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域绿洲人民经济生活贫困

西域绿洲人民经济生活贫困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有这样众多的文化艺术汇合和贸易的频繁交往,但从对这些地区所作的考古调查、发掘以及笔者的考察来看,人民的经济生活是十分贫乏、十分穷困的。当然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的经济生活从来是贫困的,但是这种贫困在这些地区更为突出、更为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人民遗留下来的物质文明当然是贫乏的。

西域绿洲人民经济生活贫困

塔里木盆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是中国与西方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之处,在这里除发现贸易的频繁交往外,还发现了多种文化艺术的结合,如希腊化的文化艺术,萨珊时期的文化艺术,古代印度的犍陀罗文化艺术,北方草原地带的匈奴文化艺术、突厥文化艺术,以及最有影响的汉族文化艺术等。虽然有这样众多的文化艺术汇合和贸易的频繁交往,但从对这些地区所作的考古调查、发掘以及笔者的考察来看,人民的经济生活是十分贫乏、十分穷困的。当然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的经济生活从来是贫困的,但是这种贫困在这些地区更为突出、更为显著。第一,从各遗迹上看(楼兰古城应当除外,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虽曾多次到此挖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丝、毛织品及其他文物,但那些东西主要是西汉王朝晚期以后,魏晋时期汉人在此屯田戍守作为军事政治重镇遗留下来的,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表明当地当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米兰古堡虽然在汉代曾作为鄯善境内汉人的屯田要地,但在古堡中发掘出土的却是古藏文文书木简,以及游牧民族的遗物,古堡中的一小方格一小方格的房屋并不是居室,而是游牧民的储藏地,储藏地中遗物多为破毡片、毡靴、粗毛布片、牛羊栓、粗糙的木器和陶器残件;在古堡东北部,贝格曼于1931年到此发掘墓地,墓葬中随葬品除了贫乏的小陶器、小木梳木篦外,余下的就是白骨一堆。笔者在瓦石峡遗址考察,所见除大量的粗陶片外,墙基上只存留有苇草或红柳枝作里外涂草泥的墙壁,倒塌的房舍中除了见到破碎的毡片、粗布片和一些垃圾物外,其他遗物甚少发现,在遗址附近的墓地中,所见有丛葬和单身葬,除了暴露于外的白骨外,也没有找寻到一件像样的随葬品。尼雅,这是斯坦因做过重要工作的地方,他在《塞林第亚》一书中说:“垃圾堆中发现了许多丝毛织品、刺绣皮制品和毡制品残片。但更重要的是在垃圾堆中发现了一打以上的木简,其中8枚有精美的汉字,这些木简束在各种礼物上,根据沙畹解释,可能是在新年时束在宝石组成的当地皇族的赠送物上,木简上的一侧写有赠送人的名字、礼品清单和良好的祝愿。另一侧写有受礼者的名字。在一块木简上写有国王的妈妈送给她儿子的礼物的问候,有一木简写着‘且末公主’”等。但是从他发现的其他地方来看,他的深刻印象是低下矮小的房屋和一些破烂。关于这里的古墓葬,他写道:“在墓葬中随葬物品很少。”笔者在策勒县沿废弃的老达木沟村东溯已经干涸的一条河床而下,当地人称为特特格拉木的地方,遗址长达10公里,在它的顶端有一佛塔,当地人称为“丹丹塔”(也就是现在当地人称的丹丹乌里克地方),在这个范围广泛的遗址中,除了断断续续的见到倒塌的房屋、粗糙散乱的陶片而外,其他遗物甚少发现。以上贫瘠现象,从和田至喀什、库车、轮台一带,大同小异,不多列举。第二,自然危害的严重,人为灾难的难以避免,使得当地人民也难以富裕起来。塔里木盆地的中心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居住在绿洲的人们除了要同沙漠作严酷的斗争外,还要和风害、干旱作艰苦的斗争,加上民族的迁徙,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索取,商人的盘剥,人民处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事生产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人民遗留下来的物质文明当然是贫乏的。第三,宗教的泛滥。在塔里木盆地各废弃的遗址中几乎都有佛教遗迹的出现,中世纪以前当地人信奉的主要是佛教,如米兰古堡东北的佛庙、于田附近的卡兹洛克寺院、特特格拉木的丹丹佛塔、乌宗塔堤的什塔婆、洛浦西北的热瓦克佛塔、和田东南的买里克阿瓦提废庙、叶城棋盘山的千佛洞、喀什市的莫尔佛塔和三仙洞、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县的库木吐拉和苏巴什佛教遗迹等。虽然人们把佛打扮得五彩缤纷、金碧辉煌,崇拜得五体投地,但是他们终究抵制不住沙漠的扩大、绿洲的迁移、水源的断绝、房屋的废弃、交通的阻绝,穷困仍然缠绕着他们。第四,虽然“丝绸之路”中段中的南道和中道通过这里,驼队马帮铃声叮当,但这些只是运输客,由于当地经济实力薄弱,受其利者,有如当今路道上的客栈旅店而已。总之,从笔者对塔里木盆地的考察看,尽管这里曾经汇合过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有过频繁的贸易交往,但是这里的古代人民的经济生活仍然十分贫穷。因此有些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把古代“丝绸之路”描写得那样富庶昌盛、兴旺繁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