整。体制上,还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教育规律,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民族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民族教育的社会实践,长期以来,民族教育只是照搬内地教育模式,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民族教育的民族性;结构上,基本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薄弱,教育结构单一;教学上,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论仍属空白,科学双语教学理论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育一直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

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低,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改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