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与西域-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与西域-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把这条最初以贩运中国丝绸为主的交通路线首次称作“丝绸之路”。一般说来,丝绸之路是指由我国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过天山山脉的南北,再由中亚西行至地中海沿岸城市的陆上交通大道。中段丝绸之路见于我国史籍最早记载的,首推《史记·大宛列传》。这些商贾贩客循着天山南麓或北麓,开拓出了“丝绸之路”的北路或中路,此外,还有一条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的南路。

“丝绸之路”与西域-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

我国是丝绸的故乡,西方古代文献最早报道中国也是由丝绸开始的。公元前5世纪初叶,希腊人克泰戛斯是最早报道东方世界的欧洲学者,他说:在世界的东方有“赛里斯人和北印度人”〔2〕。公元50年左右罗马作家梅拉在他的著作中亦有关于中国的记述,他说:“亚细亚极东有印度人,赛里斯人,西梯亚人。印度人处极南,西梯亚人处极北,而赛里斯人则居中部……(赛里斯)人诚实,世界无比。”〔3〕公元150年前后,希腊人托罗梅记述了马其顿商人梅斯所派遣的代理人,从幼发拉底河到东方经商时,曾到过中国,他称中国为“赛里斯”国〔4〕。赛里斯即Seres的音译,Seres一词是由希腊语ser演变而来,ser意即蚕丝。seres即丝国。中国出产的蚕丝驰名世界,所以赛里斯便成为中国的代称。从欧洲人对中国人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之间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了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因而我国的丝绸才得以西传。

由于我国丝绸的西传,东西方交通才得以畅通,逐渐地形成了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大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把这条最初以贩运中国丝绸为主的交通路线首次称作“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地理学和历史学家便相沿使用。

一般说来,丝绸之路是指由我国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过天山山脉的南北,再由中亚西行至地中海沿岸城市的陆上交通大道。由于这条大道路线长远,地理环境和自然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又可分为东、中、西三个路段。东段,指我国境内长安以西,敦煌以东而言;中段指今我国敦煌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天山南北的路段而言;西段,出我国境外,指葱岭以西,经中亚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意大利、埃及等十多个国家的辽远路程

中段丝绸之路见于我国史籍最早记载的,首推《史记·大宛列传》。传载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命张骞出使西域获得成功,是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更详。《西域传》云:当时西域“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三十六国也好,五十余国也罢,说明在公元前一二世纪时,西汉王朝已与这里许多国家进行往来。《西域传》云:这些国家分别有国王、官吏、臣民们过着各自的生活;他们有的“种五谷,出诸果,土地草木畜产作物,略与汉同”,有的“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也有的“随畜逐水草,不田作”。这些国家之间除了生产生活所需进行互相交往之外,还进行贸易往来,关于他们之间的贸易情况,散见于两《汉书·西域传》,如“大宛以西至安息国,……善市贾,争分铢”,安息“商贾车船行旁国”,大月氏“民俗钱货与安息同”,而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可见贸易成了这些地区的大宗收入。这些商贾贩客循着天山南麓或北麓,开拓出了“丝绸之路”的北路或中路,此外,还有一条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的南路。这三条道路正式见之于我国史籍记载的则是公元7世纪初叶的隋朝

隋朝裴矩,曾受炀帝之诏在张掖查访商胡,撰写有《西域图记》三卷,书中曾介绍了西域的三条通路。但此书早已散佚,只在《隋书·裴矩传》中保存该书的序言部分,序中说:“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槃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www.xing528.com)

根据裴矩的介绍,首先北道是从哈密越天山以北到达巴里坤,然后向西经吉木萨尔、乌鲁木齐,通过伊犁谷地,再从锡尔河附近前往东罗马帝国。中道沿天山南侧经吐鲁番盆地、焉耆、库车、喀什,然后越过帕米尔经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进入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南道则沿罗布泊的南缘西行经鄯善、且末,到达于阗,然后从莎车、塔什库尔干翻越帕米尔,通过瓦罕河谷,由此前往印度北部。

裴矩记载的重要性在于他明确指出了这三条道路所经的地点。但裴矩并不是最早记载这三条道路的人。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有个名叫鱼豢的人在其所著《魏略》一书中就曾提到过北新道、中道和南道。但是鱼豢并不是根据他自己获得的材料撰写的,而是根据比他早300多年的记述,即《汉书》中的材料编纂的。而《魏略》一书也早已散佚,只是在陈寿撰的《三国志·魏志》中保留了部分佚文,这些佚文断断续续,缺乏明晰的概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要追溯到《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传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支、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其实“自玉门、阳关出西域”并不只“两道”。就在同一传中的车师条下还记述了一条“新道”。传曰:元始中(1—5)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阨。”可是,这条新道由于车师后王姑句阴结匈奴,当时没有开通,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这条新道,就是《魏略》中所称的“北新道”。原来《汉书》中所称的“北道”后来改称“中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