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而这种增长的粗放性又是在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生成、展开并得以强化的。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出版产业在继续增长的同时,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着中国出版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图1.11978—2007年中国图书出版种数及新出图书种数表1.11997—2007年中国图书出版概况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而这种增长的粗放性又是在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生成、展开并得以强化的。中国出版产业目前虽然仍处于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但从销售额、利润额等反映出版产业实际销售和盈利能力的指标却出现了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的现象。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出版产业在继续增长的同时,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着中国出版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1]

我国出版业目前包括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两种治理结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出版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运行,出版的产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领域,出版物不要说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就连国内的基本需求都难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从改革开放之始的1978年,出版图书总数为1.5万种,30年后的2007年增加到24.83万种。其中新出版图书的数量由1978年的1.19万种,增加到2007年的13.62万种(见图1.1)。而图书总印张是建立在出书品种和图书总印数基础上的出版要素,是书业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的综合体现。总印张数由1997年的364亿印张持续增长到2006年的512亿印张,2007年又下降至486.5亿印张(见表1.1)。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媒体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为主,包括教育出版、科研出版、版权代理、出版物资供应、出版物进出口等附属门类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08年底,整个新闻出版业的产值超过8000亿元,占GDP的3.02%。

图1.1 1978—2007年中国图书出版种数及新出图书种数

表1.1 1997—2007年中国图书出版概况(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7—2007),《统计年鉴》(2008)。

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增强文化软实力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符合。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出版企业经济实力的关键环节,更是加强我国出版企业发展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共十七大也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经批准可以转制为企业的部分报刊社、出版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启动。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了改革配套政策和优惠举措,已确定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2009年和2010年分批转制名单。这标志着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艰难摸索,正从试点走向推广,从慢车道驶入了快车道。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改制单位的战略重组,如何瞄准上市目标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是一项机遇和挑战俱存、风险和收益同在的工作。

因此,要想发展好我国的文化事业,就要把体制发展,内部管理改革,机制创新作为重点,形成管理科学的文化经营机制;同时也要注意规范出版文化法律条例体系,加强政府的法律约束职能,营造我国文化事业的科学服务体系,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高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也应该加强内容创新,提高出版产品产权的保护力度,发挥出版企业的国有资本在文化事业当中的引导作用,提升我国文化事业和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