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域罗布泊:历史位置与地貌稳定性

西域罗布泊:历史位置与地貌稳定性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且认为普氏所谓的罗布泊是在近期100多年内形成的新湖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不管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如何改道,最终总是流注罗布洼地的罗布泊,也就是说罗布泊的位置并没有变动。

西域罗布泊:历史位置与地貌稳定性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沙俄普尔热瓦尔斯基提出来的。1876—1877年普氏到塔里木河下游进行所谓的探险考察,在距阿尔金山北麓约60公里的地方,他见到了喀拉布朗库尔和喀拉库顺库尔两个湖泊,当时后者是塔里木河的终点湖。于是他把此湖位置与1863年刊行的《大清一统舆图》所绘塔里木河尾闾上的终点湖相核对,认定中国地图画的是错误的,并确认喀拉库顺库尔始终是历史上塔里木河的终点湖。他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国际地理学界的关注。首先提出不同看法的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李希霍芬反驳的主要根据是中国历史上的罗布泊,《汉书》称为盐泽、盐水,或蒲昌海,《山海经》以其盐水渤黑而称为泑泽,水是咸的;而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的湖泊其水是淡水,两者并不是一个湖。在两人争论不休的情况下,1896年4月瑞典人斯文·赫定受到老师李希霍芬的启发,决意到罗布泊来考察个究竟,赫定这次考察的结果表明中国史籍上记载的罗布泊,应在普氏认定的喀拉库顺库尔的北面。并且认为普氏所谓的罗布泊是在近期100多年内形成的新湖泊。赫定的考察成果当然受到了以李希霍芬为代表的德国学者的肯定,但却遭到了俄国学者科兹洛夫(当时普尔热瓦尔斯基已经逝世,科兹洛夫视普氏为导师)等人的反对和攻击,争论再次展开。赫定为了回答论敌的许多质疑,他又把他的探险大本营帐篷搬到了塔里木河下游,于1900年3月和1901年3月两次从北向南纵贯罗布荒原进行探险考察,这两次考察不但发现了楼兰古城遗址,同时提出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理论,即罗布泊在楼兰南的湖泊和喀拉库顺库尔之间南北移动,其周期为1500年左右。英国人斯坦因步赫定后尘,于1906年和1914年两次从南向北对罗布荒原作了更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和勘测,在他出版的《亚洲腹地》(Innermost Asia)一书的附图上,明白无误地标上楼兰古城南面的一个湖泊为老罗布泊,而把喀拉库顺库尔命名为罗布泊,同时在两湖之间还标上了几个具有过渡性质的泻湖。斯坦因认为塔里木河尾闾有时向东流往老罗布泊,有时向东南流注喀拉库顺库尔,河水的涨落并没有一定的时间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不管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如何改道,最终总是流注罗布洼地的罗布泊,也就是说罗布泊的位置并没有变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ERTS—1),从卫星影像图片上显示罗布泊湖盆呈现出一圈一圈不封闭的半环状的“大耳朵”,进而一些学者认为罗布泊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移动。对此,黄盛璋先生据有关资料、经过审慎研究认为:公元前二千纪初,原始印欧人经中亚草原,随畜牧水草,沿塔里木河绿色走廊直到下游,在“小河”、古墓沟、铁板河、LE城郊等水草丰茂的绿洲住下,成为这个绿洲最早的开发者。约于1500年后,古印度河西北上游地区操犍陀罗语的一支,也沿塔里木河南源与主河绿色走廊,直到终点楼兰绿洲,建立楼兰城以为国都,他们属犍陀罗语楼兰语族,楼兰是这些人叫的胡名。盐水、盐泽是《史记》《汉书》中的汉名,以楼兰城国之名称,命湖名叫楼兰海,《汉书》中又称蒲昌海,蒲昌海为匈奴名,楼兰海、盐水(盐泽)、泑泽、蒲昌海至少在汉晋时期都是指的楼兰海;罗布,是鄯善人使用的粟特语,罗布泊译成汉语就是新水、新湖。黄先生说:“楼兰城、国的消亡,就是塔里木河南徙,而以喀拉库顺为最早的罗布泊。”这两个湖泊一南一北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不能混为一谈〔1〕。至于“大耳朵”的卫星相片,那是1958年8月天山南坡诸河道,因连续暴雨引发特大洪水洪峰超过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分南北两道进入罗布洼地,北道沿孔雀河故道入湖三角洲地区形成多条泄洪通道进入罗布洼地,南道沿塔里木河尾闾突破台特玛湖从西南流入罗布洼地,因此“大耳朵”并不能显示历史上楼兰海与罗布泊的真正位置。(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