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目标-高等教育读书笔记

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目标-高等教育读书笔记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4]2.地方院校应成为“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基地”地方院校应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在西部的开发、贵州的发展中,乡村建设理应占有一个战略性的地位;培养本土的乡村建设人才,这更应该成为贵州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的一个重大任务与战略目标。

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目标-高等教育读书笔记

1.地方院校应定位为“实用型”

我认为非国家重点的地方院校,基本上应定位为“实用型”大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因此,主要应办好本科与专科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在各系、各专业都设点培养研究生。当然,为适应本省、本地区的某种特殊需要,在有全国性研究实力与影响的专业,也应该适度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可以专门建立研究室、所,但绝对不能搞“没有条件的也要上”。只有明确了这样的基本定位,地方院校才有可能集中精力,搞好本科、专科的教学工作,扎扎实实地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122—123]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地方院校的教师主要应是教学型的,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上,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主要看其教学水平与效果,在科研方面不必有过高的要求。[124]

2.地方院校应成为“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基地

地方院校应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

中国这样的国家,特别是贵州这样的地区,完全走城市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城市与乡村建设同时发展的道路。在西部的开发、贵州的发展中,乡村建设理应占有一个战略性的地位;培养本土的乡村建设人才,这更应该成为贵州大学这样的地方院校的一个重大任务与战略目标。还必须预见到,随着贵州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贵州地方大学的学生就业必然要面对广大的乡村人才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将完全面向城市的教育转向城乡兼顾的发展方向,在乡村建设问题基本上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的现状下,更应特别强调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安顺师专所创造的“村校挂钩”的经验,以九溪村为点,组织教师与学生深入村寨做社会调查与研究,同时积极参与九溪的乡村建设,获得了乡民与乡村精英的极大信任。在这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教师,开发了教育资源,服务了乡村建设。他们正准备利用调查研究成果在学校开设专题课,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126]

“村校挂钩”可以说是21世纪农村发展的途径。

在20世纪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人们就认识到:农村建设运动是伟大的事业,必须以大学为基础,方能巩固。大学教育能走到乡村教育的路上来,比办几次识字运动,几个民众教育馆,其意义不知大了多少倍。有了大学源源不断地培养农建人才,这运动才会发扬光大。

一是从大学教育自身来说,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是大学教育革命的需要和重要方面;二是从乡村建设来说,它本身是一个科学的实验工作,就必须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因此“必须以大学为基础”。[126]

目前,在所有大学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实践中,乡村建设问题都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中国的大学应该担负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重任,我们的大学教育———恐怕还不只是大学,而且包括中小学教育,我们的整个教育都脱离了中国农村的实际,脱离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吗?[127](www.xing528.com)

3.地方综合大学应该成为本地的“精神圣地”

关于地方院校的理想。

发掘本地教育资源。我们在教育中被严重忽视了的教育资源,就是我们本地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地域的“落后”和“先进”绝对化。从而使教育失去与本土的联系。所以,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承本地教育资源和向外寻找教育资源一样重要。这不仅是为扩大资源范围,更大的意义是农村的改造与建设必须要有内在资源与内在动力,光靠外在力量的注入,是不可能持续并产生实质性的变革的。在我看来,教育改革也同样存在这样一个发掘内在资源与内在动力的问题,而且这又关系着能否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具有“贵州特色”,因而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确实不可小看。[113—114]

“精神圣地”:地方综合大学的社会扩散影响与作用[117]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是大学应该与社会现状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与距离。另一方面,大学又应该关注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对社会发挥自己的辐射性影响。坚守前者,大学就能起到社会清洗剂、净化剂的作用;坚守后者,大学就自然成为社会变革的精神推动力。[119]

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精神“圣地”。

眼下大学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的缺失,使大学实际放弃了对社会的承担。

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具有某种乌托邦性的,学校,也包括大学,本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梦乡。

为社会提供精神资源,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至少说国家与地区的重点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的精神中心,或者说精神基地也可以。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北京大学这样的全国年轻人向往的“精神圣地”,而且各省、各地区也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圣地”。[120]

成为地方精神的聚集地与发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地最高学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