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与领导的关系处理指南

大学生与领导的关系处理指南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汇报中的这张 “王牌”最能反映本单位工作特色。(三)要顺着领导的方向前进下属如何争取领导的重视?而应端正心态,把领导的训斥视为对自己的培养与教育。事实也是如此,领导只有重视某一下属的工作,才会找出其中的失误,也只有当领导对某一下属寄予厚望的时候,才会更多地去观察其缺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对其训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关心与栽培。

大学生与领导的关系处理指南

(一)不要让你的上司感到突然或惊讶

你要养成做好主动报告的习惯,永远都在你的上司开口问你之前给他答案或进度报告,这也是让你的上司不会来打扰你的工作最有效的方法。你要根据上司对你的信任度,决定向他报告的方式 (书面、口头、正式、非正式)与频率 (每天、每周、每月),报告永远不会嫌多,但要力求报告重点,结果而非过程。同时,进行工作汇报时还应讲究以下技巧:

1.调整心理状态,创造融洽气氛

向上司汇报工作要先缓和以及营造有利于汇报的氛围,汇报之前,可先就一些轻松的话题作简单的交谈。这不但是必要的礼节,而且汇报者可借此机稳定情绪,理清汇报的大致脉络,打好腹稿。这些看似寻常,却很有用处。

2.以线带面,从抽象到具体

汇报工作要讲究一定的逻辑层次,不可 “眉毛胡子一把抓”,讲到哪儿算哪儿。一般来说,汇报要抓住一条线,即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和中心工作;展开一个面,即分头叙述相关工作的做法措施、关键环节、遇到的问题、处置结果、收到的成效等内容。这种正所谓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3.突出中心,抛出王牌

泛泛而谈,毫无重点的汇报显得很肤浅。通常,汇报者可把自己主管的或较为熟悉的、情况掌握全面的某项工作作为突破口,抓住工作过程和典型事例加以分析、总结和提高。汇报中的这张 “王牌”最能反映本单位工作特色。

4.弥补缺憾,力求完备

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比如对一些情况把握不准,或漏掉部分内容,归纳总结不够贴切等等。对于失误,可采取给上司提供一些背景资料、组织参观活动、利用其他接触机会与上司交流等方法对汇报进行补充和修正,使其更加周密和圆满。

最不好的情况是让你的上司感到突然或惊讶,这代表你未能与上司做良好的沟通,未能适时的提供正确的信息。有时候我们会主观地认为最坏的情形不会发生,或即便发生也不会怎么样,因此未事先知会上司,但是当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时,你的上司可能会责怪你为何没有事先报告?有时候我们会自认为可以扛下一切责任,所以未事先请示意见或报告,可是你的上司可能不是这么想。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或急迫性,决定你是否应该事先知会主管或请示意见,才不会让你的上司吓一跳,而从此不再对你授权,甚至对你产生负面的评价。

(二)要学会与你的上司进行沟通

你的老板也是职场的工作者,也有他的工作压力,因为他也有上司,了解你的上司的工作压力与困难,了解他的期望与规划,把你的工作做好就是帮助你的上司。即使是做一个主管,他也希望了解员工对他的评价,他也希望能够得到员工真心的敬重,因此与上司除了工作的互动之外,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谈一谈彼此的心里话,彼此的工作困难与对自己前途规划的期望,只有让你的上司了解你的目标,他才能帮助你,也会因为帮助你达成人生的目标而有成就感

一般人大都不愿意主动与上司沟通,越是逃避沟通,你与上司之间认知或默契就会越差,甚至产生不必要之误解。有效的,随时的与你的上司保持沟通,他可能就是你人生中的贵人。

一般而言,老板对一位新人或表现不佳的老人或不信任的员工大都采取相对严格控制的管理模式,这是因为老板还不了解你的能力或不信任的原因,你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让老板了解你的能力与做事的逻辑、解决问题的模式,一旦老板认同了你的能力与做事方法之后,他会逐渐放手,让你去做。你的工作自由空间是由你的上司决定,他给不同的员工不一样的自由空间,透过完美地完成一件又一件上司交办之任务,你的自由空间就会逐渐加大。如果你的上司突然缩小了你的自由空间,这代表他可能对你的工作表现不满意,或是你逾越了他给你的授权默契。所以即便你得到上司之绝对信任,定期的,适度的沟通还是必要的。

想和上司的关系融洽,那么就完成最好是出色完成工作,因为你的上司需要用工作完成量来面对他的上司。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把领导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想领导之所想,帮领导解决难题,这才是获取重视的关键所在。只有当领导认为下属的做法对他能产生作用,作为下属才不至于白忙活一场。试想,如果领导希望往东走,下属却往西行;那么,走得越快,则偏差越远。

(三)要顺着领导的方向前进

下属如何争取领导的重视?首先,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偏离领导的方向。不要 “想当然”地下结论,也不要一厢情愿地作出决定,而应该和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让自己的工作方向与领导的思路融合在一起。其次,在帮助领导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最大才干,并且适当地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跟领导商量,而不要做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 “应声虫”。另外,当领导碰到某些自己不愿出面或不好出面解决的难题时,作为下属若能积极地予以担当,帮助领导消除某些 “心头大患”,无疑就会获得领导的感激与好感,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办事能力,这便是立竿见影的、让领导刮目相看的方法。

当然,当领导存在某些细节上的忽略或障碍时,作为下属若能适时指出,并帮忙改正或清除影响,让领导明白自己的能力与忠诚,这也是获得领导重视的重要途径。

(四)要正确对待领导的呵斥与批评

下属因为犯错而遭到领导的呵斥或批评时,不要觉得丢脸,甚至因此怀恨在心。而应端正心态,把领导的训斥视为对自己的培养与教育。事实也是如此,领导只有重视某一下属的工作,才会找出其中的失误,也只有当领导对某一下属寄予厚望的时候,才会更多地去观察其缺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对其训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关心与栽培。训斥是为了不再犯错,是为了下次能做好,能不断进步。因此,作为下属如果能真正明白其中道理,就会在被训斥时不存敌意与反感。相反,还能静静地接受指责、聆听教训。而这种 “受教”的态度也会给领导留下良好的印象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把领导的斥骂当做一种鞭策自己的力量,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缺点、获得进步。要记住:最没前途的人是可有可无的人,是被领导忽视的人。下属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在领导的责骂声中产生前进的信念和动力,努力上进,做出更大的成绩,从而也才能真正获得领导的重视和信任。和上司融洽相处,不仅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更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学识和人格魅力

(五)要努力工作,不卑不亢

不管上司是怎样性格的一个人,作为下属,首先要端正好工作态度,将敬业、认真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还应保持相对的热情。企业是一个讲效率的地方,如果做事总是慢半拍,即使再认真,也不会让上司满意,相反,还会认为是其能力不够所致。同时,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如果能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再主动承担一些工作,这不仅能让上司看到下属的努力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它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生都受益无穷的。而当一个人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中时,自然就少了抱怨和不满。少发牢骚多做事,这也是办公室生存法则之一。

如果把工作做到了更好,就能获得上司的承认,同时也需要对上司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要知道,上司的严厉很大原因是为了把工作做到最好,而从其内心而言,他也并不希望下属害怕他。因此,既不必把他看做极端可怖的 “鬼”,也不用将他奉为慈悲为怀的 “佛”,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六)要摆正位置,公私分明

下属要严格遵守上下级关系,一方面是为了 “上令下行”的贯彻实施,同时也是为了企业上下能够团结一心地完成任务。如果下属不能恪守工作规则,对上司的指示充耳不闻,或者擅自做主、更改上司的意愿等,这样势必造成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对下属而言,要想在企业中谋求生存发展,显然也是不可能之事。另一方面,下属应明白自己的定位,不管和上司交情有多深,对上司有多么熟悉,在工作中切不可越位,言谈举止也要适当规范。这是起码的尊重。

1.尝试接受与领导事实上不平等的现实。比尔·盖茨曾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所以,对人生的不完美应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把更多精力投入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上,高质量履行自己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是与上司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有的人通过消极怠工的方式来反抗领导,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反而容易和领导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2.凡事多沟通,加强与上司之间的互相理解,减少可能的误解,在工作中要善于把自己的强项表现出来,让上司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去很好地完成任务,让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记住:老板不是高不可攀的,有事情多和领导谈谈,老板会理解你的。

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领导的苦衷,不要遇到什么事首先去抱怨领导的不对,做到领导理亏时给他留台阶,避免当众纠正领导的错误。对领导的期望别太高,尤其是有明显人格缺陷的领导,尽量积极配合其工作是上策。

4.不要仅仅因为和领导关系不好而轻易跳槽,在跳槽前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哪些认知和行为方式导致了目前的困境,会不会到了新单位,又遇到老问题?自查自省的良好习惯是会让人终生受益的。

阅读材料:

误踩6个工作地雷,让你3年升不了职

【地雷1:痛恨自己的工作——请想办法让工作和兴趣结合】(www.xing528.com)

如果工作就是兴趣,这该多好?想必这也是你心中对 “理想工作”的定义。从兴趣去选择工作,固然是结合两者的做法之一,然而你必须理解,工作的本质终究和兴趣不同。因此,可能有时候你的兴趣并不等于能力,不足以发展成职业生涯所需的专业;也可能即使凭兴趣踏入了某个领域,但做了以后发现,工作中仍然有让你不喜欢的部分。

这时候,在工作中主动发掘趣味,让自己喜欢它,同时边做边学,在不同阶段为自己创造不同的工作乐趣与成长,变成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工作、学习、充电、重新工作,这几个字组合而成的循环,将是未来的常态。

【地雷2:不重视小节——请拥有 “准备好工作”的态度】

“态度”,辞典的解释是人的行为举止,或是对事情采取的主张或立场。当企业不断强调态度之于人才的关键性时,究竟,什么才是态度的内涵?简单来说,是对工作本质的掌握,表现出 “对工作已经准备好”的姿态。

当学生时,考试成绩只要拿60分及格就能松一口气,到企业工作却非如此。积极采取行动的 “自主性”,是看待工作不可或缺的心态。“准备好工作”的意思,也包括对工作的尊重,亦即敬业。每个跟工作有关的细节,都认真面对。

“报联相”让主管更放心

新人主动向主管 “报告、联络、相谈”,不仅代表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也能让主管更放心。

报告:在主管要开会的前3天,以数字或具体叙述,报告对业绩有影响的成果、进度,让他能汇报高层;而报告现况之外,也要提出个人建议。

联络:中途定时汇报进度,并将资讯摘要成100字的统整内容。或利用 “简单讲就是……”来提升统整能力。

相谈:把工作中需要做决策的状况分成A、B、C等级,A级代表最要紧的事,包括涉及公司业绩、营业数字等,此一等级需要与主管商量。B级状况可先自己想解决方案,再与主管讨论时附加一句:“我觉得可以怎么做,您觉得如何?”

【地雷3:零人脉——请建立职场友谊

在共事关系中,仍存有竞争与利益冲突的因子,这种 “专业交情”的经营与拿捏,格外重要。职场人士要要当一个 “认真的关系培养者”。

第一,从对方观点看世界。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虽然困难,但唯有试着这么做,才能培养一段真诚的关系。

第二,思考你可以如何帮助对方、和对方合作,而不是想着可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当越不计较人情、对回报的预期时间拉得越来越长时,这段关系就越能从交流型的合作,变成真正的联盟。”

工作中难免碰到不对盘的同事,如果又经常需要业务往来,与其想办法改变对方,不如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地雷4:无法解决问题——请记住不只把事情搞定,还要把事情处理好】

市场变化快速,常常今天还适用的方法,明天就得换一个。美国职业生涯顾问安洁亚.凯 (Andrea Kay)在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撰文指出,解决问题能力是雇主看重的5大能力之一。一项调查发现,99%的管理者把解决问题能力视为不可或缺,或是非常重要。解决问题不仅只是把事情搞定,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处理好。凯的亲身经验,就说明了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的必要。

有一次,她向饭店柜台人员表示,健身房的器材似乎无法运作,对方只是回答她:“我不会修理。”凯表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打电话给某某来协助您”才是。从复杂状况中,精炼出关键原因与脉络,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换言之,一旦碰上复杂难解的状况,先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并与同事们讨论出可能的解决选项,最后选出最佳方案,并落实成可以按部就班完成的步骤,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标准动作。

【地雷5:只想当 “明星球员”——别忘记要与团队共创双赢】

在校时,对于小组报告应该不陌生,放大到职场中,虽然每个人各司其职,但整体绩效更取决于团队合作的展现。如何在团队中发挥所长,进而替自己和组织达到双赢?Mindtools表示,因为个人优势不同,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扮演不同角色,好比在篮球场上,擅长得分的明星球员,就需要会助攻的球员,在适当时机传球给他,创造球队的成功。

《Managing Teams For Dummies》一书教导新手主管如何做团队管理,其中提到好的团队成员特质,也很值得参考:

·可靠:让人信赖你可以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提心吊胆需要帮你收拾残局。

·建设性的沟通:积极、自信的提出想法,也尊重彼此的意见。

·倾听:除了聆听他人想法,也要能虚心接受批评。

·积极参与:全然投入讨论,想的是如何让团队运作更好,而不是当一个 “freerider”。

·无私分享:分享自己获得的资讯、经验。

·协力合作:理解每个人不同的做事模式,去找到与别人共事的方法。

·弹性:碰到状况不会抱怨或抓狂,而是懂得转换或妥协。

毕竟,先学会当一个好的 “team member”,才有机会当 “team leader”。

【地雷6:觉得工作很无聊——请努力找到成就感】

工作开始上手后,你或许发现,内容和模式开始重复。这时候,不妨主动创造变化,放大工作中好玩的部分和成就感。对 《入社第1年的50堂课》作者岩瀨大辅来说,世界上没有无聊的工作,因为即使是单调的活动,他也会想办法让它有趣。

例如制作会议纪录,他会进一步去想会议的目的,依据不同的目的和用途,以不同方式记录,像是针对会议主题,另外再加上自己认为有附加价值的建议,这样一来,“记录”就不是件无聊的差事了。找到工作的意义,更是支持自己对工作投入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