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收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细节分析,初步研究结果

回收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细节分析,初步研究结果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被调研者对课题组定义的“第三使命”表现出了较高的认知水平。通过有关被调研者对创业型大学8项主要特征的总体认知情况的统计来看,8项特征被调研者给予“比较重要”的评价最多 。表3.6是对各项特征的认知概况的统计分析。

回收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细节分析,初步研究结果

(一) 对大学是否应当承担“第三使命”的评价

在“中国大学是否应当承‘第三使命’”的态度上,调研样本中持赞成态度的占绝大部分,占81.3%,持反对意见的仅占5%,给出不好评价的占13.7%,见表3.2。可见,被调研者对课题组定义的“第三使命”表现出了较高的认知水平。

表3.2 对大学是否应当承担“第三使命”的评价

(二) 对大学承担“第三使命”能力的评价

对于大学是否有能力承担“第三使命”的评价,调研样本中92人选择“有”,约占总样本的66%,约34%的被调研者对大学承担“第三使命”的能力表示怀疑,11.5%的被调研者认为大学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选择“不好评价”的占22.3%,见表3.3。

表3.3 对大学承担“第三使命”能力的评价

(三) 大学“第三使命”对大学传统功能的影响认知

在大学“第三使命”对大学传统功能影响的认知上,有57.6%的被调研者选择“促进教学与科研”; “阻碍教学与科研”的仅为1.4%; 认为对“教学和科研分别有不同影响”的占38.7%; 有3位被调研者另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①“给社会学校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却损害了本校学生的利益”; ②“影响复杂”; ③“看处理是否妥当”,见表3.4。从调研样本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出,被调研者对大学“第三使命”将会如何影响大学传统功能的认识相对比较保守,从侧面也可以了解到,目前,国内对大学“第三使命”的认知效度还不是很高,存在一些将会在未来需要不断探寻和克服的认知负荷 (或障碍)。

表3.4 大学“第三使命”对大学传统功能的影响评价

(四) 大学承担“第三使命”对大学未来发展的影响认知

为了进一步掌握大学承担“第三使命”将会对我国大学未来发展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课题组为该问题设置了5个学术界讨论较多的选项即“大学越来越市场化”、“大学发展方向与战略使命发生改变”、“大学与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弱”、“大学逐渐自给自足,向创业型大学转变”供被调研者选择。5个选项中,被调研者对“大学与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4.1079; “大学发展方向与战略使命发生改变”的认同度次之,均值为3.6403; 后面依次为“大学越来越市场化”; “大学逐渐自给自足,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弱”,见表3.5。

表3.5 大学承担“第三使命”对大学未来发展的影响认知

(五) 对创业型大学主要特征表现的认知

大学要真正实现自给自足并向创业型大学转变,其中一个前提条件是它应充分认知“创业型大学主要特征表现”,根据国外创业型大学的特征,我们列出8条普遍特征供被调研者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有关被调研者对创业型大学8项主要特征的总体认知情况的统计来看,8项特征被调研者给予“比较重要”的评价最多 (均值集中处于4.0左右)。其中对“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认同度最高 (均值4.35),再次是“更灵活的知识生产机制” (均值4.08),其次是“积极寻求进入国家或地方产业经济领域”(均值4.03)。表3.6是对各项特征的认知概况的统计分析

表3.6 创业型大学8选项主要特征的总体认知情况统计

(六) 构建创业型大学的影响因素

前面第五个问题选项的主要目的是对被调研者在“创业型大学特征”认知程度上的考量,本问题选项则集中考量在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下“构建创业型大学”,被调研者认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对“构建创业型大学”实施影响。其中,被调研者认为“国家政策支持”对构建创业型大学影响最大,59%的被调研者认为非常重要; “学校领导的重视”次之,有51.8%的被调研者认为非常重要; 后面依次为: “学校制度的完善”占比50.4%;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占比38.1%; “产业界的资金投入”占比36.0%;“个人的创业导向”占比24.5%; “独立的发展目标”占比22.3%,见图3.4。

图3.4 对“构建创业型大学的影响因素”的认知评价情况

(七) 促使大学功能转变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创建创业型大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促进大学功能的转变。被调研者到底更认同哪些因素将会促进大学功能的转变呢? 经统计,被调研者较为集中地选择4“比较重要”项,这些因素的占比依次为: “大学市场化改革”占比41.7%; “政府对大学的投资减少”占比39.6%; “大学排名、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经济绩效指标”占比33.8%; “企业与大学合作程度增强”占比30.9%; “国外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占比27.3%; “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满”占比25.9%,见图3.5。

(八) 构建创业型大学的主要困难

在中国创建创业型大学将是一个面临着诸多困难的过程,这其中有经济层面、政府制度层面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困难。课题组将这些层面的困难分别用“资金不足、对大学投入少、市场不完善、缺乏人才”(经济层面),“政府扶持不力、体制改革困难、考核僵化、转化过于烦琐”(制度层面),“观念难变、研究与市场脱节、社会认同不够”(认知层面) 对被调研者进行考量,从对被调研样本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 “体制改革困难”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最主要的困难,选择“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总计占比79%;其次是“市场不完善”,总计占比74.8%; 再次是“研究与市场脱节”,总计占比73.8%; 后面依次为: “资金不足”占比71.9%;“观念难变”占比71.7%; “转化过于烦琐”占比71%; “政府扶持”不力占比70.5%; “考核僵化”占比65.3%; “缺乏人才”占比55.8%; “社会认同不够”占比43.5%。(www.xing528.com)

图3.5 对促使大学功能转变的主要因素的评价情况

注: 图中每组柱状图从左至右分别对应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和说不清6个选项,下同。

对三个层面的困难中的各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总计占比分别为: ①经济层面—— “市场不完善”占比74.8%; “资金不足”占比71.9%; “对大学投入少”占比54%; “缺乏人才”占比55.8%; ②制度层面—— “体制改革困难”占比79%; “转化过于烦琐”占比71%; “政府扶持不力”占比70.5%; “考核僵化”占比65.3%; ③认知层面—— “研究与市场脱节”占比73.8%; “观念难变”占比71.7%; “社会认同不够”占比43.5%。

图3.6 对构建创业型大学主要困难的认知情况

(九) 大学的创业导向会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课题组通过对学界和社会上各种创业导向对大学教师产生的影响的评价进行总结,设计出了六种最为普遍的评价: “研究目标追求经济价值而非学术价值”、 “倾向于从事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教师会有压力或不适应”、“在教学上的投入减少”、“教学方法和内容发生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改变”(一般认为教师不太关心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对以上六项评价选择“一般同意”及以上三者之和的均值为80%,六项评价高低次序按照“一般同意”及以上三者之和的比例大小排列如下: “教学方法和内容发生改变”占比84.1%; “倾向于从事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占比82.7%; “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教师会有压力或不适应”占比81.9%; “研究目标追求经济价值而非学术价值”占比81.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改变”占比73.2%;“在教学上的投入减少”占比71.7%,见图3.7。

图3.7 对大学的创业导向会对教师产生的影响的评价认知情况

(十) 大学的创业导向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第九个问题选项主要考量了对创业导向对教师产生的影响的认知偏差。本问题主要测度创业导向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课题组选择了学界及公众普遍认同的观点: “与企业和市场有更多的接触机会”; “所学知识更具实用性”; “有更多锻炼能力的机会”; “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改变”(一般认为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教学相长) 来考察被调研者对创业导向的认知水平。调研样本统计数据中,选择“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三者之和的占比平均超过91.74%,五项评价高低次序按照“一般同意”及以上三者之和的比例大小排列如下: “有更多锻炼能力的机会”占比98.5%; “与企业和市场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占比97.8%; “所学知识更具实用性”占比94.9%; “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占比90.7%;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改变”占比76.8%,见图3.8。对创业导向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被调研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认同度。

图3.8 对大学的创业导向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的评价认知情况

注: 图中每组柱状图从上至下分别对应说不清、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和完全不重要6个选项,下同。

(十一) 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

作为大学“第三使命”的基本内涵之一“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包含以下五个主要途径: “技术咨询或管理咨询服务”、“与企业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或许可”、“创办衍生企业”、“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在被调研样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针对以上五个途径选择的评价,除“创办衍生企业”外,其他四个给予“非常重要”评价的均值超过45%; 而表示“一般重要”及以上三项之和的均值超过96%。高低次序 (按照“一般重要”及以上三项之和的占比大小排列) 如下: “与企业合作研究”占比98.5%; “技术咨询或管理咨询服务”与“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两项占比同为97.8%; “技术转让或许可”占比95.7%; “创办衍生企业”占比90.60%,见图3.9。

(十二) 地方政府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或创业方面的支持政策

对于第十二个问题,问卷设置的是多项选择,主要是为了考量我国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或创业机制中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设立企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提供相关信息”分别有76个和54个被调研者选择; 其后分别如下: “提供技术支持”有45个被调研者选择; “对大学衍生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有38个被调研者选择; “学者创业有多种获取资金的渠道”有36个被调研者选择,“不好评价”有32个被调研者选择,见图3.10。一目了然,以上五个支持政策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地方政府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图3.9 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的认知情况

图3.10 对地方政府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重要性的认知情况

(十三) 高校在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或创业方面的措施

与第十二个问题选项相对应,本问题我们主要考量在科研或创业方面的措施上,目前高校所发挥的作用。由调研统计数据可知,被调研者认为高校在“设立了科技园或企业孵化器”、“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前三项上给予的政策措施比较得力,分别有75、65、57位被调研者选择,见图3.11。

图3.11 对高校对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重要性的认知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